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
1497—1499年
大理石
高度:174厘米
罗马圣保罗大教堂
1498年,米开朗琪罗受很有权势的法兰西红衣主教让·德·比勒·德·拉格劳拉斯(Jean de Bilhères de Lagraulas)委托,制作圣母怜子雕像。机会从天而降,米开朗琪罗要为一位极有身份的外国赞助人创作一件意义非凡的宗教作品,还要陈列在一处著名的公共空间,即古老的圣保罗大教堂之内。
《圣母怜子像》十分动人地表现了童贞圣母和幼年基督,刻画了一位母亲失去爱子的悲痛。如今,这座雕塑公开陈列在圣保罗大教堂一个高高的底座上,外罩防弹玻璃。当初,这座本打算用来装饰红衣主教坟墓的大型雕塑很有可能是被放置在一个低矮的基座上,正对着地面上的墓碑。圣母怜子雕像在大殿内的位置已经变换过好几次,早已超越了一个无可争辩的、思考死亡的形象,而成为游览者们朝圣的对象,但它仍然引发着无尽的惊叹,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心。
大多数观众倾向于关注童贞圣母,她的美半是悲伤、半是安详。从外表看上去,她的表情十分平静,暗示着安详的内心,因为她知道——也许比我们更清楚——他是上帝的儿子。此外,她的平和安详让我们更加确信,基督最终战胜了死亡。
但是,打扰一位正在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探寻上帝的慈母内心是否过于僭越?事实上,马利亚的头明显地往下垂着,回避着我们的目光,将悲伤掩藏在心底。她的威严,对命运的顺从隐藏在平静的表面下,通过移向别处的目光和左手的动作十分优美地传递出来,这一切告诉我们,我们将她的儿子作为沉思对象是合适的。
米开朗琪罗的传记作者讲述了一个逗趣的(虽然可能是杜撰的)故事。艺术家无意中听两个人将这件雕塑的创作者误认为是米兰的某个“基伯”(意为驼背)。米开朗琪罗被激怒了,当晚他回到家,在作品上显眼地刻上一行字,意为: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佛罗伦萨制作。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查看斜挎在胸前的绶带,会发现它应该是雕塑本身的一部分。因此,米开朗琪罗很可能原本就打算在这里签名或进行某种装饰。尽管这个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它反映出一个重要情况:艺术家通过这件独特的艺术品大胆追求声誉,这座雕像也成为其唯一签过名的作品。
在圣保罗大教堂最初的位置上,《圣母怜子像》可以沐浴在高窗照进的柔和自然光中。童贞圣母的脸笼罩在阴影里,而基督的身体则被完全照亮,光芒暗示着垂死的肉体中残存着一丝温暖。马利亚献上死去的儿子——这是人类得到救赎和永生的希望。凝视的目光和打开的手掌首先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基督,然后指向已埋在她面前的泥土中的红衣主教的遗体。这座墓碑令人动容又极具美感,十分适宜在教堂中作为敬拜的对象,同时它也是对死者个人的纪念,并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的死亡。尽管它的位置变换了好几次,现代的灯光也有些刺眼,但圣母怜子雕像仍然是有史以来最为人们热爱的雕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