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光用耳朵不动嘴(1 / 1)

听进去、说出来,有“回响”的沟通才是完美的沟通!

从小到大,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在不断地告诉我们: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能插嘴!久而久之,这条铁律已被我们视为最基本的交流礼仪,但是,在现代这个倡导广泛交流的社会中,这句话恐怕有矫枉过正之嫌了,若我们只是死板地在听,对方又怎么知道我们是不是真的在听,是不是真的对他说的东西有兴趣呢?所以,在沟通时,我们不能光用耳朵不动嘴,而应当及时地给他人反馈!

人人都羡慕陶小乐嫁了一个好老公,公司里设计部的总工程师,高知人士,既有风度翩翩的外表,又有沉稳含蓄的内在。可陶小乐却觉得老公“沉稳”地过了头,自己跟他说什么事,他虽然听到了耳朵里,但总给人一种意兴阑珊的感觉,知道却不发表意见,了解却提不起兴趣,这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感觉,总让陶小乐的心里不那么舒服,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源于陶小乐出现事业危机后的一次谈话。

陶小乐跟老公在同一个公司上班,公司不久前下发了文件,决定对公司的会计部,也就是陶小乐所在的部门进行“裁员增效”,这一公告,让整个会计部都人人自危,大家纷纷算计着自己能留下来的机会有多少,毕竟现在经济滑坡,就业前景不景气,虽然这家公司现在经济拮据,但员工的待遇却十分优厚。

陶小乐的心里也犯起了嘀咕:论工龄,自己在这家公司只待了三四年,并不算长;论业务,也算不上骨干,顶多是个主力,到底会不会把我给裁掉呢?

晚饭过后,陶小乐将老公从一堆图纸中“打劫”出来,决定问一问这个高层的意见。陶小乐开门见山地对老公说:“老公,你对公司这次的裁员怎么看?”

“老公,你说我会不会被裁掉?你能不能去人事那边打听一下?”

“老公,现在会计部可乱了,人人自危啊,有关系的都去托关系了,你能不能也找总经理谈一谈,你是业务骨干,有分量,让他们别裁我呗,即使我业务水平再一般,好歹也算是‘公司家属’,就不能照顾照顾吗?更何况我也不差啊!”

……

陶小乐如机关枪般的追问,和老公的平静形成了鲜明对比,见老公一脸无动于衷,陶小乐的心里不太舒服,脸也垮了下来:“我说了什么你听到了吗?”

“嗯,裁员嘛!不用担心!”说完,老公又跑去继续看他的图纸了。

什么?就这样?没下文了?面对老公的冷漠,陶小乐立刻“爆炸”了:“不知道你天天在想什么,跟你说话也爱答不理的,不愿意和我说话就永远也别说!”说完,陶小乐一气之下去了自己的“闺蜜”家。

而被晾在家里的老公则一头雾水:我已经用心地听她说话了,她为什么还生气?这样的疑问,直到陶小乐的“闺蜜”打来了电话,他才得到解答,“闺蜜”语重心长说:“沟通是双方面的,不能光用耳朵,还要动一动嘴巴。她说了半天,你都不回应,她怎么可能知道你的想法,她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

在别人说话时插嘴,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但这是指不等对方说完就打断,然后自己接过话题再说的情况,对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询问对方的意见这种“插嘴”,非但不会引起对方的不悦,还有利于彼此更好的交流。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礼仪中的不插嘴,其实改为“不随便插嘴”更为合适。

经常会听见有人说:你只管说就好,我真的在认真听!如果你始终不发一言,对方往往也很难再说下去,因为他会觉得你其实“不想听自己啰唆”。沟通不是“你方唱罢我登台”的表演,当别人在倾诉时,你不仅仅是观众,更是同台献艺的演出者,你们之间需要提问、探讨和协商,只有反复不断的交流反馈,才能保障沟通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彼此的最终目的。

所谓“反馈”,其实就是倾听者对倾诉者做出的回应行为,并用这种行为告诉倾诉者自己内心的想法,如“我理解了你说的话”“没错,就是你说的那个样子”“也许,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沟通”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互动。对此,我们要懂得抓准时机,通常对方会用眼神提示,或留出一段时间空隙,抑或在说完了一个小节后,这时我们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给对方以反馈。

…|爱的练习题|…

1.倾诉与倾听,你更擅长什么?

2.你会在与人交流时,给对方反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