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
1508—1509年
纸,红色粉笔,钢笔和棕色墨水
285毫米×195毫米
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
对于在西斯廷教堂穹顶上绘画这一艰巨任务,我们可能禁不住要思考,米开朗琪罗开始画的时候是怎样一种情形?答案是:万般不情愿。从这幅草图中可以找到证据。
创作如此庞大浩繁的作品——洋洋二百五十多个人物——之前,米开朗琪罗想必绘制过数百甚至数千张草图,可实际上只有不到五十张草图能够与这件里程碑式的作品相关联。我们知道他销毁过许多工作图纸:他希望我们看到成品,而不是艰苦的创作过程。包括本作在内的几张草图保存至今,我们才能有幸对作品的演变略知一二,使我们得以了解米开朗琪罗工作和在这项西西弗斯推石上山般的工程之余忙里偷闲的状态。
这幅草图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主题,是用红色粉笔绘制的年轻的“精灵”(ephebe),这个人物陪伴在利比亚西比尔(女先知)身边。这个半身像与最终画在天花板上的一个人物是同一人,他们的扭头动作有着同样隐去的轮廓(profil perdu),左手都抓着一册卷轴,右臂有着同样的姿态。还是用红粉笔,米开朗琪罗绘制了西比尔(女先知)因紧紧抓住写有她预言的沉重书册而绷紧的右手。画完这两幅草图后,米开朗琪罗显然分心了。不知道过了几分钟还是几小时,但是一段时间后,他在同一张纸上又用钢笔和墨水画了另外几幅草图。草图底部的空间画满了对人物的六种不同构思。这些设计无疑将用在教皇儒略二世墓碑的装饰上。随后,米开朗琪罗将纸片旋转了九十度,又画了一小截柱顶,可能还是用于同样一座坟墓。我们看到米开朗琪罗的思想开了小差,暂时离开手头的项目——为大穹顶画草图——转而投入他最想投入时间和精力的项目:教皇的大墓碑。就这样,我们得以在同一张平平无奇的稿纸上见证了艺术家的精力在若干个项目上来回跳跃,几乎要精神分裂,以及他是多么艰难地调和几样南辕北辙而又不得不做的项目。
湿壁画只能在气候干燥的几个月,即春末、夏季和秋季进行绘制。在冬季的几个月里,湿气太大,制作湿壁画的石膏和水很难调成正确的比例。我们可以想象,米开朗琪罗当时手头的大理石石料源源不断,因此可以在冬天,甚至在绘制西斯廷教堂穹顶壁画草图的同时雕刻儒略的墓碑。这幅草图证明米开朗琪罗一边创作墓碑,一边绘制穹顶天花板;一边雕塑,一边绘画。事实上,若干项工作齐头并进是米开朗琪罗一贯的工作方式。然而,我们很少得见如此扎实可靠的证据,展现这位艺术巨匠的日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