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佩特罗尼乌斯》(1 / 1)

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

1494—1495年

大理石

高度:64厘米

博洛尼亚圣多明我之墓

美第奇家族在1494年逃离佛罗伦萨时,米开朗琪罗也跟随他的赞助人和庇护者去了北方。一个踌躇满志的雕塑家去罗马会更说得通,前辈多纳泰罗大师就去了罗马。然而,米开朗琪罗不顾岌岌可危的处境,仍然选择维持与现有赞助人的关系。

或许是因为上流社会的人脉,米开朗琪罗得到了博洛尼亚的接纳,并被带到当地最有名望的詹弗朗切斯科·阿尔德罗万迪(Gianfrancesco Aldrovandi)的宅子里。此外,阿尔德罗万迪向这位十九岁的雕塑家购买了几件作品。圣多明我墓是该市最重要的朝圣地和艺术古迹之一。尼科拉·皮萨诺(Nicola Pisano)从14世纪开始修建这座坟墓,1494年尼科洛·德尔阿卡(Niccolò dell佘 Arca)去世时仍然没有完全竣工。米开朗琪罗接手时,这座巨大的墓葬群还缺少几座小雕像和一个祭坛烛台。

按照尼科洛·德尔阿卡之前的模型,米开朗琪罗雕刻出一座下跪天使的烛台,后来成为他的全部雕塑中最优美的作品之一。事实上,他甚至可能故意模仿那位前辈大师的典雅风格。尼科洛的其他塑像兼具男性和女性的双重气质,而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天使虽然尺寸不大,却威风凛凛,身材健壮。人物张着嘴巴,头发浓密,粗壮的翅膀上覆盖着层层叠叠的羽毛,垂下的衣袍上显出轻柔的褶皱,一切都栩栩如生,展现出这位大理石雕塑家略显青涩的技艺。

另外两座小雕像是两个站立的人物,分别代表博洛尼亚的两位守护天使:佩特罗尼乌斯和普罗克洛。正如创作烛台时以尼科洛·德尔阿卡为原型一样,米开朗琪罗这次从锡耶纳著名雕塑家雅各布·德拉·奎尔恰(Jacopo della Quercia)身上寻找灵感,制作佩特罗尼乌斯雕像(以及后来的西斯廷教堂的若干人物)。

佩特罗尼乌斯是5世纪的博洛尼亚教区主教,他修复了许多在哥特人入侵期间遭到破坏的教堂。他既是守护圣徒,又是德高望重的城市建设者,让他捧着自己城市的模型应该是十分合适的,而雕刻模型的石料与雕刻人物所用的大理石来自同一块石料。作品造型美妙,富于立体感,很容易辨认出博洛尼亚城以及其中几处最知名的地标,包括有着宏伟城门的城墙,两侧的盾形纹章,以及但丁的《地狱》(第三十一篇)中提及的著名斜塔。守护圣徒的主教法冠包围着他严峻的脸庞,身上的斗篷瀑布般垂至脚下,斗篷上许许多多的褶皱使他的身体显得十分灵动,双脚隐没在袍子的下摆中,几乎看不见。下垂的长袍使人物变得灵动,同时也展现出左右均衡的站姿,弯曲的右膝向前弓着,左腿笔直,支撑着全身的重量。与《楼梯旁的圣母》一样,人物的力量和密集的雕刻形象使人产生错觉,忽略了这其实是一座很小的雕塑。

学会借助衣纹营造画面效果对米开朗琪罗大有裨益。仅仅两年后,他创作出罗马《圣母怜子像》,这种技巧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件作品也达到米开朗琪罗刻画优美衣纹的最高水平。

(上)

米开朗琪罗

《天使烛台》

1494—1495年

大理石

高度:51.5厘米

博洛尼亚圣多明我墓

(右) 米开朗琪罗 《圣佩特罗尼乌斯》(细部) 1494—1495年 大理石 高度:64厘米 博洛尼亚圣多明我墓 在主要由早期艺术家雕刻的大量大理石雕塑中,米开朗琪罗只 创造了一些次要人物,但他对圣多明我墓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 贡献。图为博洛尼亚的守护圣徒佩特罗尼乌斯和装饰祭坛的两 盏烛台之一,烛台的形状是一位跪着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