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在唐朝混迹官场是一种什么体验?官场礼仪:官员的必修课(1 / 1)

对现代人来说,穿越回唐朝,最难学的恐怕就是礼仪了。

当今社会,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职场同事,早上碰面,说一句“早上好”,代表您有素质,如果您问一句“哈喽,吃过早餐了吗”,代表您是个有温度、接地气的人。可要回到唐朝,混迹在礼仪之邦,这些恐怕就不够用了。

简单地说,封建社会有尊卑、贵贱、上下、长幼等社会秩序,先贤大儒们创造礼仪,通过“礼”(教条制度)来明确不平等的社会地位,通过“仪”(表现形式)来强化大家对尊卑等级的共识。

简单地说,礼仪就是维护当权者江湖地位的游戏规则。

鉴于唐朝的礼仪太多,我们将身份定位为官员,先学官场的礼仪吧。

记住,您的身份是大臣。

在那个年代,皇帝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任何对皇帝不尊敬的行为,都是会要性命的。为了显示皇权的尊严,礼仪部门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候,制定了五花八门的礼仪。据粗略统计,仅大臣面见皇帝,就有几十种礼仪。

在电视剧里,大臣觐见皇帝,似乎都会跪在地上,高喊着“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给陛下请安”“祝陛下千秋万岁”之类的话。

只能说,这些都是超级简化版的礼仪。对导演来说,想要还原唐朝的官方朝拜礼仪,一集45分钟的电视剧,时间可能真的不够。不信,咱们来瞧瞧。

狂欢指数第一名:蹈舞礼。

蹈舞礼别名拜舞礼,堪称隋唐五代时期最隆重的礼仪,只有皇帝能够享受这个待遇。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愿意向您行蹈舞礼,那就是承认了您的皇权。

比如,隋末宰相苏威以善于跳槽、拍领导马屁著称,隋末天下大乱,群雄纷争,他辗转到了李密的麾下,为了讨好新主子,年迈的苏威居然向李密行了蹈舞礼。李密垮台后,苏威又辗转到王世充的麾下,故技重施,旁人深以为耻。

唐朝末年,军阀李希烈割据地盘,成为河南最强悍的势力,河北军阀朱滔为了迎合李希烈,劝他称帝,还专门派遣使者,给李希烈行了蹈舞礼。

一般而言,每年元旦、冬至,皇帝接受群臣朝贺,大臣都要行蹈舞礼。

朝贺前一天,掌管宫殿陈设、出行仪仗的殿中省尚舍局会提前在太极殿摆下帷帐,准备好各种道具。宫城之外,礼仪部门热火朝天,忙着给官员划分等待区域。比如,文官和武官分开,京官和外官分开,三品和四品以下的官员分开。这种场景,很像后世军训检阅时每个队伍都有自己的区域一样。

朝贺当天,朝廷先安排黄土垫道,泼水净街,礼仪官员、仪仗军队陈列在宫殿的大门和主干道,形象威严,气氛肃穆。

吉时一到,朝贺的总指挥官,也就是门下侍中会高声宣布:请中严(中庭戒备)。这时,您会看到威武雄壮的侍卫鱼贯而入。在中书省通事舍人的带领下,四品以下的官员各就各位。请注意,千万不能交头接耳、东倒西歪。

随后,门下侍中再次高喊:外办。这时,皇帝就该出场了。

太极殿的西边,皇帝乘坐御用车驾缓缓而来,如果是在元旦,他会穿衮服,如果是在冬至,他会戴通天冠,穿绛纱袍。御座之上,皇帝向南而坐,符宝郎将传国玉玺摆在龙案上。这时,王、公、侯等贵族,四品以上的官员相继就位。一般而言,高官权贵站在太极殿内,四品以下的官员站在太极殿的广场。

