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电视剧里,皇帝可能只有三件衣服,上朝的时候穿一件龙袍,在后宫里穿一件高级便服,微服私访的时候穿一件平民服。一整套剧演下来,皇后娘娘都不会给老公置办新衣服,这就有点离谱了。
不过我们也不用苛责导演组不尊重历史,如果真的按照古代帝王的标准来给剧中的皇帝置办衣服,制作成本可能就要飙升了。
做唐朝的皇帝,衣柜里至少要准备十二套高级服饰,而且还不能乱穿。
是不是感觉很复杂?没办法,中国的礼仪都是儒家的读书人制定的,连皇帝的衣服也是他们设计的。有理由相信,他们考虑到了礼仪形象,却没有考虑皇帝的心情。
假如您是唐太宗李世民,您可以感受一下他的日常生活。
清晨时分,礼部安排祭祀天地的活动,您赶紧穿上大裘冕。
穿这件衣服的时候,您走路一定要保持稳定的步伐,平和地呼吸,尤其是头顶的冕旒,千万不能两边晃动。否则,左补阙、右拾遗以及御史台的大佬就会批评您,闹不好还会上纲上线,指责您不尊敬天神。
穿着沉重的礼服,终于完成了祭天典礼。中午回宫,您已经筋疲力尽,肚子饿得咕咕叫,想吃上一口饭,有关部门却告诉您,侯君集将军马上要出征了,您得去送他。这场征讨高昌的战争事关大唐帝国的威严,您是不可能躲得掉的。于是,您赶紧换上了武弁服,又折腾了一下午。
到了傍晚,您不想批阅奏折了,就想躺在**休息一下。值班宦官又告诉您,魏国公、郑国公、鄂国公等有要事求见。您要做千古一帝,就必须勤政爱民,善纳谏言,人家重臣都找上门了,您还能让他们吃一碗闭门羹吗?没办法,赶紧换上通天冠服,接见他们吧。到了下半夜,您终于送走了这帮大佬。
这一天折腾下来,每出席一种场合,每见一批人,就要穿不同的服饰,扮演不同的角色,演不同的戏,是不是太累了?
高宗时期,李治和朝臣商量后,决定只保留大裘冕、衮冕两套服装,其他的服装全部塞进衣柜。玄宗时期,李隆基宣布,任何场合我都只穿衮冕。
不得不说,唐朝皇帝的十二套衣服中,衮冕确实也是最帅的一套。
衮冕有诸多配饰,其一是冠冕,也就是皇帝戴的帽子,在电视剧里经常出现。帽子外面是黑色,里面是朱红色,冕顶是一块长方板,也叫“綖”,前面是圆的,后面是方的,寓意天圆地方,前低后高,整体略向前倾,前端缀有十二串白色的珠玉,谓之“冕旒”。冕旒是衮冕的特色标志,十二串珠玉既是装饰品,也是平衡对照物。皇帝戴着冠冕走路,最标准的步伐就是不让冕旒前后左右晃**。
冠冕正面,即额头的部位,则以黄金作为主要装饰。冠冕戴在发髻上,发髻中间横插一支玉簪,用来固定冠冕,两端缠绕朱红色的丝带,绕下巴系住,谓之“朱缨”。还有两根丝线,挂着黄色的棉丸,垂至两边的耳朵,谓之“黈纩”,也叫“充耳”。
衮冕的配饰之二是玄衣纁裳。
黑中带赤谓之玄,黄而兼赤谓之纁。古代有“天地玄黄”的说法,象征着宇宙的无穷奥秘,用玄色作为上衣颜色,用纁色作为下衣颜色,代表最崇高的级别。
上衣绣有日、月、星、龙、山、华虫(即上古的雉鸡)、火、宗彝(即虎与蜼,后者指长尾猿猴,据说很孝顺)八种东西。
下衣绣有藻(水草)、粉米(白色米形绣文)、黼(半黑半白的斧形图案)、黻(一种看上去像是两个“弓”字背对背的图案,寓意君臣合离)四种东西。
这十二种花纹统称为“章纹”,也是衮冕的特色。
工匠制作衣服时,按照层级顺序,在衣服上绣上纹章,并在衣服的袖口和衣领绣上龙形图案。
配饰三是白纱中单。玄衣纁裳是外衣,白纱中单则是内衣,其衣领口绣有黼形图案,袖口、边饰、前胸呈青色,绣有黻形图案。衣服上还绣有龙、山、火。
古人穿衣服,其实是一种信仰。白纱中单是贴身内衣,穿在里面,旁人是看不见的,按理说就不用太在意形式,糊弄糊弄就行了,但白纱中单要绣上各式图案,其实是表达对自然图腾的崇拜。
配饰四是腰带,分为革带和大带两种。
革带是兽皮制作的束衣带,一是用来束紧衣服,二是用来悬挂男性的配饰物品。您看古装电视剧里的翩翩公子,腰间都会悬挂一块美玉或者香囊,这些配饰物品都是系在革带上面。
大带是丝线织成的束衣带,束在革带的外面,本身就是一种装饰物。系好大带后,还会多出三尺长的带子,垂在身体前面,这就叫“绅”。古代的士大夫之所以叫士绅,就是因为他们束了这个腰带。
