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马太》(1 / 1)

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

1505—1508年

大理石

高度:216厘米

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

米开朗琪罗在罗马有《圣母怜子像》,在佛罗伦萨有《大卫》,声名如日中天,再也不缺少委托。如今他是最伟大的在世雕塑家,艺术奇迹的创造者——每个人都想雇用他。

早在大卫雕像尚未完工时,佛罗伦萨羊毛公会就与他签订了合同,为佛罗伦萨大教堂雕刻十二个比真人还要大的使徒。这个委托订件利润丰厚,雕塑家得忙碌十几年才能完成。不仅如此,现代雕塑行业的发展方向将被彻底扭转,米开朗琪罗以一人之力开创了文艺复兴的雕塑领域。这项委托不断挑战艺术家的想象力,使其最终达到极致。如何通过手势、肢体语言和尽量少的特征表达出基督十二门徒的灵性力量和每个人独特的个性?米开朗琪罗前往卡拉拉的大理石采石场挑选石料,并订购了至少五块运往佛罗伦萨,但最后动手创作的只有圣马太像。

虽然雕刻得很粗略,但人物上身明显向前倾,头部和左腿急转向右。这个姿势表明米开朗琪罗正在尝试这种后来用在西斯廷教堂穹顶上的几位先知和西比尔(女先知)身上的姿态。背过去的脸和看向肩膀之后的目光暗示着圣徒正在与神交流。在加洛林王朝之后的记载中,圣马太一直是不识字的,有一位天使经常在他耳边低语,并引导着他的手,帮助他写作了《福音书》。

米开朗琪罗没有雕刻天使。相反,他在圣徒不寻常的身体扭转中,领悟到一种身体语言,可以雄辩地描述一种神启状态,仿佛马太正在直接领受上帝的话语。米开朗琪罗没有按照一般的方式将圣徒塑造成书写《福音书》的样子,而是让他用左手高举书卷(或石板)。这本书卷(或石板)位于圣徒的视线上,上面空无一字,圣徒高举着它,接收上帝的话语。他的右手则无力地垂在身侧。人们可以想象右手中握着一管羽毛笔,这支没有用的书写工具强调出不识字的马太不是依靠人,而是通过神的干预来传福音的。

虽然作品处于未完成状态,这位受神启发的圣徒形象仍能令我们窥见不可言说之妙,看到不可见的事物。米开朗琪罗在笨重的石头上,也能表现宗教题材。这件半途而废的圣徒马太雕塑仍然持久地影响着米开朗琪罗同时代的艺术家。我们在拉斐尔的名画《亚历山大的圣凯瑟琳》和雕塑家雅各布·桑索维诺(Jacopo Sansovino)的作品(雅各布在米开朗琪罗中断该委托后接手完成的雕塑)中都可以看到这件作品的影子。米开朗琪罗本人也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了夸张但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对立式平衡的构图,具体体现在他于16世纪30年代创作的雕塑《胜利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