这时,礼仪官员高喊道:再拜(拜两次)。殿内的高官便给皇帝行两次拜礼。殿外的“赞者”也跟着高喊“再拜”,低阶官员也跟着行礼。

完事之后,某位德高望重的国公爷会代表群臣,向皇帝行礼。

按照礼仪,国公爷先脱掉鞋子,然后跪在地上,解开自己的佩剑放在席上。随后,国公爷站起身,走到皇帝跟前,再次跪在地上,高声唱道:“某官臣某言:元正首祚,景福惟新,伏惟开元神武皇帝陛下与天同休。”如果是在冬至,台词会换成“某官臣某言:天正长至,伏惟陛下如日之升”。

说完之后,国公爷退回到自己的位置,跪着装好佩剑,站着穿好鞋子。至于群臣,老规矩,一起行个“再拜”礼吧。

这时,门下侍中来到大殿的东北方位,宣称:“有制。”

群臣再次拜礼。

门下侍中宣读道:“履新之庆,与公等同之。”

群臣再次拜礼。

接下来,就是最隆重的蹈舞礼。太极殿内,群臣扬起自己的宽幅衣袖,挥舞着他们的小手,脚上也不能停,要么旋转,要么蹬踏,各自翩翩起舞。

您不用担心有人跳拉丁,有人跳芭蕾,有人跳街舞,现场会发生混乱。在唐朝,官员上岗前都要经过相关的礼仪培训,蹈舞礼就是其中一项。

蹈舞礼结束后,群臣一起喊道:“万岁、万岁、万岁。”

最后一个流程——您没有猜错,再来一次再拜礼。

关于蹈舞礼,如果您忘记了基本舞步,那可能就比较麻烦了。

唐高宗年间,李治召见一位叫韩思彦的官员,打算将他任命为乾封县丞。按照规矩,韩思彦要向李治行蹈舞礼,以示感恩。但是韩思彦常年在外地做官,哪还记得蹈舞礼的动作,只好尴尬地站在原地。

不给皇帝行礼,性质就是大不敬。更何况,这位老兄疾恶如仇,经常抨击武则天干涉朝政,比中央的监察御史还卖力。这一次,以中书令李敬玄为首的朝臣上奏弹劾,最终将韩思彦降级为朱鸢县丞。同样是县丞,一个是皇帝钦点的全国重点县,一个是越南的县,韩思彦为自己的健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心跳加速第一名:趋步礼。

关于趋步礼,有些历史剧还原得还不错。比如,每逢早朝的时候,皇帝单独让某位大臣回话,大臣就会踏着小碎步,快步走到大殿的中间。

趋步礼的精髓就是让您有神经紧张、呼吸急促的感觉,这样才显得您恭敬,显出对方的高大伟岸。一般而言,皇帝单独找您谈话,上级领导到您家拜访,在上级领导面前办事回话,朝堂上遭到御史的弹劾,您都需要踏着小碎步,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您应该出现的地方。否则,您就等着吃瘪吧。

不管是蹈舞礼,还是趋步礼,都是耗费体力的活儿。如果您是年轻人,跳一段舞蹈没太大压力,可有些朝臣已经年逾七十,行将就木,您让他们跳大舞,还让他们小碎步前行,这简直是要他们的老命啊。

唐代宗时期,宰相裴冕年迈体衰,在一次蹈舞礼中,因为体力不支,最终昏倒在地,只能被人抬下朝堂,这也成为长安百姓津津乐道的八卦新闻。

大臣见了皇帝,肯定少不了行礼。可您要是德高望重的大臣,或者是明星人物,皇帝也会给您礼遇。比如,允许您肩舆上殿(人抬的步辇),房玄龄、李纲、马怀素等大臣都享受过这种待遇。比如步迎赐坐,李隆基第一次会见李白,就是主动出迎,还亲手给李白调制羹汤。

玄妙指数第一名:叉手礼。

关于叉手礼,《事林广记》有详细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

故宫博物院有一幅国宝叫《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画中有两人行的就是叉手礼。

有一次,李隆基到御花园休闲散步,在他身后,有人抬着他的御辇,有人拿着皇帝仪仗,还有一个人跟在队伍的后面,只负责行叉手礼。

简单地说,这种礼仪非常玄妙,它不像蹈舞礼、趋步礼那样,动作感和仪式感很强。这种礼仪的存在,似乎是用一种比较安静的形式,表示对尊者的敬畏。

提醒您注意,如果您要行叉手礼,就要一直把手放在胸口,礼仪不能中断。所谓“叉手不离方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残酷指数第一名:剪发剺面割耳礼。

