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三件套+唐妆六部曲,瞬间变成“小仙女”(1 / 1)

在唐朝,女子最主流的穿搭是“襦裙服”。

只要是襦裙服,那么必备穿衣三件套:短衫(襦)、长裙、帔子。

走在长安朱雀大街,放眼望去,不管是贵族妇女,还是平民女子,如果是休闲出门装,基本都是这种穿搭风格。如果想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可以看看《武媚娘传奇》或《天盛长歌》等历史剧中的服饰,还原度还算不错。

短衫就是上衣,单件称为“衫”,适合春秋两季穿。如果是夹衣,就是“襦”,适合冬夏两季穿。

短衫只是一件搭配服饰,属于修身型衣服,只要女性身体修长,胸围饱满,穿起来就特别好看。一般而言,短衫的下摆都是塞到长裙里面的,就像穿商务正装的男士把衬衫塞到西裤里的模样。

长裙堪称唐朝女性服饰的点睛之笔。这种裙子是用六幅或八幅布帛缝制而成。唐朝的六幅,宽度大概为三米,也就是说,把裙子的布帛展开,就像一幅三米长的画卷。尤其是上流贵族妇女身穿的衣服,都是以丝绸为原料,其华贵和雍容可想而知。

这都不算什么,唐朝妇女不流行穿超短裙,她们的裙摆非常长,一部分直接在地上拖曳,就像现在的女性婚纱。唐朝读书人是这么形容的:“裙拖六幅湘江水”“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不过这种服饰美则美矣,就是有点耗费布料。唐朝初年,国家穷得叮当响,统治者为了控制开支,要求女性的服饰以窄、短为标准。拿唐初女性的短衫来说,袖口和如今衣服的袖口差不多。不过,皇帝们忽略了,女人对服饰的追求可不会被贫穷限制的。对她们来说,只要手里还有闲钱,可以不吃饭,可以不玩耍,但必须要打扮。

这种被压抑的需求,到了中唐时期彻底爆发了。据史料记载,设计师们为了美化上衣服饰,竟然将袖口做到了四尺的宽度。

请注意,四尺是袖口的宽度,而不是袖口的周长。也就是说,如果您稍不注意,袖子可能就掉地上了。由于这种设计太浪费布料了,以至于唐文宗李昂出台禁令,要求女性服饰的袖口不能超过一尺四寸。

回到唐朝,裙子大概分为两种穿法。

一种是穿到腰部以上,用丝带系扎。有的女性可能将裙子穿到胸部,然后将半个胸部**在外面,里面只穿一件抹胸。这种穿搭只适合宫廷女性,因为他们生活条件优越,皮肤白皙,有资本这样穿。

这种“暴露”的装束,确实打破了女性的穿着传统,也让唐朝的男性大饱了眼福,唐朝诗人们用一大堆句子来描述这种打扮,比如“胸前瑞雪斜灯照”“慢束罗裙半露胸”等。

还有一种是穿到腰间,上面搭配衣服,将胸部全部遮住。这种穿搭适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妇女,因为她们的皮肤普遍不好,没必要外露。

至于裙子的颜色,以红、绿、黄为主,石榴裙可谓最时髦的款式。

现代的裙子,基本都是用工业染料上色。漂亮归漂亮,可总感觉缺点什么。回到唐朝,裙子基本用自然染料,自带植物芬芳。拿绿色裙子来说,用的绿草汁,如果是黄色裙子,可以用郁金香,颜色鲜艳,芬芳无比。李商隐“折腰争舞郁金裙”,赞美的就是郁金香染过的裙子。

有个现代的知名博主在其视频里,曾经用葡萄汁给裙子上色,穿上身后转了一个圈,划出了一道紫色弧线,那种“小仙女”的气质羡煞许多人。这就是唐代裙子的风格。

除了短衫、长裙,还有一条“帔子”,可以理解为飘带。飘带很窄很长,从身后穿到前面,搭在小臂上,两端自然下垂,作为襦裙的装饰。

您可能很好奇,去哪里购买裙襦服,长安有品牌专卖店吗?

