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个有意义的国际儿童节(1 / 1)

孩子们最重视的节日当然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其他的节日他们可能不记得,属于自己的节日一定是心心念念都在盼望的。而且这个节日也是国际性的节日。

儿童节,一般学校里都会让孩子们组织一场表演,跳舞、唱歌等等;有的学校通常还会在表演中宣布一批优秀孩子加入少先队,孩子们站在舞台上宣誓,带上鲜艳的红领巾,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相信每个孩子都会记住这个难忘的时刻,这个难忘的仪式。

大部分家长在孩子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一般都是买个玩具,或者带孩子去吃肯德基、麦当劳,或者逛公园、游乐场等等。但也有一部分家长,会注重对孩子知识的培养,带孩子去海洋馆、动物园、植物园,能开阔孩子眼界,增长知识的地方。

不管哪种方式给孩子过儿童节,都可以,但是家长最好根据孩子的年龄,带孩子用不同的方式过节,让节日的仪式感更强、更有意义。

阿勇是个很重视培养孩子仪式感的人,他有个七岁的女儿潇潇,非常聪明。上小学一年级,恰逢六一儿童节这天,她加入少先队。阿勇早早就跟着孩子去了学校,跟着孩子全程拍摄,不仅把女儿表演节目的每一个画面拍了下来,还把加入少先队的整个仪式定格在画面上。看到阿勇发的朋友圈,浓重的仪式感中,满满都是父爱。

当然,阿勇还给女儿的同学们拍了很多照片,回来后,阿勇把其他孩子的照片发在家长群里。那些没有去参加孩子活动的家长看到,都称赞阿勇是个好爸爸,还表示要向阿勇学习,不能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其实,我知道,阿勇不仅仅对孩子做了这些。他还在儿童节的当天下午,带着女儿潇潇去了孤儿院。阿勇和爱人把孩子小的衣服清洗干净,整理好,带着潇潇去送给孤儿院的孩子们。除了衣服,还送了女儿不看的图书和不玩的玩具,让孩子与那些孤儿在一起度过了整个下午。

阿勇说那些孤儿有很多都是有残疾,才遭到父母的遗弃,潇潇刚开始看到那些身患残疾的孩子,有些害怕。当阿勇告诉她,那些孩子和她一样也渴望像潇潇一样,有父母疼爱。可惜,他们的父母不要他们了。潇潇哭了,她说:“这些孩子太可怜了,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什么生下他们,却又不管他们呢?”

潇潇自从去过孤儿院后,在家里不挑食了,也不浪费了,以前不要的东西都扔掉,现在只要是没有坏的都舍不得扔掉,要留着给孤儿院的孩子们。阿勇对孩子进行这样的教育,让孩子有爱心,懂得帮助他人,非常有意义。

还有位朋友陈哥,去年的六一儿童节,他带着五岁的儿子,把孩子看过的图书和不喜欢玩的玩具,整理了几箱子。然后用车载到文化广场,摆了一圈,竖起一个纸板,上面写着“物品交换”,让儿子坐在那和其他孩子交换。

开始没有几个人理会他们,后来有些小孩子看中了玩具,有的人以为他们是卖二手货的,问明不卖只交换,渐渐地,人就围了上来。陈哥趁机向那些带孩子出来玩的家长表达自己的想法: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想要什么家长都舍得买,但是,那些图书孩子看过两遍都不会再看了,有了新的玩具旧的就不喜欢了。这些东西都还很好,扔掉太可惜了,放在家里又占空间。而且,这种交换的方式,不但能教孩子不要浪费,又能换到新的图书和玩具。

陈哥的想法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认同,一上午就带动了好几个家长,回家去把孩子不玩的玩具和看过的图书拿过来交换。

半天时间,陈哥他们带去的东西全部交换出去,儿子换到了好多喜欢的玩具和图书,比买了新玩具还开心。陈哥的儿子还和两个同龄的小朋友互留了联系方式,约好下次再一起来交换物品。

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不在于家长舍不舍得花钱,而在于家长用不用心去做。就像这两位家长,根本不用花钱,就让孩子不仅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还非常有意义,更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有仪式感和有意义并不仅限于这两种方式,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增长知识;稍大点的孩子,家长领着去批发一些玩具售卖,体验父母赚钱的不易;还可以带孩子去偏远山区献爱心,给乡村学校送图书。方式很多,就看家长们怎样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

有时候,仪式感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其实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某一时刻涌上心头的感动,有时候是刹那间的幸福感。我相信,只要家长用心对待孩子成长中的每一步,就能带给孩子很多的感动和很多的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