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父母跟子女之间心与心的碰撞,只有达到一定的默契程度,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换句话说,父母需要慢下来,回归到心灵深处去探索最符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样才有希望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一天吃晚饭时,女儿对我说:“我们同学都特别羡慕我,说我有一个好妈妈,周末的时候从来都不逼着我学不喜欢的东西。她们现在最害怕过周末,一到周末,她们就会被‘押’着去上各种补习班……”我听后淡淡地一笑,没有说话。
其实,并不是我对女儿放任自流,而是接触过许多的案例后,我懂得“慢养”孩子的道理。有时候,慢慢来可以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让成长变得更加快乐。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小的时候,父亲特别疼爱她,既不强迫她学什么东西,也不刻意教她长大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相反,父亲谢葆璋的教育更加生活化,让冰心从生活中的点滴领悟自己应该怎么做。比如,父亲带她到建在半山腰的屋子走廊上眺望辽阔而深邃的大海,冰心的内心被深深触动,她后来说:“我和父亲一起看大海,我看父亲也看大海。我觉得,父亲的胸襟就像大海一样宽阔、坦**,做人就应该那样。”就这样,宽容、坦**的做人理念定格在冰心的心里。
可见,与单纯说教死板的教育方式相比,生活化、自然化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比如,带孩子去看海,让他们知道“海纳百川”,明白做人要懂得宽容;带孩子去爬山,让他们体会山的巍峨挺拔,明白做人要懂得坚持、有毅力;给孩子分配家务,让他们意识到责任感,明白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总之,这种生活化的慢养,目的并不是想让孩子立刻学到多少东西,而是通过不断地体验,使他们的心灵有所触动,让他们自己去感悟生命、体味人生。
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只有放慢脚步,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听到孩子最真实的想法。同样,只有慢下来,孩子才能对身边的一切产生新的感悟。
方法一:从尊重孩子做起
同事晓丽通过相亲认识了一个男生,男方的前妻已经去世两年,他自己一个人带着5岁的儿子淘淘生活。相处一段时间后,晓丽觉得男方各方面都不错,决定跟他结婚。
当晓丽给我们发喜糖的时候,我们都替她捏了一把汗,觉得她太年轻了,担心她这个后妈的角色会当得很辛苦。不料,晓丽胸有成竹地说:“孩子还小,虽然淘气,但我想我有办法改善我们之间的关系。”后来事实也证明,晓丽跟孩子相处得跟亲生母子似的。
结婚当天晚上,丈夫把儿子叫到身边,对他说:“淘淘,从今以后她就是妈妈了,要听妈妈的话,不能再淘气了,知道吗?”然后转过身对晓丽说,“这个小区里有几个孩子出了名的淘气,淘淘就是其中一个。以后要是别人找上门,你该说就说,该打就打。”
晓丽没有理会丈夫的话,而是蹲下身,将手放在淘淘的肩上,用亲切、和蔼的口气说:“虽然孩子有点淘气,但哪个男孩不淘气呢?只要不欺负人、不做坏事就行了。我倒是觉得淘淘特别聪明。上次我给他买的汽车模型,我自己都觉得很复杂,可淘淘很快就组装好了。对吧,淘淘?”
淘淘听了,点点头,冲着爸爸说:“妈妈说得对。”
听淘淘这么一说,晓丽跟丈夫看看孩子,又看看对方,欣慰地笑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晓丽没有因为孩子淘气、不听话而打骂、训斥他,而是关注育儿方面的知识,用足够的耐心和极大的包容心慢慢地引导淘淘,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这么做会有什么好处;什么是错的,这么做可能会引发什么样的问题或者后果。最重要的是,有些事情,晓丽让淘淘自己做决定,比如要不要上补习班,跟什么样的孩子交往等。渐渐地,淘淘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这个新妈妈,而且晓丽说的话他基本上都会听。以至于小区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私下说起来,都夸晓丽聪明、能干,说淘淘的爸爸能娶到这样的媳妇,是他和儿子的福气。
虽然晓丽对淘淘的教育是个例,但也足以证明“慢工出细活”的道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不妨放慢节奏,用足够的耐心去理解和尊重孩子,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慢慢长大。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倡的“慢”教育,并不是说让父母撒手不管或者偷懒,而是提醒父母要把精力放在重要的方面。比如父母希望提升孩子的专注力,那么在一段时期内,就针对这方面的问题采取措施,当孩子真正做到上课、写作业等能够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再着手培养孩子别的方面的能力。只有慢慢来,一步一步让孩子打好基础,他们才能具备足够应对生活的能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顺利解决。
方法二:合理引导,不强求
《揠苗助长》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凡理智的人都不会赞成故事中那个人犯的愚蠢的错误。可在教育孩子期间,父母总在不知不觉中犯这样的错误,而且还不自知。孩子感兴趣的,就过度施压,希望他们快速提高;孩子不感兴趣的,硬要他们接受,还美其名曰为他们好。实际上,留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广泛接触后确定自己的喜好,父母再据此培养,孩子才有望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朋友的女儿刚上初一,各科成绩都还不错。但是初一下学期期末的家长会后,老师单独找到朋友,告诉他:“孩子一上化学课就趴在桌子上睡觉,说了几次她都不听,成绩也不断下降。”
回到家,朋友询问女儿喜不喜欢化学。女儿回答:“化学老师每天都让我们背一堆枯燥的公式和化学元素,学会了又有什么用呢?简直无聊死了。”
朋友听了女儿的话,才知道原来女儿认为化学“无用”,所以才对它失去兴趣。既然如此,自己为何不想点办法让女儿对化学重新产生兴趣呢?
过了两天,朋友拿着一瓶可乐对女儿说:“闺女,帮爸爸一个忙呗?把这瓶可乐拧开。”
女儿照做了。可当她把瓶盖拧开的一瞬间,瓶里的可乐一下子喷涌而出,像一束喷泉。女儿惊奇地问:“吓死我了。爸爸,这是怎么回事?”
朋友告诉女儿,他把一颗曼妥思糖用线穿起来,再用瓶盖把线固定住,当瓶盖被拧开时,曼妥思糖掉下去,与可乐发生化学反应,就出现了刚才神奇的一幕……
女儿不信,于是朋友又拿来一瓶可乐,把操作步骤告诉女儿,她亲自试验了一次,果然出现了跟之前一样的结果。在朋友的提示下,女儿从书包里翻出化学课本,找到相关章节,结合刚才的情况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并且从此改变了对化学的看法……初二上学期结束时,女儿的化学成绩不仅在班里排名靠前,在年级里也遥遥领先。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件事情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我们才会自觉地、主动地去接触它、探索它、理解它,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会心情愉悦,不会感到任何的不快。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随着他们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无论学哪门学科,一旦失去兴趣,就不可能学好。很多事实也证明,孩子不感兴趣的东西,不仅学习动机不强,学起来也是浅尝辄止、三分钟热度,还为此耽误了宝贵的时间。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时,要做的不是训斥、强求,而是想办法合理引导,让他们重新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