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你也得知道怎么花!(1 / 1)

银子:只是一种收藏品

许多读者都喜欢看唐朝历史剧、古装剧,里面经常有这样的桥段。

比如,男一号去酒馆吃饭,结果碰到了女一号,为了吸引女一号的注意,于是和坏蛋打了一架,顺便把店家的桌椅板凳全部砸烂。临走的时候,男一号从怀里掏出大块的银元宝,潇洒霸气地丢给店小二,然后来一句:够不够赔你的?

比如,在后宫斗争中,贵妃娘娘为了收买帮手,命婢女端出一千两银子赏给外臣作为活动经费。各位看官,唐朝一两银子大约是42克,一千两银子大约是84斤。那么问题来了,贵妃身边的婢女都是大力水手吗?

再如,皇帝查抄贪官的家产,结果在仓库发现许多箱子,打开之后,里面堆满了银光闪闪的元宝(中间大肚子,两边长着胖耳朵)。

好吧,电视剧看多了,大家也就信以为真了。其实这只是编剧的臆想。

在唐朝,银子不是通用货币,样子也很丑陋。

原因很简单,唐朝有银子,也有银矿,可国家没有足够的开采能力。据《新唐书》记载,唐宪宗元和年间,整个国家每年只能开采一万两千两白银,却可以开采二十六万六千斤铜。也就是说,如果要铸造货币,铜的储备肯定要比银多。如果看钱币的稳定性,白银容易被氧化,而铜币更加稳定,因此适合流通。

国家开采的白银,大部分被皇帝收走,铸造成银碗、银杯、银首饰,留着自己享用,或者赏赐给有功的大臣。白银最终的归属,其实是艺术收藏品、战略储备,而不是在市面上流通的银钱,或者银锭。

如果您想上街吃零食、买胭脂、喝花酒,请记住:千万带着铜钱。

您说您知道铜钱,外圆内方,叫五铢钱。

又错了。五铢钱是唐朝之前的货币,而李渊就是五铢钱的终结者。

“铢”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一铢是多少呢?老祖宗告诉我们,挑100颗饱满的黍(黄米),它们的重量就是一铢。但是每个朝代黍的重量不一样,衡量的标准不一样(也有144颗黍、96颗黍的说法),钱币的重量肯定也不一样,这怎么办呢?

唐朝初年,钱币制度就已经崩溃了,因为市面上流通的五铢钱五花八门。

李渊下诏:同志们,铸造属于唐朝的货币吧,就叫“开元通宝”。

开元?这个我懂,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这小子还会造钱,不错嘛。

身为穿越者,如果您对唐朝百姓说出这样外行的话,别人肯定会笑掉大牙。所谓的“开元”,有着开辟新纪元、走进新时代的美好寓意。请记住,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李渊的得意之作,和李隆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一个开元通宝,就是电视剧中的一文钱,重两铢,一千个铜钱就是一贯(缗),重六斤四两。一直到清朝末年,“宝”系货币都是历朝历代官方出品的硬通货。仅此一点,后世皇帝都应该感谢李渊的创举。

李渊还说了,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也就是说,李渊用十进制的计算方法,取代了古时候的二十四进制。

不仅如此,铜钱的铸造是有严格配方的。比如,天宝年间,一枚铜钱的含铜量是83.32%,白蜡14.56%,黑铅2.12%。铜钱也有假的,比如铜钱里面掺杂铁、锡等金属,就是劣质的铜钱。

让我们回到贞观年间吧。有一天,您想上街买大米,一斗米的价格是五文钱,您只需要带着五个铜板上街,就可以扛几斤大米回家。有没有觉得很方便、很划算?

当然了,如果发生通货膨胀,比如一斗米的价格是三百文,或者您想买昂贵的奢侈品,那就得扛着几公斤,甚至十几公斤的铜钱上街。有人可能恍然大悟,古代官宦家族的小姐姐们逛街,身边为何要带着丫鬟和小厮,就是因为需要他们帮着小姐姐扛钱啊。

在唐朝生活,免不了大额交易,可是铜钱太重,那怎么办呢?

如果您有绢帛、实物,或者白银,那也是可以的。前面说了,白银不是流通的货币,但是有收藏、保值的功能,当铜钱不方便交易的时候,商人还是愿意接纳白银的。按照官方规定,一两白银可以兑换1000个铜钱,可因为铜的价格是波动的,所以铜钱的价格也是波动的。

比如您的生日快到了,正在马市溜达,准备入手一匹“宝马”。

您:老板,这匹黑色的马看着不错,怎么卖呀?老板:七千文。

您:收银子吗?