遗憾地告诉您,古代没有服装店,只有绸缎庄、布庄、裁缝铺。您想逛街,没有现成的服装店,只有布料店。如果想购置新衣服,要先去绸缎庄挑选合适的布料,再去裁缝铺提要求,设计衣服,让裁缝铺帮您做。

如果是贵族妇女,可以邀请顶级的裁缝到自己家,专门定制。现在流行的服装DIY定制、柔性生产的模式,其实在古代就有了。

在当时,贵族妇女是丝绸衣服的主力消费人群。至于平民百姓,没有穿丝绸的条件,她们一般是穿布帛。

所谓的“布”,就是葛布、麻布,是用植物纤维制作的布料。身为农村妇女,种几亩麻类植物,衣服的布料就有了。这种衣服凉爽透风,柔软舒适,夏天穿起来格外舒服。不过布衣有个缺点,就是外形不够精致,而且如果保存不当,衣服容易泛黄。

所谓的“帛”,就是丝织品,原材料是春蚕吐出的丝。这种东西很宝贵,基本上是一生产出来,就全部被朝廷收走了。蚕农自己留着也没用,去地里除草或收割粮食时,也不可能穿着丝绸衣服去,否则回来衣服就得多几个口子。

丝织品也分很多种,比如绢、纱、绸、缎、锦、绮、绫等。

比如绢就是生的丝织品,最为常见;绫就是很薄的丝织品,电视剧里人们上吊用的基本就是白绫;绮是印有花纹的丝织品,如果染色,就是彩绮;最昂贵的当属锦,它是用几种彩色丝线编织而成,质地精美,风格活泼,专供上流阶层。

裙襦虽然很美,却无法满足唐朝女人对个性、时尚的疯狂追求。到了唐朝中期,胡服开始成为长安最流行的新款式。

游走在长安,您会看到活跃的回纥、吐蕃、龟兹、南诏、波斯、罗马、阿拉伯等民族的人,他们穿着翻领、镶边、窄袖、开衩的胡袍。尤其是窄袖瘦衣,更能衬托女性的身材之美。还有些胡服的裤腿短至膝盖,对于经常穿长裙的女性来说,绝对是非一般的体验。这个时候,您在腰间系一根革带,戴一顶毛毡或皮帽,脚上穿着胡靴,简直太酷了。这种感觉,就像20世纪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牛仔裤时一样。

穿上胡服,再跳一段西域的胡旋舞,档次马上就拔高了。如果唐朝有酒吧,胡服配合胡旋舞,绝对会引爆酒吧的气氛。您可能觉得这么说有些夸张了,告诉您,杨贵妃就是胡服的疯狂粉丝,有时候在宫廷宴会,杨贵妃就会来上一段胡旋舞。

胡服简约有个性,是唐朝女性喜欢它的原因之一。和裙襦比起来,胡服的阳刚之气更浓厚,在唐朝尚武的文化氛围下,可能这才是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在唐朝,女性还可以随心所欲地穿男装,而且可以到街上晃悠。身穿半袖短身衣,下着小口裤,足蹬红皮革靴,头戴卷檐胡帽,这是胡人男装的风格;身穿圆领长袍衫,腰束革带,足蹬锦靴,配以金银玉饰,这是汉人男装的风格。随便挑一套,挽着老公的手臂,去西市逛逛,或者下馆子去吧。不要在意旁人的眼光,走在长安的大街小巷,许多女子都是女扮男装,招摇过市。说白了,这样的穿着,长安百姓早就见怪不怪了。

唐武宗时期,后宫的王才人经常和武宗皇帝一起走马射猎,穿的都是同一款男装。他们身材相似,以至于朝臣前来奏事,经常会认错人。每逢此时,唐武宗就会哈哈大笑,以此为乐。

史料也记载了:“中宗时,后宫戴胡帽,穿丈夫衣靴。天宝中,士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内外一贯。”唐朝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部分女子也是穿的男装,画面非常和谐。

看到异样的东西,唐朝百姓不会指手画脚,反而还会带着欣赏的眼光,这就是唐朝的包容、大气之风。

穿上漂亮的衣服,搞个时髦的发型,化个美艳动人的妆,再挑几件精美衬人的珠宝首饰,“小仙女”就可以愉快地出门了。

在唐朝的任何年代,长安最流行的发型都是高髻。这种发型顾名思义,就是把头发梳起来,高高地隆起,在头发上面插上饰品,美感瞬间“爆表”。至于发髻怎么梳,您可以参考祥云髻、凌虚髻、奉仙髻、愁来髻、百合髻,总有一款适合您的气质。

