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误以为,女孩子只要一进皇宫,就有吃不尽的山珍海味,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毕竟从汉朝到清朝,后宫剧中的嫔妃要么忙着搞宫斗,要么忙着取悦皇帝,要么忙着聊天八卦,什么事都干,就是没人为钱财发愁。
真要回到古代,那可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如果是很有野心的嫔妃,想扳倒其他的妃子,获得皇帝的独宠,情报工作肯定是要做的。像武则天那样收买对方阵营的宫女,这就需要很多活动经费。想要培养几个信得过的嫡系宫女,要是没有钱财开道,人家凭什么听你的话?而且,身为高级管理者,逢年过节,为了图个热闹,是不是也要给宫女赏点过节费什么的?
在美女如云的后宫,想要吸引皇帝的注意力,是不是要搞好自己的形象建设呢?比如,置办几套漂亮服装,使用最时髦的化妆品,或者佩戴名贵的珠宝首饰,这些东西从哪来呢?肯定是要花钱置办的。
唐朝初年,皇室崇尚节俭,为了节省布料,要求嫔妃都穿窄袖的上衣和窄幅的长裙。制度是好的,可毕竟影响了服装的美观,为了弥补外观的缺陷,嫔妃们争相在衣服上面绣金、银丝线,这笔钱都是嫔妃自己掏的。
没过多久,宫廷开始流行宽幅的衣服,随后,少数民族的胡服成为长安主流,布料一多,穿衣的成本也就增加了。
还有,宫廷虽然供给食物,可都是千篇一律的套餐,对于美食爱好者来说,这绝对是一种痛苦。有时候,嘴馋的嫔妃只能开开小灶,于是,钱又没了。
那么,唐朝嫔妃的经济来源都有什么呢?
首先是正儿八经的工资。嫔妃也是有品级的,从正一品到正八品不等。唐朝初年,一品妃子的月薪是9.8贯钱,八品御妻的月薪是1.6贯钱。
在古代,铜钱是硬通货。不管是朝廷府库,还是私人小金库,铜钱都是用麻绳穿起来保存的,一根麻绳穿1000个铜钱,这就是一贯钱。按照官方指导价格,一贯钱的价值是一两银子。
人的层次越高,花费自然越大。如果碰到大手大脚,或者是搞内斗争宠需要收买人心的嫔妃,这点钱肯定是不够花的。
开元时期,李隆基一声令下,嫔妃集体涨薪。像一品嫔妃的月工资涨到了31贯。
高阶嫔妃都有显赫的娘家背景,又有皇帝的宠爱,自然有她们的捞钱之道。而一般的御妻就很苦了,既没地位,又得不到皇帝的宠爱,还没娘家可依靠,有时候只能指望朝廷的基本工资过日子,能够涨工资,她们绝对是最高兴的群体。
第二项收入是皇帝赏的封户。在唐朝,封户分两种:一种是实封,一种是虚封。
就拿亲王来说,可以享受一万户的待遇。意思就是,这一万户百姓到了交租的时候,三分之二交给亲王,三分之一交给朝廷。
不过皇帝都不傻,不会随便把这些土地全都赏给权贵,因此这所谓“万户”就只是虚封。而在赏赐封户的诏书中,皇帝往往会加上一句“食实邑三百户”,这就是实封,这三百户才是真正属于亲王的封户。
在唐朝,后宫嫔妃也是有可能获得封户的。唐睿宗时期,贵妃豆卢氏、贤妃王氏就有封户两百的待遇。不过,能获得封户的嫔妃,要么是当红宠妃,要么是有突出贡献,一般嫔妃是很难获得的。这几百封户的微薄收入,也很难满足嫔妃的需求。
第三项是皇帝的常规赏赐。
唐朝统治者很有娱乐精神,爱过节,爱搞娱乐活动。比如端午节来临,皇帝会召集朝臣、皇子、宗室、外戚、嫔妃一起到曲江池参加游园会,有时会邀请知名的乐器大师、舞女、诗人参加。为了活跃气氛,皇帝肯定要发红包,有时候几十贯,有时候上百贯。每逢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寒食节、除夕日等,也都会有赏赐。
再如,嫔妃生了皇子,皇帝一高兴,可能就晋升其头衔,赏赐金银珠宝,送一大堆新鲜零食,最后再封一个大红包。
和基本工资比起来,这部分收入很可观了。
第四项则是皇帝的非常规赏赐。
在赏赐方面,皇帝自然也有预算,嫔妃究竟能得到多少,有时候要靠自己的本事。
贞观时期,李世民有个贤妃叫徐惠,不仅才华横溢,性格温婉,还有一颗体恤百姓的良善之心。有时候,碰到李世民大兴土木,劳役百姓,徐惠就会大胆进谏,替老百姓说话。李世民的理想是做明君,别人越是进谏,越能显示他的高大伟岸。这个时候,李世民就会给徐慧赏赐钱财,以示鼓励。
第五项是嫔妃的灰色收入。
对一些朝臣而言,想在朝廷混出名堂,最重要的就是人脉和信息。很显然,后宫嫔妃正好同时拥有这两项资源。
官员想巴结皇帝,投其所好,首先要揣摩皇帝的心思。皇帝讨厌哪个大臣,喜欢哪个大臣,身为皇帝的枕边人,嫔妃多少能知道一些情况。
唐朝后宫管理不太严格,嫔妃和官员是可以接触的。尤其是开元时期,地方刺史、藩镇节度使、朝中大臣为了探听皇帝的情报,经常给嫔妃送礼。珠宝玉器、田产房产、精美服饰、地方特产,应有尽有,史书记载道:“扬、益、岭表刺史,必求良工造作奇器异服,以奉贵妃献贺,因致擢居显。”
有时候,皇帝想提拔官员,却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这个时候,大臣可以走后宫的门路,让她们给皇帝吹吹枕边风,也就是所谓的“美言几句”。这个时候,大手笔的孝敬肯定是免不了的。
此外,还有一种最直接的捞钱方式,就是卖官鬻爵。唐中宗时期,韦皇后、上官婉儿有阴谋夺权的心思,为了拉拢更多的朝臣,她们直接干起了买官卖官的勾当,堪称唐朝历史上著名的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