老板:没问题。

这时,您左手掏出七两银子,右手准备把马牵走,老板却拦住了您。

老板:客官,您这钱不够啊。

您:不是七千文吗?

老板:最近铜价上涨了,一两白银只能兑七百文钱。

也就是说,原本七两银子的马,现在您得支付十两银子。

白银不是流通货币,没有官方的报价,只能随行就市,这就是差别。

至于绢帛,包括绫、罗、绸、缎、丝、帛、锦、绢等。像技术含量高、外观好看、市面上稀少的锦、绫等丝织品,绝对是市场的抢手货,您要是带着这几样东西逛街,绝对可以卖个好价钱。

在唐朝,价格昂贵的实物,也可以拿来做大额交易。

比如在武侠电视剧里面,有些江湖英雄没有收入,穷得身无分文,因此变卖手中的祖传宝刀,或者**坐骑,请相信,这是真的,导演没有骗您。

存钱:您得倒贴服务费

前面说过,一千枚铜钱的重量是六斤四两。如果您是一位商人,在长安做生意,收到一万贯铜钱,好吧,热心的我帮您算一下,应该是六万四千斤。请问,您怎么把钱运回扬州老家呢?古代没有高铁和飞机,如果用牛车把钱运回家,可能还没到扬州,就已经被绿林好汉抢走了。

有了异地大额交易的需求,柜坊这种新奇机构自然就诞生了。

在唐朝,柜坊是个超级复杂的东西。比如,它可以存放珠宝玉器、古玩字画等贵重物品,很像后世银行的VIP保险箱,因此有个“僦柜”的别称。又如,它可以经营存取款业务,很像后世的银行,因此有个“寄附铺”的别称。

如果您生活在唐朝初年,想在长安找到全国性品牌的柜坊,那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连老李家的钱财都不够用,更何况民间的货币流通。既然没有大额交易的需求,柜坊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开元时期,国家的铜钱储备越来越多,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铜钱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柜坊便横空出世。

假设您是个长安的大富豪,而且有异地取钱的需要,可以先找个全国连锁的柜坊,在长安的柜坊存钱,拿到柜坊开具的存钱凭证。凭证上面有您的名字、存钱的数量、存钱的时间,以及其他信息。长安柜坊会通过自己的渠道,将留存的凭证送到扬州的柜房,您拿着存钱凭证到扬州“合券”,核对无误,就可以取出铜钱。

需要提醒您,把钱存到柜坊,柜坊不会给您算利息。相反,因为您享受了柜坊的异地取款服务,您还需要给柜坊一笔不菲的服务费用。没办法,柜坊的盈利模式很简单,在没有超额的投资收益前,柜坊只能赚取服务手续费。

因为您在长安存钱,在扬州取钱,钱好像飞到了扬州,所以叫“飞钱”。因为飞钱方便兑换,所以也叫“便换”。嗯,很朴素的取名方式。

请记住,柜房开具的存款凭证不能用于支付,不能流通,只能作为定点取款的凭证。所谓的“飞钱”,不是真正的钱,只是一种货币的经营方式。

当时,不仅商人在经营“飞钱”,地方官员也插手了这项生意。

唐朝中晚期,地方藩镇强势崛起,他们不仅控制了军事大权,还掌控了地方财政大权。有了钱,他们自然想搞点投资。彼时,各地藩镇节度使、军使、地方官府都在长安有“进奏院”,也就是驻京办事处。如果商人有需要,可把钱存在“进奏院”,获取存钱凭证,回家之后找他们取钱就可以。

“飞钱”是新生事物,风险很大。

比如,柜坊的老板跑路怎么办?不承认客户的凭证,强行耍赖怎么办?朝廷很操心这个事,于是约谈柜坊的老板,让他们别干了。

问题是,经营“飞钱”是暴利行业。

关于资本,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甘冒绞首的风险。

在暴利的诱导下,柜坊的老板彻底无视了朝廷的禁令。

在唐朝,“飞钱”有助于商业经济,中央政府心知肚明,但其不喜欢的点可能有两个:一是“飞钱”是高风险行业,容易引起社会矛盾;二是既然是暴利行业,凭什么中央政府不能经营呢?唐宪宗李纯想了想,干脆我也搞这个生意吧。

于是他下令:户部、度支、盐铁三个衙门,你们同时经营“飞钱”,正当竞争,既然是国营机构,手续费便宜点,每一千钱抽取百分之十吧。

您要是商人,可能就把钱交给户部了吧?毕竟,在您的思维模式中,这是国营机构,很难破产,而且政府应该不会耍赖。不过,唐朝的商人告诉我们,唐朝官府就是暴力机构,也是强权机构。强权意味着不平等,暴力意味着难以沟通,对待官府,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只可观望,不可合作,更不能交友。

历史证明,李纯的“飞钱”招牌挂出来后,客流量几乎为零。到了最后,李纯只能注销国营机构的招牌,承认民间“飞钱”的合法性。

您可能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柜坊这么强大,能兑换黄金和白银吗?

