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
1501—1504年
大理石
高度:约127厘米
锡耶纳皮科洛米尼祭坛
据说,米开朗琪罗在完成《圣母怜子像》后几乎一文不名,因此,1501年接到红衣主教弗朗切斯科·皮科洛米尼的委托时,他一定十分高兴。艺术家必须为锡耶纳大教堂的皮科洛米尼祭坛创作15座雕像,大教堂已经动工,但尚未完全竣工,由15世纪雕塑家安德烈·布雷尼奥主持修建。即使这项委托保证了他有工作,但米开朗琪罗不可能对这项任务抱有太大的热情。这项工作与他在博洛尼亚圣多明我墓进行的创作大同小异,也就是说,他帮助完成了其他人设计并主要实施建造的一座大型装饰性群像。最后,他至多完成了合同的四分之一,此后这位艺术家又留下了许多未完成的项目。
伯多禄和保罗是米开朗琪罗为祭坛雕刻的人物中最有趣的两位。他们都是基督教早期的重要圣徒,都在罗马殉道,因此常被同时提及,似乎米开朗琪罗也是这样设想的。他们几乎互为镜像:保罗活泼外向,伯多禄则更加内敛;前者站着,右腿被锁住,目光向右看去,另一个则完全相反。两人都留着胡须,身上披着厚重的衣服。浓密的旋涡状头发是米开朗琪罗所塑造的人物的标志性发型,后来在同样富有表现力的大卫和摩西雕塑中再次出现。
两个人物都用左手拿着书,右臂垂在身侧,活跃而非绵软无力。四肢的生动之处——即使是无意识和非刻意表现的——是米开朗琪罗风格的另一个标志,我们在两位圣徒右手抓着的一把下垂布料中尤其可以看出这一点。保罗身上包裹着有大量褶皱的布料,但仍然可以看出身体在布料下的姿态。肩膀明显倾斜,左臀和左腿前倾,双脚**,暗示人物随时会进入运动状态。这些错综复杂的布料在表达什么有时难以确定,但是人们可以认为它们在类比保罗掷地有声的人格和训谕。
米开朗琪罗反复尝试用传统技法创作肖像画,力图找到体现神圣意义的方法。他并不支持毁坏圣像运动,相反,在深入思考信仰的过程中,他不可避免地创造出非常规的方式来表达意义。人物手中的厚重书籍应该是圣徒的神学著作,但伯多禄是一个不识字的渔夫,而保罗手中通常挥舞着一把剑。
对于米开朗琪罗来说,表达重要性的主要手段并不是特征或符号,而是雄辩的表情和手势。在这一方面,艺术家与他的竞争对手,伟大的列奥纳多·达·芬奇看法一致,达·芬奇说“通过手势可以揭示灵魂”。米开朗琪罗出色地运用艺术手段,无论是生动的五官、下意识的手势,还是灵动的织物,都赋予他的人物以活力和意义。
创作这些雕塑时,米开朗琪罗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履行义务。因此,一旦遇到更好的机会——大卫,他便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之前的委托。
(左)米开朗琪罗
《圣保罗》(细部)
1501—1504年
大理石
高度:127厘米
锡耶纳皮科洛米尼祭坛
(右)米开朗琪罗
《圣伯多禄》(细部)
1501—1504年
大理石
高度:127厘米
锡耶纳皮科洛米尼祭坛
两位圣人都拿着书(尽管伯多禄是一个不识字的渔夫),但在其他方面辨识度并不高。对于米开朗琪罗来说,身份和意义主要是通过艺术手段而非象征手段来传达的:一瞥、一个手势、衣料,还有无论是否穿着衣服都能体现出来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