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上朝,分为大朝和常朝。
大朝只在元旦、冬至两天举行,参加的人员包括藩国使臣、中央官员、地方高级官员、军中将领。常朝,就是经常举办的日常会议。
您也可以理解为,常朝是政治局扩大会议,大朝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唐朝还有宰相参加的内阁会议,那属于政治局常委会。
唐朝开国初年,国事繁多,每天都会举办常朝。639年,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上奏,说天下太平,国家无事,可以每三天举办一次朝会,李世民当即批准。房玄龄的意思是让民间休养生息,政府不要太过插手,还是符合国情的。
649年,长孙无忌考虑国事繁多,重新启动每日一朝的旧制。
唐朝每个皇帝的习惯不一样,有隔日一朝,有五日一朝的。
如果想参加常朝,您必须是“常参官”。
第一类:五品以上的高级文官。
第二类: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供奉官。
包括门下侍中、中书令、黄门侍郎、左右散骑常侍、中书侍郎、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起居郎、起居舍人、通事舍人、补阙、拾遗。
第三类:监察御史。
第四类:尚书省二十四司的员外郎。
第五类:太常博士。
如果您是九品以上、五品以下的职事官,只能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远远地聆听皇帝的教诲。
如果您穿越到唐朝,对参加朝会的地点要有所了解,因为这也是有讲究的。
如果是唐高祖、唐太宗和唐高宗时代,政治活动集中在太极宫。其中,大朝会、国家级典礼在太极殿举行,常朝一般放在两仪殿,皇帝和宰相班子商议军国大事,皇帝接见大臣,基本在甘露殿。高宗以后,政治中心转移到大明宫。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分别替代了太极殿、两仪殿和甘露殿的功能。
长安实行宵禁制度,夏天的五更两点(凌晨三点四十八分左右),冬天的五更三点(凌晨四点十二分左右),承天门的值班人员会敲响第一声晨鼓。这个时候,长安的宫门、各坊的坊门会相继开启,百姓们可以出门活动了。
此时,普通百姓大多还在酣睡中,大唐官员已经为上朝做准备了。
官员府邸亮起了灯火,官员起床梳洗打扮,穿好朝服,拿好装备,骑上高头大马,在提着灯笼的仆役的引路下,纷纷走向大街。
在现代的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清两朝的官员都坐着官轿,可以遮风挡雨,但在唐朝,轿子还没有普及,不管是宰相,还是九品芝麻官,全部骑马上朝。到了宫城附近,就得下马步行,走到大明宫南墙的望仙门(靠东)或者建福门(靠西)等候。如果想直接到皇宫内殿等候上朝,那是不可能的。那个年代,任何男子进宫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查,不存在私自进宫的可能。
到达宫门的时间,大概是五更五点,也就是凌晨五点钟。
一般而言,官员都会提前到场,排队等候上朝。只不过,这里没有供官员休息等待的房屋,只能露天而站。不管是风霜雨露,还是暴雪寒冬,大臣们只能用肉体和意志硬扛着。皇帝也很过意不去,觉得大家起早贪黑很不容易,于是将太仆寺车坊划拨出来供宰相避雨。请注意,这里只供宰相级别的官员避雨。一直到唐宪宗元和初年,朝廷才设置了“待漏院”,让百官免了淋雨之苦。
百官候朝的时候,宣政殿内已经有了动静。
比如,有关部门在宣政殿的北壁整理御座,也就是龙椅。龙椅的背后,立着一面绘着斧形花纹的大屏风,面前摆着熏炉、香案。
比如,御史大夫在宣政殿外等候,准备引导官员入殿。
