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
1513—1516年
大理石
高度:229厘米
巴黎卢浮宫
鉴于本作慵懒而感性的气质,所谓“垂死的奴隶”这个名字是严重的误称,除非“垂死”指的是半睡半醒加上慵懒肉感!人物用右腿支撑身体,但如果没有大理石底座(奇怪的、说不出是什么的形状)就肯定站不住:大部分重量都在(或看起来在)石料中轴线的右侧。米开朗琪罗似乎创造了一个垂直的睡姿。雕塑有许多似是而非的地方:四肢的剧烈动作与漠不关心的神态;肌肉发达却感性十足的男性;以及像希腊雕塑家皮格马利翁(Pygmalion)般,用坚硬的石块创造出充满情色和肉欲的人类。这些无法定性的地方甚至还包括人物的性别,几乎可以说是半男半女。左腿淑女地略向里弯,但是并未遮住男性**。我们永远不会忽略米开朗琪罗总是将女性形象处理得男性化,但是本作却是一个反向的例子。
一个特别优美的地方是抬高的左臂与放低的右臂一左一右,呈现出倾斜的菱形,头部在中间的对角线处将它一分为二。右手几乎不用力,食指与其他手指分开,轻轻地插入散乱的、不知为何出现的布带的褶皱中。有了这条布带后,作品既是**,又不是**,既被绑缚,又未被绑缚。与之前作品中的人物相比,发卷没有清楚地分成一个一个的;相反,粗糙的石块可以强化皮肤的质感和精雕细琢过的五官。大腿后面似乎是一个粗略雕刻的猴子头部:正如猿猴模仿的是人类,艺术模仿的是自然。
绕着雕像走一圈,呈螺旋上升的构图也缓慢地旋转。与《大卫》、《复活的基督》或《摩西》一样,我们强烈地意识到米开朗琪罗非凡的创作能力,即便创作的只是一个个单独的人物,他也能表现出复杂的艺术构图……我们同时也意识到这些人物如何通过我们的动作变得灵动。
1544年夏天,罗马瘟疫肆虐,米开朗琪罗病得很厉害,几乎要死了。他在著名的佛罗伦萨流亡者罗伯托·斯特罗齐(Roberto Strozzi)的宫殿中得到精心照顾。康复后不久,米开朗琪罗将两个未完成的《奴隶》献给了斯特罗齐。这礼物十分出人意料,尤其是因为这些堪比真人大小的**无法轻易搬动或展示。但是这两件大理石雕塑最初是为教皇儒略二世的坟墓创作的,在法律上属于德拉·罗维尔家族的继承人。显然,这种不寻常且可能导致尴尬的礼物不止为了感谢在艺术家生病期间对他的照顾。米开朗琪罗让斯特罗齐把它们呈给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 ois Ⅰ),就这样,作品来到法国,最终成为卢浮宫的藏品。它们成为两座大有来历的雕塑:为坟墓而作的奴隶雕塑成为国与国外交的棋子,最终成为巴黎博物馆必看的“三宝”之一——另外两件是《米洛的维纳斯》和《蒙娜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