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成才的树不用苛,成才的人不用说”。其实,很多人对这句话抱质疑态度,因为我们常说“育才、育才”,可见,不教育怎么能成才呢?
进入21世纪以来,受到“哈佛女孩”“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哈佛凌晨四点半”等育儿思想的影响,如今很多父母对孩子严加管教,为了孩子长大能出人头地、厚积薄发,从小就给他们报各种补习班,甚至出现了“虎爸虎妈”的现象。事实上,这种错误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式只会扼杀真正有天才潜质的孩子。空间为天,自由为才。散养,在一定程度上才是最能展现孩子天赋的方式。
一位已经当了妈妈的朋友曾经对我说:
“我的童年完全是散养的,父母不在身边,我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他们只管穿衣吃饭,根本不懂教育,每天任由我跑这儿跑那儿。那时候我还小,因为农村的环境相对闭塞,也缺少教育跟指点,对人或物没有足够的警惕性,缺乏安全感,后来也慢慢养成了懒散的习惯。反思自己的童年,我觉得散养并不可取,所以有了孩子之后,在教育他时,我奉行‘圈养’的策略。我对儿子的每个需求都尽量满足,为他争取最好的学校和辅导班接受教育,还刻意引导他朝着我心目中能给人安全感的男子汉的方向发展。开始的几年还不错,无论到哪儿,大家都夸他。可是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发现我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有时候他对我很不耐烦,说我管得太紧,让他觉得有束缚感,所以对我说的话也根本不听。”
何为圈养?就是接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迎合当下市场的教育需求,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走一条看似合理、规矩的路。何为散养?就是以孩子的意愿为主线,在一定程度上任其自由发展,父母不进行过多的限制与约束,给孩子创造轻松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当然,散养与圈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不能绝对地说散养好、圈养不好,或者圈养好,散养不好。父母只要结合孩子的特点,找到符合他们自身的教育方式,帮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就是成功的。
父母只有弄清散养与圈养各自的利弊,该放手时放手,该圈养时圈养,给孩子一个明确的信号,才能让他将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方法一: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这里我们先讲一个“天才”养成计划:
朱天舒曾就读于郑州外国语学校,2012年被耶鲁、斯坦福等19所一流大学录取,被人们称之为“天才”。
朱天舒出生在郑州的一个普通职工人家,从小就没上过什么辅导班,父母也没有为她做过任何的安排,更没有对她提出什么目标。小学阶段的朱天舒,成绩普通,但父母并不会为了成绩而批评她。
初中时,随着课程的增加,作业量也是与日剧增,有时朱天舒会连着做到晚上12点。妈妈不让她搞题海战术,让她多注意休息;她鼓励朱天舒要按计划学习,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
在妈妈的引导和支持下,朱天舒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并练就了超强的自学能力。她的英语口语能力尤其卓越。她多次参加了西安市举办的英语演讲比赛并获得大奖。
高中时期,朱天舒的成绩虽然不是年级最好的,但基本上都保持在年级前十名。有时她也会在课堂上开“小差”,甚至还会在英语课上学习其他科目。老师把朱天舒的课堂表现反馈给家长,结果她妈却是这样回答老师的:“我女儿的事情都由她自己做主,我不干涉!”
正是这种“放羊式”的家教,让朱天舒得以成为一只独立的小鸟,自由地翱翔在天地间,并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
不可否认,朱天舒之所以能取得好成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妈妈给了她极大的自由。因为没有过多的约束,朱天舒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学习。反之,如果妈妈对她管束太多,可能就不会取得这样的结果了。
有人认为散养就是对孩子撒手不管,不闻不问,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实际上,散养也有其科学性。作为父母,我们不要认为学习课本知识是孩子唯一的出路,而要让他们自由地成长,广泛接触、体验新鲜事物。只有认识广、接触多,他们才能从中慢慢地探寻到一定的规律,从而更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
方法二:无论圈养还是散养,都要把握好一个度
女儿刚学会走路时,冬天下雪过后,我带她出去,让她自己去摸、去踩,亲自体验雪带给她的感受。我不会因为怕她冻着就呵斥她拿雪玩儿,或是担心雪不干净就阻止她用舌头舔,我只是想让她通过自己的方式对这个世界形成认知。对孩子来讲,这种探索也是一种有趣的过程。
我们旁边的小区里有个孩子叫多多,她的父母平时工作忙,因此多多一直是由奶奶带。平时,老人对多多的限制很多,只要天气不好就不让她下楼玩儿;即使天气好带她出来,也都自始至终拉着她的手,寸步不离。多多跟我女儿差不多大,但相比之下,多多明显更内向,不爱说话,也不爱笑。
圈养是为了教孩子懂规矩。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孩子能够顺利地适应社会规则。而科学地散养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的自由,并且在不断地探索中变得更加独立、自强。
教育孩子,究竟是圈养好,还是散养好?我认为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孩子需要圈养,有时又要给予一定的散养,无论如何,把握好度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