比如,两名监察御史在东朝堂和西朝堂的砖道上,等候百官的到来。
天色微明,望仙门和建福门同时开启,文武百官依序入内。
想要到宣政殿,得穿过层层宫门,每个宫门都有监门校尉,他们会严格执行朝廷的“门籍”制度和“监搜”制度。
门籍是悬挂在宫殿门前的记名牌,长二尺,竹制,上面写着官员的姓名、官职、样貌等信息。到了后来,门籍变成册籍,也就是纸质版的花名册。
官员进宫,需要向监门校尉申报自己的信息,也叫“唱籍”。监门校尉逐一校对信息,核对无误,会说一声“在”,表示您有资格上朝。这个时候,会有卫士前来搜身,防止您夹带毒药、武器进宫,这个叫“监搜”。
就连宰相都没有免唱、免搜的特权。
贞观年间,长孙无忌进宫奏事,也不知是监门校尉疏忽了,还是长孙无忌忘记了规矩,最后竟然佩刀入宫面圣。此情此景,群臣震惊了,封德彝要求立即处死监门校尉,罚长孙无忌二十斤铜,李世民也无可奈何。
穿过望仙门和建福门,就算是到了禁宫。映入眼帘的,是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含元殿的东边是通乾门,西边是观象门。在这里,文武百官需要按照官职大小,站好队,文官从通乾门入内,武官从观象门入内。
别忘了老规矩,门籍和监搜。
越过通乾门,文官可以看到东朝堂;越过观象门,武官可以看到西朝堂。在这里,两名监察御史会接手队伍,将他们带到宣政殿前,和御史大夫一同入内。
大家都知道,官员入殿需要行“趋步”,也就是小碎步。原本是礼仪,可唐玄宗李隆基觉得这种步伐容易造成慌乱,有失体统,后来宣布取消了。
宣政殿内,宰相站在最前面,属于第一序列。
文官站在大殿的东边,分为一品方队、二品方队、三品方队、四品方队和五品方队。每个方队的最前面,永远是尚书省同等级别的官员。比如五品方队,领队肯定是各司郎中。至于武官,站立在西边,道理是一样的。
大殿之内,还有一批殿中监的官员,包括殿中监,殿中少监,尚衣、尚舍等局的领导,他们伺候皇帝的衣食住行,站立在皇帝的伞扇之下。
大殿之外,还有各种大将军、中郎将等武职官员,他们佩带武器,既是仪仗队,又是御用保镖。哪个不长眼的官员冲撞了皇帝,就由他们出面摆平。
一切准备就绪,门下侍中会高呼一声:外办!
这个时候,皇帝会从西序门进入大殿。不过,您看不到皇帝的面相,因为他被御扇挡住了。这个出场仪式叫“索扇”制度,发明者是玄宗时期的宰相萧嵩。
萧嵩认为,皇帝是至尊无上的,出场一定要有神秘感,要让大臣敬畏,不能随便让人瞧见。
御扇分很多种,专属皇帝的叫雉尾扇,也是皇权的象征。手持御扇的都是形象俊美的官家子弟,直到皇帝落座,左右各留三把御扇,仪式才算结束。
紧接着,金吾卫将军会大声奏报:左右厢内外平安。
意思就是,军队已经控制了现场,皇帝可以开始工作了。
这个时候,中书省通事舍人会引导文武百官向皇帝行礼,正式升殿上朝。
在电视剧中,扮演这个角色的通常是太监,他们会高喊“有事早奏,无事退朝”,给大臣宣旨的,也是太监。
其实,早朝这么神圣的事儿,怎么可能让太监插手,而且太监通常不识字,古代圣旨生僻字多,又没有标点符号,就凭太监的文化水平,很难准确传递皇帝的意思。
朝堂奏事
官员奏事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
《唐会要》记载:旧制,六品以下官奏事,皆自称官号加臣姓名,然后陈事,通事舍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则不称官号。
意思就是,如果您是六品以下的官员,需要采取“官职+臣+姓名”的格式,比如兵部员外郎臣张三,有事上陈或有事上奏。
这是因为六品以下的官员上朝的次数少,皇帝可能不认识,如果贸然奏事,皇帝直接问一句“你是谁啊”,场面就很尴尬了。通事舍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经常在皇帝跟前晃悠,大家都是熟人,上奏只需称“臣+姓名”即可。
您可能很好奇,大家聊什么呢?