配饰五是各种专门的配饰。比如双授,是高端丝绸从臀部两侧悬下,用来系佩玉等物品。再如白玉双珮,就是两块白玉,悬挂在革带之上。还有鹿卢玉具剑,是天子专用的佩剑。
配饰六是舄,也就是鞋子。鞋子分两种:一种是舄,鞋底是双层皮质,中间夹一层蜡,防潮、防寒功能非常强;一种是履,只有单层鞋底。皇帝的舄,鞋头都是黄金装饰,非常奢华。
衣服鞋帽搭配起来,就成了皇帝的衮服。
如果问唐朝的皇帝是否喜欢穿衮冕,他们可能会这样回答:“朕喜欢衮冕这衣服,可就是不喜欢穿它。”确实,衮冕是皇权的象征,大场面的必备服饰,可在舒适性和便利性方面,衮冕是没法获得好评的。
这种尴尬的情况在皇帝的出行车驾上也有发生。
皇帝的车库里,有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等高级行政商务座驾,堪比劳斯莱斯幻影这种豪车;还有耕根车、安车、四望车等专业座驾,堪比法拉利等名贵跑车;更有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辟恶车、轩车、豹尾车、羊车、黄钺车、豹尾车、黄钺车,堪比日常出行乘坐的限量版奔驰。
拿玉辂车来说,它属于木质结构机车,车型笨重,防撞防摔。在木头部件的末端,全部配以玉饰(如果是金辂车,就以黄金包裹)。车轮采用重牙设计,也就是像今天的大型货车那样,每边都有两个车轮,以强化车轮的稳定性。
车厢左边画着青龙图案,右边画着白虎图案。车顶有个青色的车盖,用来遮挡阳光。车的前面,挂有鄣尘,用来阻挡灰尘。车内部全部用黄色布帛垫底,绫罗绸缎装饰,还有博山镜,既是装饰,也供帝王纠正仪态。
拉车的马,全部是高大雄壮的仪仗用马,马头上套有锡质头盔,上面有黄金镂刻,威武异常。马鞍、马鞭都是五彩装饰,耀眼夺目。至于车辙、车舆、车辕、车衡、车轱、车轼,都有独特的设计和装饰。
按理说,行政座驾既然是为大老板而设计,就要追求高端的商务形象,还要保证舒适的乘坐体验。然而,古代皇帝的车驾完全是为了形象而生,主要拿来震慑黎民百姓,至于舒适性,完全不在设计者的考虑范围之内。
比如,车的旁边挂有铃铛,只要车驾启动,铃铛就会吵个不停。由于没有专门的软垫座位,天子要么站着,要么坐在草垫之上,非常痛苦。再如,坐车的时候,帝王要保持威严的仪态,有蚊子咬你,你得忍着别拍,风吹流鼻涕,就算流到嘴里,你也得忍着。至于挤眉弄眼、左盼右顾等行为,都是被禁止的。
唐高宗李治因乘车体验感很差,最后悍然宣布,不管是祭祀典礼还是日常出行,自己只坐御辇。御辇分为几种,最常见的就是人抬的步辇,可参见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
玄宗时期,李隆基觉得步辇的档次太低,于是重新启用了辂车。可没过几年他就有点烦躁了,发现这玩意儿毫无优点,坐它完全是在折磨人。
开元十一年(723年),李隆基到南郊祭祀,去的时候坐的是辂车,可回来的时候,人们发现,皇帝居然只骑着一匹马,没错,李隆基终于受不了了。
从此以后,御马成了皇帝出行的交通工具。不过,为了保证皇帝的神威,李隆基规定,皇帝出行时,所有辂车都要空车随行。
在皇帝的出行配置中,最令他们满意的可能就是常服了。在唐朝,皇帝、大臣、百姓的常服设计风格是一样的,身穿袍衫,头戴幞头,脚穿六合靴,腰束革带,区别只在于,服饰的材料、颜色、配饰有自己的规定。
影视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明黄色龙袍,就是在唐朝产生的。
隋朝的时候,官员和百姓都可以穿黄色袍服,到唐朝初年,就规定只有皇帝才能穿明黄色,至于官员和百姓,只能穿其他黄色,比如土黄、淡黄、橘黄。不过黑色和赤色的衮冕,历来都是皇帝冕服的主流用色,因其象征天地与五行,任何皇帝都不敢轻易更改。虽然明黄色是皇室专属,但皇帝出席隆重场合还是穿黑色和赤色的传统冕服,电视剧中那种明黄色的龙袍,出场机会是很少的。
674年,唐高宗一锤定音,民间一律禁止使用任何黄色服饰,从此时开始,黄色和皇权终于画上了等号,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