说起头发饰品,那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簪子、钗子、玉搔头、翠翘、流苏、步摇,保证您挑到尖叫喜欢。如果您是富贵家庭的女子,可以挑选金、银、玉、玛瑙,珠光宝气;如果出身一般家庭,那就选个角、贝材质的吧。

强烈建议您挑一个金玉步摇。这是将黄金制作成龙凤或者百鸟形状,上面用珠玉做装饰。插在发髻上,另外一端是垂悬的金银链,上面挂着珠玉饰品,保证您就是这条街最靓的女娃。

发型做好后,就要选择首饰了。先来个手镯吧,金玉的、纯银的,随便挑一件。

还有香袋、香囊。在古装电视剧里,香袋都是用布料缝制的,里面装着藿香、丁香、木香、薄荷、白芷,用来清神醒脑、驱除蚊虫、消灾辟邪。建议您使用一款银制香囊,其制作材料是白银,香囊和乒乓球一样大小,镂空,上面雕刻着漂亮的花鸟图案。香囊外面是上下两个半球,以合页相连,装有钩链,专供开启。香囊里面是复杂的工艺结构,香料放置在半圆形的金香盂里面。它既拥有香囊的功用,又是一件精湛的艺术品,出门特别有面子。

对唐朝女性来说,梳妆打扮过程中耗时最长、仪式感最强的环节就是上粉了。

许多人都知道,古代的化妆品是铅粉,不管是黑色皮肤,还是满脸雀斑,只要在脸上涂抹一层铅粉,皮肤马上变得白皙可爱。不过铅粉虽然是个好东西,却要懂得使用。别的不说,如果上粉过量,立马就有了“金属感”和“科技感”,再把眼睛睁开,那绝对就成了奥特曼。

而且,铅很容易氧化。想象一下,早上出门,您的皮肤白皙得连自己都想亲一口。但是逛半天街,皮肤就开始黯然失色。等吃完晚饭,您变成什么样了?

鉴于以上原因,加之铅粉有毒,后来就慢慢下架了。回到唐朝,您有两种选择:上红粉,或者上白粉。

白粉的原材料是稻米。根据《齐民要术》记载,将大米泡软,磨成浆液,用纱布过滤后沉淀米汁,晾晒干,刮掉表层的粗糙颗粒,取精细粉末,再加入丁香花粉(可替换成别的花粉),就成了女性日常用的白粉。

白粉是纯天然的化妆品,但是不够细腻润滑,因此滑石粉、石膏粉就成了白粉的添加剂。

如果您对白粉不感兴趣,可以尝试红粉。红粉就是胭脂,也叫“焉支”,传说是在匈奴焉支山生产的。汉朝的时候,焉支山有一种红黄两色的花朵,百姓采摘花朵,捣碎成泥,过滤掉黄色的汁,再将红色汁水过滤沉淀,自然阴干,就成了红色的花粉。

使用的时候,蘸着清水涂抹即可。流传到中原后,美妆达人加入牛髓、猪胰等东西,让胭脂变得润滑细腻,最终成为中原女子人人喜爱的宝物。

胭脂的美妆效果很好,可里面有动物油脂,难免有腥膻味道。

涂抹胭脂后,最好不要剧烈劳动,引起身体出汗。否则,您的身上会流淌红色的汗水,简直就是真人版的“汗血宝马”。

每到晚上,女子都需要卸妆,打来一盆清水,洗净胭脂,盆里会浮起一层红色的泥浆。“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红泥”说的就是这个效果。

看完这些,您觉得涂胭脂很痛苦。没关系,您可以效仿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素颜朝天照样活得很自信。

上完粉,只能算完成了初步的“修图”,接下来还要各种“精修”。

第一步:画黛眉。

染青石谓之点黛,简单地说,黛就是一种黑色矿物质,也叫石黛。描眉之前,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碾磨成粉末,加入清水调和,再刷到眉毛上。秦汉以前,主流颜色是黑色,到了汉朝,青黑色开始引领时尚。

