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组像》临摹乔托作品(1 / 1)

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

约1488—1490年

纸,钢笔和棕色墨水

315毫米×206毫米

巴黎卢浮宫

米开朗琪罗第一次为我们所知,并不是因为他雕塑家的身份,而是因为他属于画家多梅尼科·基兰达约设在城里的著名绘画作坊。学徒制具有法律约束力,通常不少于六年:男孩得与老师同住并服从老师的命令,而老师必须在学徒期提供住宿——有时还得提供服装——以及指导学徒。然而,米开朗琪罗不到两年就结束了他的学徒生涯且没有引起任何法律纠纷。

米开朗琪罗与基兰达约短暂相处的一切细节都说明他们不是传统的师徒关系,而是一种为稍有地位的家族子弟而特意作出的安排。考虑到这种可能性,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米开朗琪罗有机会接触到基兰达约几样最宝贵的资产:大师自己的画稿和马丁·施恩高尔(Martin Schongauer)的15世纪版画《圣安东尼的**》。此外,没有证据表明米开朗琪罗参与过繁重的日常工作,如研磨和混合颜料、熟化石膏、为画稿穿孔、转移画稿、取水和补给,以及结束了白天十个小时的工作后还要进行清理打扫。相反,他可以自由研究乔托和马萨乔等过去时代的大师的作品,并临摹基兰达约的画稿。

年轻的米开朗琪罗——当时他可能最多只有十五岁——有充足的时间和自由,得以研究佛罗伦萨的艺术,他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了这幅作品,这是他最早的作品。他使用鹅毛笔和棕色墨水,临摹了乔托在圣十字教堂所辖佩鲁齐小圣堂中创作的壁画《圣约翰的升天》中最左边的两个人物。这座教堂靠近米开朗琪罗家,在佛罗伦萨的寓所,他的职业生涯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死后也被埋葬在这里。

乔托的叙事艺术在几个方面吸引了米开朗琪罗,尤其是人物的重量感和他们见证圣约翰升天时的惊讶表情。一个特点贯穿了米开朗琪罗的职业生涯,即他总是对人物无意识的姿势十分着迷:双手举到胡须和脸孔处表示惊讶,左边画得更完整的人物用右手抓紧了身上的衣袍,不经意间流露出目睹死人复活时的惊讶和错愕。

乔托制作了模型,以营造出体积感和充实感,他用光和影使人在平面上产生立体效果的错觉。米开朗琪罗没有给阴影上色,他赋予人物质感的方式是以钢笔和墨水为媒介,运用密集而精确的排线技巧,有效地描绘出衣纹的高光处和阴影处。虽然人物的手势稍显别扭,但米开朗琪罗极其灵巧的绘画动作却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排线密如蛛网,但近乎完美的平行线却绝不凌乱或互相交叉。米开朗琪罗后来更喜欢用红色和黑色粉笔,较之于钢笔和墨水体现出的精确线条,这种媒介更具暗示性,画面也更具美感。

(左)米开朗琪罗

《二人组像》临摹乔托作品

约1488—1490年

纸,钢笔和棕色墨水

315毫米×206毫米

巴黎卢浮宫

(右)米开朗琪罗

《多人群像》临摹马萨乔作品

纸,钢笔和棕色墨水

约1490—1492年

290毫米×200毫米

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

米开朗琪罗临摹乔托(左)和马萨乔(右)

等前辈大师的湿壁画时,年龄在十四五岁。

难怪我们认为他是艺术神童,从这两幅出色的小画就可以明显看出他高超的手眼控制能力和精细的钢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