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9 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心理卫生培养也不是轻而易举的(1 / 1)

有一天我接孩子放学,看到了这样一幕:

爸爸开车来接孩子放学,孩子看到学校门口不远处的路边有卖烤红薯的,非常想吃,爸爸就给他买了一个。可能爸爸怕孩子吃烤红薯把车里弄脏,买了之后,孩子站在路边,边剥皮边吃。他剥下来的红薯皮一会儿短,一会儿长,一会儿宽,一会儿窄,而他似乎沉浸在剥红薯皮的游戏里。

爸爸看到孩子不紧不慢的样子,着急地说:“像你这么剥,得剥到什么时候啊。”于是一把从孩子的手里夺过红薯,快速地把皮剥掉。红薯被爸爸抢走了,孩子非常纳闷,眼睛中透露出来的神情似乎在说:你干吗抢我的红薯?再看到爸爸的做法,孩子愤怒的情绪涌上来,气得哇哇大哭。但爸爸却没有察觉到孩子的愤怒,觉得孩子是因为着急吃才哭的,于是一边剥一边解释说:“我马上就帮你剥完了,等一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孩子听了,哭得更厉害了。

当爸爸把剥完皮的红薯递给孩子时,孩子的愤怒值已经达到了顶点。他接过红薯就摔在了地上。爸爸看到自己辛苦剥的红薯被扔在地上,觉得孩子没有礼貌,而且很浪费,于是生气得打了孩子一巴掌。随后,父子俩就僵持在那儿。

孩子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在有些父母看来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也从来不考虑事出必有因,于是就会做出一些过于武断的举动。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情绪,如果你的孩子总是发脾气,父母就一定要反省自己了。

方法一:克制怒火,不做暴脾气的父母

星期天,小松妈送孩子去补习班上课,可小松赖床不起,磨磨蹭蹭,耽误了出门时间,结果母子俩闹得很不愉快。小松之所以赖床,是因为他感觉太累,觉不够睡,虽说还在读小学,但每天的作业都不少,好不容易放假,还得被妈妈拽着去上补习班。对此,小松一直有情绪。

母子俩乘坐公共汽车时,司机师傅关门太急,小松妈的胳膊被车门碰了一下,尽管不是很疼,但也使她的心情变得更差了。公交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司机开得猛、刹车急,乘客们纷纷表示出不满。

下车后,小松想喝水,妈妈皱着眉头说:“事儿真多,出门才多久你就渴了,在家时干吗了?”妈妈说完,头也不回地继续往前走。

小松一听妈妈的话,赌气站住不走了。妈妈发现小松没有跟上来,回头冲着他大喊大叫。小松噘着嘴,不高兴地跟着妈妈往前走。

孩子通常十分敏感,能够体察到家人特别是父母的情绪,从而自己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并随之发生改变。真正懂得教育孩子、给孩子传递正能量的父母,往往善于控制自己的脾气,不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孩子。

不管是谁,都要在不断地自我成长中逐渐完善自己,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要理解、体谅和帮助他们。而且越是这种时候,父母越不能在盛怒之下说一些脏话或者不好的词语,比如,“笨蛋、没出息、你这辈子算完了……”这样做的后果是让孩子变得自暴自弃。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要先克制住自己的怒火,问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帮助孩子一起分析、总结,避免日后犯同样的错误。

方法二:慢慢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孩子也不例外。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正确地认识并采取恰当措施化解这些负面情绪,但是孩子却不懂。因此,每当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孩子会用哭、闹甚至其他方式来宣泄。比如,放学回家后,孩子义愤填膺地对你说:“妈,今天上午我同桌被我们班一个男生给推倒了,她身上沾了很多泥。”

遇到这种情况,许多家长都会追问孩子这件事情的细节:“他为什么推你同桌啊?”“你同桌有没有哭?”“你们老师知道吗?她是怎么处理的?”……细心的父母会发现,之后几天,“推倒事件”总能被孩子不断地提起。

为什么孩子会持续几天把这件事情挂在嘴边?有时候是因为他内心的需求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满足。孩子最开始对父母说这件事,是出于对同桌的同情;之后又不断提起,是因为害怕这种遭遇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假如父母能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最开始就要告诉孩子,欺负人是不对的,在学校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对于那些欺负别人的同学,自己应该如何做;或者哪天自己也像同桌那样被欺负了,应该如何解决等。总之,让孩子认清自己对“推倒事件”的态度以及解决办法,孩子心里有了底,自然不会对这件事抓着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