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神巴库斯》(1 / 1)

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

约1496—1497年

大理石

高度:209厘米(包括底座)

佛罗伦萨巴杰罗美术馆

1496年,二十一岁的艺术家来到罗马。他的新赞助人,红衣主教拉斐尔·里亚里奥给了他一方大理石石料,邀请米开朗琪罗“展示才华”。年轻的雕塑家创作了《酒神巴库斯》,一举成名。

虽然我们对米开朗琪罗早期作品已然十分钦佩,但《酒神巴库斯》的惊人成就还是令人惊叹不已。无论是否喜爱这座雕塑的风格——它将受人喜爱和遭人厌恶的特征集于一身——我们都必须承认,这是一项巨匠级杰作。凭借这件作品,米开朗琪罗一鸣惊人,成为公认的天才大理石雕刻家。

在许多观众看来,《酒神巴库斯》令人不安,甚至可以说令人心烦。在它身上几乎看不到米开朗琪罗或古典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常有的英雄气概和理想化的品质。艺术家无疑是受到了古代艺术的启发,但同样肯定的是,他不只是模仿前人。从当代的艺术模仿(imitation)的意义来看,米开朗琪罗对古典艺术进行了再创作,并比任何已知的古典时期的艺术品都更成功。他创作的《酒神巴库斯》很可能是一座典型的希腊风格雕塑,与留存至今的最著名的古典时期雕塑《美景宫的阿波罗》放在一起也无比和谐,这两件作品尽管在内涵上南辕北辙,却有着相同的技巧和风格。

古老的葡萄酒之神似乎过于迷恋他赐给人类的琼浆玉露。他柔软、充满韧性的身体无法作出平稳的动作,甚至可以说是歪歪扭扭——严重违反了古典主义中对立式平衡的构图原则(contrapposto)。歪斜的站姿、低垂的头和倒向一边的酒杯强调出人物站立不稳,令人心惊胆战。我们不愿多看这样不稳定的动作,因而转到侧面,然后是背面,我们会发现,作品在许多视角上都有十分出色的效果。每个角度都有惊喜,例如与酒神互为镜像的顽皮的半人羊,一边偷走同伴的水果,一边顽皮地冲我们微笑。继续围着作品转,我们感到越发头晕目眩,终于开始觉得醺醺然。我们边走边看,显出滑稽的醉态,生活不知不觉地模仿起艺术来,也许生活正与那酒醉的神一样,本来就晕乎乎的充满醉意。我们不由得微笑起来,稍有些天旋地转,这一刹那,我们有幸瞥见了神。

米开朗琪罗第一次大量使用弓钻,这是古罗马雕塑家特别青睐的工具。雕刻葡萄、狮子毛皮和四肢边缘(例如半人羊的左腿)的作品中都能发现使用过弓钻的痕迹。就像之前的罗马人和之后的贝尼尼(Bernini)一样,米开朗琪罗用弓钻营造出他偏爱的工具——爪凿、齿凿和平凿——无法实现的错觉效果。

酒神既是人又是神,清醒时普通,酒醉时慷慨。对我们来说,作品精彩绝伦,他的天才正崭露头角。但是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它的委托人,高级教士拉斐尔·里亚里奥却认为它可厌甚至不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