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岗位干到老,到死退不了(1 / 1)

不管工作,还是做官,最终的结局都是退休。

中国古时候,退休的别称有很多。比如,周朝的说法叫“致仕”“致事”“致政”,意思是把官位和俸禄都还给国君。春秋的时候,大家想了个文雅的名字,叫“乞骸骨”。至于“退休”的说法,最早就出现在唐朝。文学家韩愈的《复志赋序》里,就有“退休于居,作《复志赋》”这么一句话。

唐朝时,国家规定了法定的退休年龄:七十岁。

唐朝皇帝的平均年龄只有四十几岁,民间百姓平均寿命也只有五十岁左右(如果算上战争或者夭折的话,唐朝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七岁)。古人能活到六十岁,朝廷就要给予特殊对待,比如送粮食送水果,保证他的日常生活;如果活到七十岁,就会封赏官职或荣誉头衔;如果活到八十岁以上,那就是国家的珍稀物种,必须责令地方官员严加保护,视为一县之宝。

七十岁的退休政策,已经远远超出了唐朝百姓的平均寿命。

没办法,国家培养一位官员不容易,尤其是优秀的官员,必须在多年的宦海生涯中积累阅历和经验,堪称越老越值钱,国家必须尊重这个规律。可人到了七十岁,耳不聪,目不明,思维不清晰,说话容易惹皇帝生气,这也是现实。无数的皇帝总结经验,七十岁退休确实是个最合适的政策。

也就是说,只要没有犯错被贬,或者赶上血腥的政治斗争,或者自己想提前退休养老,您就可以一直做朝廷的公务员,一直到死。

当然,如果您是德高望重的国家柱石或者名臣,比如狄仁杰这样的,退休之后可以被朝廷返聘,做政务顾问。意思就是,皇帝如果顾得上你,就会拿政务去问你;如果顾不上,您继续享受这份荣誉就行。

如果是五品或者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想要退休,必须给皇帝写个辞职报告。身体疲乏不堪,想种菊南山,想去看看这个世界,都是辞职的好理由。至于皇帝批不批准,那是另外一回事儿。如果您是五品以下的官员,只需要给尚书省的大佬写一封辞职报告,领导批准即可。

好了,辞职报告已经通过,您最关心的就是辞职后的待遇吧。

唐朝规定:有功之臣,蒙天子恩典,可得全禄;五品以上官员退休,可得半禄;六品以下的官员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比如李靖这样的开国功臣,退休后继续拿全额的工资,李世民还给他赏了一匹布帛、两匹马,赐了一根典藏版的灵寿木手杖。

五品以上的高官,可以拿原先禄米的一半,作为退休金。国家发米,一来是保障贫寒官员的生活,二来是对官员的一种价值肯定。没有退休金的官员,国家会分点土地,再加上永业田的收入,足够退休官员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日子。

到了宋朝,官员的退休待遇到达历史的巅峰。

如果您是四品官员,退休之后继续保留官职,继续拿着原来的俸禄,如果有皇帝的恩典,您还可以享受三品官员的待遇。唯一不同的是,您不再享有实权。如果有机会穿越到古代,记得一定要穿越到宋朝。

到了明朝,官员致仕是没有任何退休金的。如果朝廷发现您太清贫,以至于家里揭不开锅,可能象征性地发放点儿慰问金,不让您饿死。

到了清朝,国家继续保持明朝的退休制度,而且将退休的年龄提前。也就是说,您可能五十岁或六十岁就已经退休了。因此,明朝和清朝的官员为了保障退休后的生活,基本上能贪就贪。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话真不是空穴来风。

(1) 正月初七相传是女娲造人的日子,故称“人日”,是古代传统节日。不过,并不确定唐朝官员在正月初七放假一天是否因为人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