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
1503—1505年
大理石
高度:128厘米
比利时布鲁日圣母教堂
16世纪第一个十年,是米开朗琪罗极为忙碌的时期,为数众多的潜在赞助人委托他创作艺术品,其中有一群富有的弗兰德斯商人想要他设计一尊塑像装饰故乡布鲁日的圣母教堂。这件作品也不负众望,成为米开朗琪罗最优美但并非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人称“布鲁日圣母”。作品散发着无可抗拒的魅力,部分是因为这块大理石石料毫无瑕疵、澄澈透明之美。艺术家巧夺天工的技术将这种可塑性极差的材料变成鲜活的肉体和大片柔软的衣纹。出色的雕刻工艺服从于米开朗琪罗对作品题材富于想象力的理解:一位万般无奈的母亲酸楚地陪伴在独子身边。
幼年基督全身**,有着超乎年龄(看不出具体年纪)的洞察力,安全地站在母亲**。母亲庄严的身躯环绕着他,仿佛已经将他纳入自己的身体。圣母安如座下的磐石,与幼子试探性的动作形成对照。孩子的左臂靠在她抬起的左腿上垂下,右手与她的手缠绕在一起。这类虚构的下意识动作有助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是米开朗琪罗创作人像的艺术特色之一。小小的手指滑落下来,我们从中感受到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是多么的不舍,又是何等的无奈。这个动作与圣母的右手形成鲜明对比,那只手正在不经意间护住一本即将滑落的书。书本暗示她的阅读被孩子打断,同时也令人想起那段痛苦的历史早已被《圣经》预言,并即将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孩子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他的体重几乎全压在左腿上,手拉着母亲衣袍上的褶皱,扯出一道长长的弧形衣纹,从左下方一直向上延伸到孩子脑袋边上。这种无法言喻的丰饶之感,加上阴影与高光、实体与空隙的鲜明对比,突出了人物面部和姿态所传达出来的颤抖情绪。基督的右腿悬空——下一步将是从童年到成年、从人到上帝的过渡,他将不再是天赐的礼物,而是牺牲品。他低垂着的眼睑望向祭坛,使我们意识到他未来的命运。
孩子宽阔、胖嘟嘟的五官与母亲瘦削、疲惫的脸庞形成鲜明对比,她的眼睛、鼻孔和嘴唇是用类似书法的线条描绘出来的。她头上的斗篷使她被认为缩小了比例的脸更加突出,头顶的褶皱可以看作某种头饰。米开朗琪罗在她的额头上划过一条细线,光线照在上面的时候会产生浅浅的阴影,好像一层透明的面纱。
与罗马的《圣母怜子像》一样,米开朗琪罗以纯粹之美令我们欲罢不能。然而,人们沉浸在审美愉悦中的同时,对作品深意的领悟也渐入佳境,这一过程更是加倍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