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水》(1 / 1)

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

1508—1512年

湿壁画

罗马梵蒂冈西斯廷教堂

在一份日期为1508年4月的备忘录中,米开朗琪罗记录了一双新袜子、一件双排扣皮背心衬里,以及他将一捆画稿从佛罗伦萨运送到罗马的费用。艺术家始终坚持使用最优质的材料,他从佛罗伦萨弄来孔雀蓝颜料,用它制作颜色最深的蓝色。1508年5月10日,他收到了500达克特金币,“这是教皇西克斯图斯的教堂拱顶的佣金,我今天就着手绘制”。

米开朗琪罗从未主持过大型壁画的创作,因此他聘请了几位佛罗伦萨同胞来协助。这些人很保守,他们的贡献在《大洪水》中体现得最明显,这是教堂天花板最早画上的几个局部之一。成品的构图过于拥挤,尽管这幅画的原意是暗示整个人类。助手们缓慢、费力地画着这些细小的人物,他们加上了太多的细节,而很少考虑最终的观众将从下面很远的地方观看作品。随着工作的推进,米开朗琪罗越来越有信心,对助手们陈旧的创作方式也越来越不耐烦。短短几个月后,米开朗琪罗把其中几个助手送回佛罗伦萨,所有的重要场景都由他一个人完成。

《大洪水》的场景中有多达六十多个人物,表现的内容各式各样,有全身**的父亲拯救溺水儿子的壮举,也有为了争夺水中船上的一个位置而大打出手的情形。诺亚方舟漂浮在远方,一群垂死挣扎、为了活命不择手段的歹徒把这里当作了避难所。我们知道救赎的机会只留给少数能上船的人,因此其他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被困在画面前景中的一小块干燥的陆地上。然而,就连这个避难所在迅速上涨的水位和可怕的人性面前,也随时会土崩瓦解。

许多受害者尚未意识到自己在劫难逃,还要背上沉重的金银财宝。满目疮痍之中,仍然有片刻柔情。一位母亲慈爱地抱着小宝宝,而她的大孩子则害怕地依偎在她的腿上。一位丈夫背着失去行动能力的妻子,在陡峭的斜坡上艰难地向上爬,妻子回望时惊恐的眼神明确地告诉我们,灾难很快就会吞噬所有人。其他不能接受现实的人开始慌不择路地找地方避难,一位年轻人试图爬到树上躲避洪水。那棵树十分矮小,枝条上没有一片树叶,暗示着此人的努力注定是徒劳的,也表明了一切终将彻底毁灭,同时,它们也将观看者的目光引向了背景。四处蔓延的树枝像手指头,指向诺亚方舟和希望的标志:船上的一扇黑漆漆的窗户里有一只白鸽。即使站在教堂的地面上也看得到那个微小的亮点,它指引着我们——带着微弱的希望——辨认出诺亚方舟,船向前倾着,向着明亮的天空和一个崭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