遗憾地告诉您,柜房可能不太愿意和您做这笔生意。

前面说过,金银不是流通性货币,而是稀有物品。

比如,您拿着白银上街吃胡饼,总共消费了2文钱,却给了老板一两银子,难道要老板给您找998文钱?老板整个下午恐怕就只能给您数铜钱了。好吧,去大店铺,消费可能高一些。问题是,老板是生意人,要的是资金的流动性。

什么叫稀有物品?意思就是市面上很少见到,那您能证明您的金银来路是正的吗?

柜坊表示,几两金银的生意,它们没必要做,成百上千两的金银生意,它们不敢做。如果您真的有兑换金银的需求,也有个好去处:金银铺。

据史料记载,唐宣宗年间,长安、扬州等地就出现了金银铺,它们主营金银的鉴定、金银首饰的制作和买卖。如果您有小批量的金银,它们可以兑换。因为历史的原因,金银铺只能算小众的业态,一直到宋朝才慢慢崛起。

当铺:它的名字叫质库

您梦想着穿越到唐朝做一位挥金如土的富家子弟,可半路上出现差错,来到了家徒四壁的穷苦人家。就在此时,您的肚子发出了呱呱叫的抗议,您需要吃饭,您需要穿衣,可口袋里没钱,怎么办?

机智的您看到手上有一块通体温润、色泽淡雅的玉佩,于是想到了当铺。游走在街头巷尾,您拉住一位路人甲,问他当铺在哪个方位,路人甲肯定会一脸疑惑地望着您,弱弱地问上一句:“当铺是什么东西?”

那就对了,当铺是明朝才有的说法,在唐朝,它叫“质库”,不过它们的运作规则都一样:您把私人物品抵押给当铺,当铺评估物品的价格,给您一笔抵押金,双方约定赎回物品的时间和方式,到时候您带着钱赎回即可。

想说清楚当铺,还是讲讲它的渊源和故事吧。

当铺,本质其实是典当行业。最早的说法叫“质”,东汉《说文解字》中,对“质”的解释是“以物相赘”,也就是用物品交换钱财。《后汉书·刘虞传》正式出现了“典当”的说法。南北朝时期,典当行业才迎来爆发性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皇帝们推崇佛教,佛教寺院坐拥无数的钱财和土地,再加上皇家的赏赐、民间的香火钱,堪称富可敌国。寺院的大佬们很清楚,皇帝推崇佛教,是因为佛教有庞大的群众基础,是皇家统治百姓的手段。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口碑,佛教寺院决定做点慈善,给老百姓提供点便利。

就这样,佛教寺院设立了一批“质库”。那时候,放贷的对象一般是临时缺钱的百姓,或者家道中落的富家子弟。因为有临时救济的目的,放贷的利息不是很高,只有佛教寺院才愿意经营质库。

到了唐朝,官府屡次打压寺院经济(唐中宗李显、唐武宗李炎都有过),佛教寺院的质库生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可话又说回来,典当行业就是稳赚不赔,甚至是高利润的行业,谁能不馋呢?在唐朝,官府、地主、贵族、富商抓住商机,一举统治了这个行业。比如,太平公主就下海开设了质库。

到了唐朝中晚期,质库已经全面渗透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

杜甫的诗里写道,“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说的就是因为质库的存在,杜甫才能日日买醉,夜夜浪**。白居易的诗里写道:“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好吧,一个是逍遥的神仙,一个是操心的庄稼汉。

既然质库是生意,大家肯定要想着赚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佛教寺院赚钱,可他们有救济百姓的原始想法。问题是,到了官府、贵族、地主、富商这些嗜血的阶层,还能指望他们大发慈悲,做人人喜爱的观世音菩萨吗?

很显然,他们捞钱的智慧有多高,您的苦难就有多大。

绝招一:故意压低您抵押物品的价格。

张三,富豪张家的儿子,因为老爹经营不善,以至于家庭破产。为了维持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张同学打算将老爹收藏多年的南朝古画《斗鸭图》抵押。按照市场价,这幅古画价值一万贯,可如果把古画卖给其他有钱人,张同学会永远失去这幅画,他思虑再三,最终决定先抵押,等有钱了再赎回。

张三:老板,将这幅画抵押。您能给多少钱?

