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思维能力,不是“想”出来的(1 / 1)

我记得女儿有一次做数学练习,遇到这样一道思维题:“10名小士兵排队集合,要求站成5排,每排站4个人,应该怎么站?”女儿盯着题,一脸茫然,我也陷入自己的思维定式,怎样也搞不定。后来丈夫轻轻点拨:“五角星……”顿时,我恍然大悟。通过这件事,我开始思考:到底应该怎样培养,我们才能从固有模式中跳出来?

儿童时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这段时期父母能够多注意,孩子能在各方面得到突破性发展:从简单的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逻辑思维。在孩子处于儿童阶段时,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孩子一定会受益一生。

很多人都说我女儿聪明、优秀,其实她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为我们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十分注重对她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家里,每次她对我提出问题时,我绝对不会第一时间把答案告诉她,而是引导她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跟她一起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要想孩子思维灵活,就要鼓励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自己多想一些解决的办法,这样一来,他们就会积累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出门在外独自面对问题时,才能够快速反应、全面思考,从而寻找最佳解决方法。当然,让孩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是单纯地让他们做做数学题、练习题就可以了,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父母与其代替孩子解决,不如抓住机会让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因为让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远远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重要得多。

方法一:让孩子学会思考,引导孩子提升思维能力

许多孩子遇到疑难问题时,由于懒惰心理,总希望能从父母那儿直接得到答案。有些父母对孩子有问必答,尽管解决了眼下的问题,可从长远看,孩子会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再遇到问题时仍然不会解决,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鑫鑫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排中等,虽然平时学习很努力,但有些知识点掌握起来还是有点吃力。不过鑫鑫有个习惯,就是对于不会的知识点,她习惯通过思考做到举一反三。有时候到夜里十点了,鑫鑫还在埋头做题,有很多次,父母心疼她,想帮她快点把题做出来让她早点休息,都被鑫鑫拒绝了。

有一次,鑫鑫爸洗漱完正准备睡觉,发现鑫鑫屋里还亮着灯,扭头一看客厅的钟表,快十点半了。于是他进屋一看,鑫鑫正在做一道计算题。

“还没写完作业呢?”爸爸问。

“嗯,这道代数题我算不出来。”

“我帮你看看,赶紧算完睡觉,时间不早了。”

“不用,我先自己想想。”

爸爸在鑫鑫旁边坐下,看着她一步步演算。最后,鑫鑫爸发现了鑫鑫演算期间存在的问题,于是用手指了一下,对鑫鑫说:“注意一下这里。”鑫鑫返回去看了一眼,似乎明白了什么,然后把数带入,重新计算。

十分钟过去了,鑫鑫终于算出了正确答案,她看着爸爸,开心地笑了。

如果孩子遇到问题不能独自解决时,父母可以帮忙,但坚决不能“越俎代庖”,适当给他们一些启发,指出需要在哪里引起注意,或者帮助他们一起查找资料,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渐渐地提高应变能力。

有人说“思考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换句话说,遇事积极思考,一旦具备了思考力,必然能够克服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障碍,从而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方法二: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妈妈,恐龙的祖先是什么?”

“妈妈,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经常会问一些“为什么”,这些问题时而稀奇古怪,时而令人瞠目结舌。刚开始时,父母或许还能耐心地回答一两个,可是渐渐地,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回答不出来或者无法忍受孩子不停地提问,要么充耳不闻,要么失去耐心,对孩子发脾气。

“妈,为什么小鸟能站在电线上?”

“不知道。”妈妈终于憋不住了。

“妈妈,你怎么会不知道呢?你肯定知道,告诉我……”孩子不依不饶。

妈妈朝着孩子大吼道:“你是不是没事干,以为我像你一样清闲啊?要是再问这些无聊的问题,我就不喜欢你了。”

孩子听妈妈这么一说,赶紧安静下来,并急忙向妈妈保证:“妈妈,我再也不问了……”

面对孩子的问题,即使回答不上来,父母也绝对不能像上述案例中的妈妈那样说孩子、吓唬孩子。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在父母看来也许特别无聊,但这却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一种表现。如果这个时候抱怨孩子问题多、事多,不仅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还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毕竟只有通过问无数个“为什么”,才会进一步激发他们无穷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进而主动思考、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