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一停,引导孩子欣赏沿途的风景(1 / 1)

当下,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对成人来说是这样,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现在,孩子的压力太大,除了日常的学校作业,还有辅导班的课程。而我们小时候,几乎没有课外辅导班,每天除了做作业就是玩儿。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孩子不用为生活奔波,衣食无忧,除了学习,能有什么压力?”

但最近这几天,妈妈发现小海脸上的笑容明显减少了。之前小海放学回到家,都会叽叽喳喳地跟妈妈说些发生在学校里的趣事。可最近,小海一回家就钻进自己的房间,还显得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妈妈觉得十分奇怪,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下周学校统一进行单元测试,小海前阵子因为生病请假,落下了一些功课,他非常着急,担心自己考不好,因此一放学就回屋抓紧时间复习。

知道了原因后,妈妈并没有跟小海说什么,他该怎么学习还怎么学习,她也不过问。相反,她看小海学习的时间差不多了,就找机会跟小海说一些跟学习不沾边儿的事,比如希望他能帮自己点小忙,扫一下地、刷一下碗……令小海感到奇怪的是,每次做完这些事,他心情都会变得不那么压抑、沉重,明显轻松不少。而且再回过头去复习时,他的思路变得更清晰,记住的也比之前多。

单元测试的时候,试卷上的考点小海都已经掌握,并很快把题做完了。而且语文的作文题目恰巧是让写一篇生活感悟,小海凭自己的切身体会,写了一篇关于劳逸结合的议论文,最后还被老师评为了满分作文。

当小海妈发现小海的变化后,她采取的办法貌似跟学习毫不相关,可对孩子心情的调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长时间的学习后,转移注意力,进行一些其他活动,能够让身心暂时从繁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得到一定的缓解和放松。一味地自我加压,看似“化压力为动力”,其实更容易产生疲劳感、紧张感,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危害。

方法一:鼓励孩子多运动

我曾经在北京某小学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期间遇到这样一对母子:

周亮今年11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上辅导班。结果从这年暑假开始,妈妈就跟周亮说,要把他的辅导班先停一段时间,让他多花点时间运动运动,一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二是想通过运动减轻一些他的体重。因为周亮平时嘴不闲着,而且每次都吃不少,再加上不怎么运动,体重逐渐呈上涨趋势。

按照计划,妈妈每周都花三四个晚上的时间陪儿子去游泳;周亮喜欢滑轮,周末的时候,只要完成作业他就出去跟小伙伴一起在小区里玩轮滑;学校组织的踢毽子、跑步、拔河等课间活动,妈妈也鼓励儿子积极参加。

大概过了一个学期,周亮的体重不仅达了标,他的学习也没有因此而退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周亮的性格比之前更加开朗,还通过锻炼认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西方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就是体育,而且欧美国家中,越是有名望的学校,运动场地所占的比重越大。可见,从小让孩子养成爱运动的习惯,他们将会终身受益。

一所位于芝加哥附近的中学实施一项计划——零时体育,也就是说,学生早上7点到校进行锻炼,比如跑步,让心跳的最高值或最大摄氧量达到70%再开始正式上课。

开始时家长都表示反对,认为这么早让孩子起床运动,睡眠得不到保证,上课时肯定会打瞌睡,影响学习。然而家长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事实上结果正好相反,学生们锻炼之后大脑反而更加清醒,上课的气氛不仅比之前活跃了很多,学生的记忆力与专注力也明显加强了不少。

综上所述,父母不要一味地让孩子学习,适当停一停,鼓励他们多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因为运动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还能促进他们社交与情感的协调发展,保证身体和心理共同健康成长。

方法二:适当放松,调节紧张情绪

我们都知道,踢足球、打篮球都有中场休息,学习同样如此。长时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人的思维就会变得非常狭窄,哪怕大脑运转得再快,但因为面窄,也容易钻进死胡同。这个时候,假如能停一停,就很有可能改善这种情况,让人豁然开朗。

丽丽是女儿在美术班认识的,她画画得不错,老师让她代表他们班参加学校的画画比赛,于是丽丽每天除了完成作业就是构思比赛作品。构思好了之后,丽丽又遇到了难题。她绞尽脑汁,怎么也想不出桌子上的花瓶到底该画成什么颜色好,怎么样才能使整张画看起来更协调、更有趣。

她的母亲看丽丽每天为比赛作品愁眉不展,心疼极了,劝她只是参加比赛而已,不要过于在意名次。周末,母亲拉着丽丽到公园散心。公园里的空气十分新鲜,丽丽之前沉闷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好了很多,她忘了参加画画比赛的事,在公园里跑来跑去,一会儿追赶蝴蝶,一会儿在河边给鱼喂食……突然,她问妈妈:“妈,你知道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吗?这种蓝色好漂亮,假如颜料中也有天空这种颜色,那就太棒了。”

面对丽丽的问题,妈妈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她摸着丽丽的头说:“天空的颜色是由几种不同的光线散射出来的……”

丽丽一下子站了起来,拍着手大叫:“妈,快回家,我知道应该给花瓶涂什么颜色了。”

在丽丽为参赛作品愁眉不展时,妈妈带着她到公园散心、疏解,让她紧张的状态得到了放松,对作品的着色也产生了新的想法。

要想跳得高、跳得远,我们总是会下意识地先弯下腰。同样,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有所突破、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就要引导他们学会放松,劳逸结合,这样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