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礼乐(1 / 1)

在唐朝皇宫里,还有一类女子比较另类,那就是“宫妓”。

武德年间,皇室就有了娱乐产业,那时的官方说法叫“礼乐”,基本囊括了歌曲演唱、舞蹈、乐器演奏等领域,其中,音乐大致分为雅乐和俗乐。

雅乐就是宫廷音乐,著名曲目有《神乐歌》《东游》《大和歌》等,每逢皇帝祭祀天地、宗庙,或者举办重要的外交宴会,有关部门就会安排庄严肃穆的雅乐。简单地说,雅乐是国家的文化象征,也是皇室维护正统的文化武器。

雅乐的主管部门叫太常寺,是级别最高的文化主管单位。

如果皇帝宴请群臣,或者自己喝喝小酒,那就安排俗乐。如果说雅乐是古典音乐,俗乐就是流行音乐,专供大家消遣的。唐朝有个《秦王破阵乐》,原创者就是李世民。起初,这首曲目是李世民的俗乐,后来经过宫廷艺术家的加工,编排成了气势宏大、壮观威武的歌舞表演节目,最终升级为朝廷的雅乐。

对皇帝们来说,雅乐太正式,太不接地气,很难满足他们平时的消遣需求。因此,历代皇帝都会搜罗民间的音乐、舞蹈素材,网罗民间的专业歌手和舞者,让他们为皇室服务。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都经常干这种事。

武德年间,李渊在内廷设立教坊,由太常寺主管,教坊专门管理俗乐,在教坊工作的女子就是宫妓。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艺术欣赏家,他觉得俗乐是个庞大的艺术生态圈,因此将教坊从太常寺独立出来,开始将它发扬光大。

开元时期,李隆基在蓬莱宫设立了内教坊,在长安和洛阳分别设立了左、右教坊,五个教坊共有两千多人。他还开设梨园,收编了三百名乐器表演艺术家,再加上宜春院、云韶院等机构,宫廷的宫妓多达数千人。

《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在唐朝,宫廷乐舞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

如果要演规模宏大的歌舞,比如《秦王破阵乐》《五方狮子舞》,需要64人到180人,就由立部伎演出,她们一般站着演出。

如果是小规模的歌舞,比如《小破阵乐》《天授乐》,演奏者为3人到12人,她们一般坐在堂上表演,统称为坐部伎。李隆基是专业欣赏家,为了把两种表演分开,特地开设梨园,专门培养坐部伎的乐器表演大师。

宫妓来源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民间乐师;第二类是犯罪官员的女眷,经过专业培训成为宫妓;第三类是官员为讨好皇帝而奉送的家妓。

精通箜篌的女子经常在酒肆或者马路边卖艺,可能会碰到朝廷的“星探”,如果他们觉得女子水平不错,大概率会将其招到教坊。唐诗有云“十三初学擘箜篌,弟子名中被点留。昨日教坊新进入,并房宫女与梳头”,说的就是这种。

做了宫妓,就算是一线明星,也有不可言说的痛苦。

第一,宫妓有单独的户口,叫“乐籍”,只要拥有这个户口,子子孙孙都是乐籍。在唐朝,士农工商排在前面,乐工外表光鲜,其实不受社会的尊重。

第二,宫妓吃着朝廷的粮食,代价却是失去自由,没了恋爱和结婚的权利。很多女子终其一生都是在教坊虚度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