石黛是个好东西,可一旦加了清水,浓度和均匀度就不好把握。而且,每次画眉之前,都要碾磨一番,就像男人研墨写字一样,这也让女人多少有点烦躁。

南北朝时期,西域的“青雀头黛”传入中原,其颜色是深灰色,有别于主流色号,着实火了一阵。到了隋朝,隋炀帝从古波斯进口了一种“螺子黛”。由于不用碾磨,只需要蘸水即可使用,因此迅速占领了化妆品市场。

在当时,别说民间,就连后宫嫔妃弄到螺子黛也很困难。一些电视剧里,皇帝宠爱某个嫔妃,就会经常赐她点儿螺子黛,这确实是符合历史实情的。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不分贫富,不分阶层。

如果是贵族妇女,买得起石黛,可以直接当画笔描摹,就像现代的眉笔一样。如果是农村妇女,家徒四壁,买不起画笔,可以去路边折一段新鲜的柳树枝,将它烧成黑炭状,以此画眉,效果也是杠杠的。

在古代,描眉算是女性化妆的点睛之笔。可以这样说,眉毛的好坏决定整个人的气质。

古人有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说一位新婚女子,早起之后询问丈夫自己的眉毛是不是时下最流行的款式,因为她担心如果画眉不当,就会被公婆嫌弃一辈子。

在唐朝的皇帝中,唐玄宗李隆基堪称标准的“眉毛控”。每逢杨贵妃画眉,唐玄宗都要指点一二,要不是碍于皇帝身份,李隆基可能直接转型做化妆师了。

安史之乱后,李隆基逃到成都,钦定了他认为最经典的十种眉形,命画工作《十眉图》,以传后世。一曰鸳鸯眉(八字眉),二曰小山眉(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横烟眉),十曰倒晕眉。

不过,以现代的审美眼光来看,有些眉形确实很奇怪。就拿《簪花仕女图》来说,女主角画的垂珠眉,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可能会让人忍俊不禁。

第二步:贴花钿。

花钿是一种点缀型的装饰物,贴在眉心位置。

从唐朝的图画和出土资料来看,花钿样式至少有十几种,包括云母片、螺钿壳、牛角、扇面、梅花、仙桃等,条件好的可以用金箔剪切,条件一般的就用纸。

花钿贴在眉心,别有一番韵味。

第三步:点面靥。

三国时期,吴国的皇族孙和酒后把玩如意,不小心误伤了夫人邓氏的脸颊。孙和大惊失色,命医士治伤,这名医士用多了琥珀,在酒窝处留下了红点。明明是医疗事故,可孙和却觉得别有韵味,以至于脸颊涂红点的时尚流传开来。

唐朝妇女喜欢在脸上点缀东西,于是效仿了孙和夫人的“面靥”。

无独有偶,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宫女薛夜来撞到了水晶屏风,在脸上留下了一道倾斜的血疤,曹丕也觉得很有味道,最终引起了宫女的争相效仿。

到了唐朝,妇女们经常在太阳穴描画血痕,以作装饰。

表面看来,唐朝妇女可能喜欢残缺美。可细细想来,她们其实骨子里喜欢追求新颖、时尚、别具一格的事物,审美情趣非常高雅。

到此时,唐朝妇女的精修就算完成,可以出门了。

哦,对了,出门之前,别忘了涂点唇膏。

唇膏是现代的说法,唐朝百姓叫“唇脂”。主要原料是动物油脂,其中鹅油最佳,羊油次之,牛油最次。唇脂核心辅料是朱砂,一种有毒的矿物质。这么一想,和古代女性接吻,其实就是间接性地服毒。

唐朝唇膏和现代一样,品种非常繁多,有大春红、小春红、嫩吴香、万金红等各种色号。涂上之后,就有了“唇若丹霞”“唇似樱桃”“娇唇红润”等效果。

受吐蕃民族的影响,元和年间(806—820年),长安流行过一种黑色唇膏。产品很有个性,却和中原女子的服饰、肤色不太匹配,所以短时间内就下架了。

总结起来,唐朝女性想要出门,基本的化妆流程是这样的:涂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点唇脂。这和现代女性相比,也不遑多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