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
约1491—1492年
大理石
84.5厘米×90.5厘米
佛罗伦萨米开朗琪罗故居博物馆
人们常说,这件浮雕作品中蕴含了米开朗琪罗后来在绘画和雕塑作品——特别是在西斯廷和美第奇小圣堂教堂的设计中——一直不断探索的思想。这件作品无疑揭示出一个在其作品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主题:行动中的**男性。
扭动着、挣扎着的一团肢体从石板上滚落到我们所处的空间。作品没有完成,表面仅进行了粗略的勾画并留下了不均匀的抛光,因此我们从未远离过雕刻这些人物所用的原始石料。但这件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呢?为米开朗琪罗写传记的作家也不确定。不知为何,阿斯卡尼奥·康迪维说这部作品表现的是德亚尼拉(Deianira)遭到的奸污(这并不是作品的主题)。大多数人同意瓦萨里的观点,称其为“半人马之战”,尽管从画面上基本分辨不出这类动物在哪里。与其说是前面两位提到的主题,不如说它表现的是挣扎、纠缠在一起的人体旋涡,肢体在一团混乱的石化肉体中时隐时现。各种轮廓互相交缠,错综复杂地互相紧扣,一个个肢体呈现符合对位法的呼应关系,在混乱中创造出某种表面的有序。艺术家极其高明地让观看者联想到,即使我们看到的只是身体的一部分,但这些人物其实是完整的。
米开朗琪罗充分利用了石料的厚度,将人体铺陈在不同层次的平面上。尽管画面已经相当紧凑,几乎没有剩余的空间,米开朗琪罗仍然利用层层堆叠营造出深度错觉。米开朗琪罗填满了石料表面的全部空间,只留下了顶部边缘,他在那里留了一条较宽的、只稍微用凿子加工过的石料。至于这部分石板为何不经加工,似乎没有合乎逻辑的原因。可以想象,米开朗琪罗考虑过把它拿掉(注意他如何在背景人物头部上方的石板上刻了水平线),这样一来,浮雕更像是一座古代石棺,他无疑了解并研究过这些古代石棺,尤其是在附近的比萨。
从另一方面看,尽管它并未完成,但这条仅粗磨过的石带可能带有某种建筑元素的暗示,例如米开朗琪罗的前辈,14世纪的大师尼科拉(Nicola)和乔万尼·皮萨诺(Giovanni Pisano)所雕刻的讲坛浮雕外框。无论我们如何解释这处反常,它无疑与整个作品一样,都是未完成的部分,它使我们无法忘记,这件作品并没有明显的用途。它立不起来,石板又极其沉重,很难挂在墙上。这件雕塑最大的可能是一件练习和示范作品,米开朗琪罗晚年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