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孩子,就要将关心之言简单地说出来(1 / 1)

一首《妈妈唠叨之歌》在网络上爆红,歌词里说是:“快起来,快起来,快点别迟到。快点洗,快点刷,快点梳个头。快点穿,快点穿,快点别磨蹭。面包,吃了没?你的书,你的笔,你的作业本;你的壶,你的包,你的午饭钱……”短短几分钟,十分形象地展现了一位喋喋不休的妈妈的形象。

唠叨在中国父母身上特别普遍,它是父母和孩子之间顺畅沟通的最大障碍。父母不断地唠叨,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多数时候孩子并不领情,还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既然你关心孩子,为何不用简单的话说出来?

孩子的心是稚嫩的幼苗,父母的唠叨则像一把刀子,稍有不慎就会伤到孩子。身为父母,一定要讲究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千万不要给孩子留下一种父母“唠叨”的印象。因为唠叨会拉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孩子需要的不是唠叨式的关爱,而是朋友式的交谈及理解,把对孩子的关心直接告诉孩子,效果可能会更好。

方法一:和孩子做朋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小灵是个小学六年级的女孩。最近她妈妈发现女儿和往常不大一样,总是闷闷不乐,也不像以前一样爱说爱笑了。她意识到女儿有心事,便决定找女儿谈一谈。

吃过晚饭,妈妈便拉着小灵的手,说:“小灵,你这几天好像一直心情不太好。走,妈带你去公园散散步。”

一路上小灵都没说话,一直走到一张长椅前,她才拽着妈妈坐下来。看着小灵欲言又止的样子,妈妈说:“人长大了都会有心事。我不是说过吗?我虽然是你的妈妈,但也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有什么心事和困难,都可以告诉我。我即使帮不了你,也能为你分担一点啊,对不对?还有人比妈妈更值得你去信赖的吗?”

听后,小灵好像没有了顾忌,靠在妈妈的肩膀上,小声地说:“妈,我觉得这件事情不太好说。怕你不理解,怕你生气。”

妈妈笑了,说:“傻孩子,我也是从你这么大过来的,有什么不能理解的?说说看。”

小灵想了一会儿,说:“妈,你知道我的同桌杨刚吧?”

“嗯,那个男孩子成绩不错,我知道。”妈妈回答。

小灵接着说:“我们关系不错,平时考试不是我第一就是他第一。不同的是,我数学比较好,而他的数学成绩很一般,因此平时放学后我经常留在班里帮他补习数学。但是上周……妈妈,他说他……喜欢我。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妈妈明白了小灵这些天情绪不好的原因,觉得这件事情挺棘手,一定要处理好。想到这里,妈妈拍拍小灵的后背说:“其实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说明你长大了。你能将这件事告诉我,我特别高兴。再说了,有人喜欢你,说明我女儿优秀呗。”

“是吗?”小灵瞪大了眼睛,看着妈妈。

“其实,妈妈年轻时也遇到过这样的事,不过我告诉他,我想要一个他这样的哥哥。再后来,他就成了我哥,我们一直都是好朋友。小灵,你现在长大了,应该知道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情,对吧?”

“妈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小灵笑得非常释然。

这就是沟通的妙处,也是聆听的神奇。

父母无论做什么,肯定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既然是为了孩子好,就不要粗暴地责问、无情地惩罚,要将自己的关爱表达出来。在倾听之中,融入对孩子的爱、宽容、耐心和激励,为孩子创造一个幸福、温暖的成长环境,在自己和孩子之间建立起最亲密的亲子关系。

方法二:把握好度,要对爱降降温

晓凤是朋友的宝贝女儿,朋友夫妻俩直到35岁时才有了她。从小,不管什么,他们都会给女儿最好的:喝进口奶粉,穿的、用的也全是品牌货。晓凤渐渐长大,他们担心女儿吃不饱,总是追在后面一口一口地喂。

直到晓凤上了小学,夫妻俩还会叮嘱女儿说:“宝贝,到学校一定要多喝水,多吃饭,跟同学友好相处。今天多穿点衣服,天气有点凉……”放学回家,两人还会不停地询问孩子在学校里发生的一切,比如,老师讲的能听懂吗?作业多吗?和同学相处怎么样?甚至连她去了几次厕所也要问。

开始晓凤都逐一回答,渐渐地,就变得爱搭不理的。有一次,晓凤瞪着眼说:“妈,你能不能别总问了?”

晓凤的话让朋友感到吃惊,她本来是出于对女儿的爱才想了解她的一切。谁承想,这份爱竟然成了女儿嫌弃她的罪魁祸首。

在家人的建议下,朋友不再“关心”女儿,上学路上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嘱;放学回来,她也不再追问女儿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了。

一天,晓凤写作业时遇到稍微有点难度的问题,就跑来问她。朋友看了看,觉得这道题对女儿来说应该不难,可能是她没有读懂题意。所以她什么也没说,只是让女儿再认真读题。晓凤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了一遍,终于明白了,

不一会儿就做出来了。

不仅如此,在晓凤犯错时,朋友也不再是不停地说教了,仅仅是点到为止,甚至有时候会保持沉默。晓凤意识到自己犯的错误时,朋友就会鼓励她承认错误,用行动改正。

认为孩子永远长不大,事事都不放心;对孩子饮食起居事无巨细,关怀备至;天冷怕冻着,天热怕晒着……总之,父母不停地叮咛加嘱咐,只会让孩子倍感厌烦。给孩子适当的爱,才是最好的爱;将关心用简单的话说出来,孩子反而更能理解你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