唐朝初年,常朝是可以畅聊的,某个大臣发起一个话题,除了自己发言,其他大臣可以反驳,争辩。问题在于,朝廷那么多机构,每个机构一件事,还要无限畅聊,一天24小时也是不够的。
开元年间,朝廷发布新的规则:军国大事可以当面上奏,日常政务则写在奏折上,递交给皇帝审阅即可。所谓军国大事,就是边境打仗,商讨军事战略,废立太子,册封皇后,或者出台重大政策等。
当然了,军国大事也要先写成奏折,给皇帝提前审阅,让他知道大致情况。皇帝要做的就是主持会议,让大家讨论,形成最终的决议。
如果您要奏事,千万记得言简意赅。毕竟,常朝是每天的晨会,官员下朝之后,还要回到本衙办公,常朝时间越长,代表您的同事就要多加班。代宗年间,朝廷直接规定,每天最多只能有三个大臣奏事,说完就散朝。
别怪皇帝懒散。您想想,如果大唐要对突厥开战,皇帝能公开讨论军事战略部署吗?如果有人泄露机密怎么办?而唐朝真有这样的案例。
因此,每逢这种情况,皇帝就会结束常朝,命百官退出,然后带着宰相讨论军国大事,这也叫“仗下奏事”,贞观年间就有了。
延英殿召对
仗下奏事都是在常朝之后,时间基本固定。如果有紧急情况,朝臣找不到皇帝,肯定要耽误事。尤其是安史之乱后,政局动**,皇帝经常要找大臣商议政事,而常朝满足不了需求,延英殿召对便横空出世了。
延英殿是宣政殿的西偏殿,很像乾清宫西暖阁。皇帝找大臣,大臣找皇帝,直接约个时间,在延英殿会面即可。晚唐时期,中央对藩镇的战争决策,基本都是在延英殿敲定的。在这里,大家可以各抒己见,不怕泄密,不担心礼仪。有一段时间,甚至达到“无复君臣之礼”的地步。
反过来,如果皇帝把你叫到延英殿商议政事,你说的话却没营养没水准,那么轻则被同僚鄙视,重则被皇帝罢免。
如果您有机会到延英殿奏事,千万记得不要一个人去。大家会以为你是去打小报告,进谗言。别解释,别找理由,这就是规矩,破坏了规矩,换来的只能是朝臣的冷眼和质疑。
朝堂礼仪
朝会是庄严、肃穆的事情,如果有人敢挑战朝廷礼仪,处罚会随之而来。
比如,您是二品官员,却站到了一品官的方阵;您的朝服被桌子刮了一个口子,您却穿着它上朝;您心情不错,要和旁边的同僚分享乐事;帽子戴歪了,象笏拿反了,或者上朝时嘴角沾着早餐的胡饼渣渣。碰到这些情况,御史肯定会弹劾您,然后罚您一个月的薪水。
早朝是必须参加的,如果实在有事,可以找吏部备案,请个事假。如果您觉得上朝的官员很多,别人不会注意到您,您可能就要倒大霉了。第一,朝廷会点名。第二,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的工作就是找无故旷工的官员。
您只要被发现有旷工现象,一个季度的工资就没了。如果惹怒了某些大佬,随便找个理由把您贬了,也是分分钟的事。毕竟,是您自己不想上朝啊。
《南部新书》记载了一件事:“大中十一年贺正,卢钧以太子太师率百僚,年八十余矣。声容明畅,举朝俱服。明年,柳公权以少师率班,亦八十矣。自乐悬南趋至龙墀前,气力绵惫,误尊号中一字,乏一季俸,人多耻之。”
柳公权,唐朝著名书法家。八十岁那年,他以少师身份率领文武百官觐见皇帝。由于路太远,柳公权体力不支,再加上记忆力衰退,在念唐宣宗尊号的时候,竟然忘了一个字。
柳公权德高望重,是朝廷柱石,可以对他网开一面吗?御史告诉您,这是不尊重皇帝的行为,非常恶劣,按照规矩,罚俸三个月吧。
起居郎
皇帝开朝会的时候,起居郎必须到场。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天子御正殿,则郎居左,舍人居右。有命,俯陛以听,退而书之,季终以授史官。贞观初,以给事中、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或知起居事。每仗下,议政事,起居郎一人执笔记录于前,史官随之。”
起居郎是门下省的官员,起居舍人是中书省的官员,他们同时记录天子的言语和行为。朝会的时候,起居郎站在左边,起居舍人站在右边。
您可能会想,他们是不是有个桌案,坐着记录?
那您想多了,龙椅旁边,若是他人优哉游哉地坐着,皇权威严何在!所以不管是常朝,还是退朝后的仗下奏事,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只能靠彪悍的记忆力,记着皇帝说过的话、君臣议过的大事,下朝之后落实到纸上,这就是传说中的“起居注”。每个季度的末期,他们会把整理的材料交给史官,写成公开的国史。
皇帝辍朝
皇帝每天上朝,确实很累。
有时候,皇帝也会找机会给自己放个假。电视剧中,宦官经常会说,皇帝偶感风寒,今日不上朝。请您相信,这是绝对真实的。
一般而言,皇亲国戚,或者三品以上的高官去世,皇帝可以选择“辍朝”几天。房玄龄去世,李世民辍朝五日。宰相张说去世,李隆基辍朝五日。
如果发生暴雪、暴雨天气,官员们全身湿漉漉的,形象不整,有损朝会的礼仪,伤害皇权的威严,皇帝也会取消朝会。比如“五月戊戌朔,以雨罢朝”“十八年春正月戊午朔,大雨雪,罢朝贺”。
发生了战乱,或者出现日食、月食、彗星等天象,皇帝都可以停止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