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朝的时候,您会看到数十名官员鱼贯而来。既然是同殿为臣,打招呼肯定是不可避免的。这不,兵部侍郎李娃和工部侍郎张大胆刚好碰到了。
李娃:张大人,早安。
张大胆:李大人,今天天气不错啊。
是不是毫无违和感?毕竟,不管什么朝代的电视剧,不管是中央官员还是地方县令,他们的称呼都是“大人”。
还是那句话,电视剧您看看就行了,千万别当真。如果穿越到唐朝,您这么称呼官员,对方一定会吓得肝胆俱裂,冷汗直流。
在唐朝,“大人”是用来称呼父亲的。
您想想,对方听到您这样叫他,还以为您是他的私生子呢。如果碰到爱惜自己羽毛的狠角色,人家说不定会将您拖到僻静之处,一刀结果了您。
说话有风险,称呼需谨慎啊。
混迹大唐官场的人,可选择的称谓其实很多。
第一种是姓加官职。
对方是兵部尚书,您可以叫他“李尚书”;是兵部主事,您可以叫他“张主事”。比如大诗人王维做过尚书右丞,就喜欢别人叫他王右丞,陈子昂叫陈拾遗,李白叫李翰林。如果对方的官职很复杂,而且不好听,比如杜甫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可以称呼他为杜工部。
如果您的官职是宰相,别人可以称呼您为“相公”。在后世,这个词是妻子称呼自己丈夫的,可是在唐朝,它就可以用来称呼宰相。
第二种是姓加地望。
魏晋时期,官员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家族背景,如果是门阀贵族出身,就会出门走路带风,自带光环。到了唐朝,社会风气也是如此。
比如,您出身河北博陵崔氏,在朝中为官,别人就可以叫您“崔博陵”。韩愈出身河北昌黎县,就有“韩昌黎”的称谓。
唐朝中后期,门阀贵族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姓+做官地域”的称呼逐渐成为主流。比如柳宗元在柳州做官,就有“柳柳州”的称谓。
第三种是姓加行第。
如果您穿越到某个家庭(也可以是整个家族),有十个兄弟,您排行第八,别人会叫您“八郎”,八就是您的“行第”。在那个年代,不管是皇室,还是官场和民间,都可以用行第来称呼别人。
比如,裴寂在家族里排行第三,李渊就喜欢叫他裴三。白居易在家族里排行二十二,就有白二十二的称谓。
第四种是姓加“公”。
在唐朝,公是对有身份的人的一种称呼。不管对方是宰相,还是尚书、侍郎,叫他一声“张公”“李公”,对方肯定会觉得您是个有修养的人。
第五种是姓加官场雅称。
从汉朝开始,州刺史就有“使君”的雅称,如果遇到州府的一把手,您可以称呼他“刘使君”,不出意外,对方肯定会很高兴的。
比如,县令有“明府”的雅称,县丞有“少府”的雅称。在中央,排名第一的中书舍人有“阁老”的美称。
如果想图简单,可以直接叫“明公”。
身为大臣,面对皇帝,可以自称为“臣”。如果想谦逊一点,可以自称“愚臣”“贱臣”。如果是书面用语,可以用“草莽之臣”“草莽贱臣”。
如果是同事之间,或者对下属,可以自称为“某”“吾”。
在唐朝,人的社会地位有等级,可称呼却不分等级。宰相和下属说话,双方可以自称为某,官员和百姓说话,双方也可以自称为某。
如何称呼别人是一门学问,也有很多雷区。在唐朝,称呼方面最大的雷区应该就是直接叫对方的名字,比如直呼房玄龄、杜如晦。
您想想,活在当今社会,在职场碰到同事,私底下和朋友聚会,当众叫他们的名字,是不是也有失礼貌?更何况在礼仪繁多的古代社会。
正因为如此,历代王朝都有一项超规格的待遇:“赞拜不名”。
啥意思呢?就是您觐见皇帝的时候,会有一位赞礼官说:房玄龄觐见。如果皇帝给您这个特许,赞礼官就不能直呼您的名字,而是叫您的官名。
总而言之,唐朝的称呼太复杂,但也彰显出礼仪之美和对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