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
约1520—1530年
大理石
高度:277厘米
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
多年来,米开朗琪罗学到了重要的一课。创作早期的《奴隶》(现存于卢浮宫)时,他擢选的石料与人物大小差不多。由于没有富余的石料,他有时会发现回旋余地不够,或没有发挥的空间,尤其是遇到大理石中含有杂质时更是如此,《反叛的奴隶》就属于这种情况。然而这一次,他订购的石料比他需要的厚得多,完全保证了在石块有缺陷时还有充足的材料。例如,《奴隶(阿特拉斯)》或《奴隶(石头脑袋)》背面人物臀部的位置,有一个三角形的小口,可能说明米开朗琪罗挖去了有缺陷或颜色不佳的部分石料。
由于两个雕像左右都还有剩余的大理石,因此我们感觉到这些未完成的人物是从石块中“浮现”出来的。出于这个原因,现存于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的《四奴隶》或《四俘虏》是许多参观者最喜欢的米开朗琪罗作品。艺术家从自己创作的诗歌中得到启发,并由诗歌延伸开去,我们可以想象这个灵魂正渴望摆脱尘世的藩篱。较之于米开朗琪罗只是在1534年离开佛罗伦萨后半途而废的无趣说法,这样的解读更具说服力,也更具启发性。
另一方面,某些细节迫使我们停下来思考,米开朗琪罗是否也对作品的未完成状态进行了积极补救。例如,在《奴隶(石头脑袋)》的右侧,他保留了一块完整而凸出的大石板。他在人物和原石料的剩余部分之间挖了一条很深的缝,甚至用一排钻孔和整齐平行的凿痕对这道V形沟进行了装饰。这是为什么?如果他打算对这个人物进行整体雕刻,不如干脆去除这块多余的石料,这样更合理,也更容易。雕塑家是否——今天的大多数游客就是如此——偏爱不同的表面的对比,欣赏大理石在我们面前一步一步地从粗糙的原石演变为鲜活的人体?
两个完成度最高的雕像,即《年轻的奴隶》和《长胡子的奴隶》,在很大程度上也没有完成,至少根据文艺复兴时期的流行品位应该算是没有完成。也许米开朗琪罗正在尝试“未完成作品”是否能形成新的表现力,从而开创一种新的审美方式。他可能已经发现,有时用七八分力而不是竭尽全力,更可以收到“言简意深”、事半功倍的效果。
米开朗琪罗于1534年离开佛罗伦萨时,《四奴隶》仍在他的工作室里。这些雕像广受好评,而且处于惊人的未完成状态,没有艺术家敢于“完成”它们。佛罗伦萨雕塑家和建筑师贝尔纳多·布恩塔伦蒂(Bernardo Buontalenti)转而为它们找了个带有暗示性的位置——皮蒂宫波波里花园的一处人造石窟。今天,雕像的仿制品好像是从自然界的岩石中冒出来的。就这样,原本要放在儒略二世墓中的四个未完成的“孤儿作品”成了一处完成度百分之百的园林艺术作品中的点睛之笔。
(左)
米开朗琪罗(1475—1564)
《奴隶(阿特拉斯)》或《奴隶(石头脑袋)》
约1520—1530年
大理石
高度:277厘米
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
参观者固然会向《大卫》致敬,但他们也经常会对米开朗琪罗未完成的雕塑更感兴趣,更被打动。理由很充分,这些未完成的人物有如此强大的表现力和无限的内涵,以至于根本没有后人敢于画蛇添足,更不用说在作品上直接动刀子了。今天,我们眼中的这些作品仍处于“进行时”:它们从石料中浮现出来,努力挣脱那石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