老板:2000贯。

张三:您看清楚了,这是南朝陆探微的画,就值这个价?老板:就这幅画,您拿到哪儿,都只有这个价。

张三:老板,急等钱用,您再加点吧。

老板:看在你老爹的面子上,给你3000贯吧。

张三:谢谢老板,谢谢老板。

瞧瞧,这就是典当老板的嘴脸,如果让他们评估价格,一般是原价的30%,最高不会超过原价的50%。为何要这样设置?因为老板的资金也是有限的,定价越低,老板的支出就越少。

绝招二:故意贬低您抵押物品的成色。

相声名家刘宝瑞有个作品叫《当行论》,里面有个段子,说某位老兄缺钱花,于是把崭新的皮袍拿到当铺,当铺的掌柜评价道:“老羊皮袄一件,虫吃鼠咬,缺襟短袖,少钮无扣,没底襟儿,没下摆,没领子,没袖头儿……”瞧瞧,在掌柜的嘴里,新的皮袄就像是小屁孩用的尿布。

这就是质库惯用的伎俩,明明是全新的物品,就给你说成六成新的东西,明明是九成新的物品,就给你说成破烂玩意儿。掌柜们这样干,就是为了压低物品的价格,如果保存期间物品出了问题,赔偿的价格也会变低。

哼哼,您想和当铺讲理?

瞧瞧电视剧里面的当铺,柜台永远比人头要高,进门之后,您就比老板低了一级。交易的过程中,您如果暴跳如雷,想痛揍老板,就是让您揍不到。

绝招三:交易不对等,赚您的差价。

还是遭殃的张三同学,《斗鸭图》换了3000贯钱,掌柜给您钱的时候,您发现其中有不少铜钱是劣质的,也就是里面掺杂了铁、锡等金属。因为掌柜的是大爷,您没法和他讲理,只能带着钱回家。

三个月后,您有钱了,想赎回这幅画,您带着铜钱去质库,掌柜清点铜钱,发现其中有不少劣质的铜钱。哼哼,掌柜大吼一声:您这里面有假钱,俺们不能收啊,回去换货真价实的铜钱,再来赎回您的画吧。

一进一出,质库是不是就在铜钱上赚了差价?

绝招四:高额的利率,拼命地压榨您的财富。

现代社会,法律明确规定:如果民间借贷的年利率超过24%,就属于高利贷。年利率在24%以内,国家保护双方的利益。年利率超过24%,未超过36%,国家承认超额利息的存在,但是不能保障债权人的超额利益。如果年利率超过36%,国家不承认超额的利息,也不保障债权人的利益。

如果您回到唐朝,您就会明白,什么才叫真正的高利贷。

张三,您继续出场吧。

接下来,张三和质库的掌柜打算交易了。掌柜拿到货,会给张三开一张凭证,可以理解为当票。上面清楚地写道:月息六分。当然,还有其他的信息,比如当票六个月后到期,时间一到,张三偿还本金和利息。

月息六分,也就是6%的月利率,古代不计算复利,那么年利率就是78%。张三得到3000贯的本钱,一个月就要交180贯的利息。可想而知,当铺会有多赚钱。

6%的利率是怎么来的呢?唐《开元二十五年令·杂令》规定:“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每月取利不得过六分,积日虽多,不得过一倍,又不得回利为本。”

六个月后,如果张三带着3000贯的本钱,以及1080贯的利息到质库,双方可以愉快地完成交易,下一次再继续合作。可您知道,张三挥金如土,却没有任何收入,他凭什么还钱啊?大多数的情况是,张三变成了老赖。

如果碰到了“老赖”,或者“死当”的情况,质库也有办法。

比如,双方在契约中明确约定:限期六个足月为满,过期不赎,即行变卖,以归当本。在后世,行业潜规则一般是“明一暗二”。也就是六个月后,当铺会继续保留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到期后,当铺还会再保留一个月的时间,以免张三突然有了钱,想要赎回自己的《斗鸭图》。

按照契约规定,张三已经违约,可就怕碰到无赖,坚持索要原物。这种情况下,当铺会继续完成交易,但可以肯定,掌柜绝对会额外敲诈张三一笔。

最坏的情况是,八个月后,张三告诉老板:俺没钱了,无法赎回原物。

好吧,那就只能启动拍卖程序。

有一天,老板邀请张三出席拍卖会(可能是私下的性质),质库掌柜将《斗鸭图》卖给了章老板,成交价是6000贯。掌柜拿回3000贯的本金,1440贯的利息,剩下的1560贯交给张三,交易到此结束。

质库捞钱的小伎俩,两个手指头根本数不过来。

古人说过:穷死莫典当。这可是警世名言,切记切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