这是少数民族的礼仪,能享受此礼的都是受人尊敬的皇帝。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举国悲痛,少数民族首领得知消息后,相继派了数百名使者前来吊丧。按照中原礼仪,大家给皇帝守个灵,哭哭鼻子,以头抢地就算很不错了。大家都很好奇,少数民族究竟是怎么吊丧的。

吊丧的当天,吃瓜群众已经就位,只见少数民族使者涕泪横流,如丧考妣,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就在大家失望的时候,他们突然掏出佩刀,割断自己的头发,随后用刀在脸上划拉,一时间鲜血直流。最恐怖的就是,他们竟然割掉了自己的耳朵,将它们扔在地上。更有甚者,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两位将军竟然要求殉葬。

画风突变,吊丧现场瞬间变成了自残现场。皇室成员和朝廷重臣惊呆了,他们跑到李唐的地盘自残,难道是想碰瓷?就在这时,懂行的官员告诉大家,这是少数民族吊丧的最高礼仪,纯属对李世民的尊敬,大家这才安心。

虚伪指数第一名:西向拜谢礼。

身为朝中大臣,举办职场宴会,或者到军中犒赏将士,难免要致几句辞。这个时候,您千万要遵守以下流程:走到宽敞的地方,面向西方而站,举起您的酒杯,以示对皇帝的尊重,然后说几句给皇帝歌功颂德的话。比如,“幸赖当今天子神于武功,圣于文治,得以天下大治,百姓安康”,等等。

简单地说,您有幸福的生活,全部仰仗皇帝的神威。

复杂指数第一名:跪拜礼。

秦汉以前,中国是没有凳子的,不管是家庭起居,还是社交场合、公务场所,大家都只能席地而坐。标准坐姿是这样的:两个膝盖着地,两条腿朝身后伸直,身体呈跪立的状态,屁股紧挨着两个脚后跟,称之为坐,也叫跽。

提醒您注意,屁股不能直接坐在脚后跟上,那样对您来说可能很轻松,对旁人而言却很不雅观,也很失礼。最好的姿态就是稍微挨着。

您想想,古人都是这样的坐姿,如果要行礼,站起来肯定不方便,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坐姿基础上,发明一些礼仪动作,这就是跪拜礼的缘起。

跪拜礼也分为稽首、顿首、空首。

稽首礼是将您的左手按在右手上,掌心向内,将手拱到地上,手位于膝盖的前面。叩首的时候,动作一定要缓慢,将您的头触碰到地面(拜头叩地)。请注意,行礼过程中,您不能快速起身,否则就是对尊者的不敬。一般而言,稽首礼用于臣子对君主的正式礼拜,也是跪拜礼中最隆重的一种。

顿首礼的基本动作和稽首礼是一样的,只不过叩首的动作很快,头触碰到地面后,您可以快速起身。一般而言,顿首礼是同僚间的行礼,或者平辈之间的礼仪。

空首礼也叫拜手礼,还是一样的基本动作,叩首的时候,头不用触碰地面,而是触碰手背(拜头至手)。一般而言,空首礼用于普通的社交场合。

中国古代有“三跪九拜”之礼,除了上面的三拜,还有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六种礼仪。简单地说,只要您学会了稽首、顿首、空首礼,混迹在长安官场,别人肯定挑不出您的毛病。

随意指数第一名:揖礼。

揖礼的基本姿势是站立,不算隆重正式的礼节,一般在非正式的社交场合对身份相当的人使用,大致分为拱手、作揖、长揖、打躬几种。

您行走在路上,碰到陌生人想问路,或者早晨起床,想和邻居打个招呼,把您的双手拱起来,向别人行个礼,这就算拱手礼了。在电视剧中,练武之人想要比武切磋,都会先礼后兵,先来个拱手礼。一般而言,左手抱着右手,表示让别人先动手,如果是右手抱着左手,表示自己先动手。

行拱手礼的,都是身份低微、不太讲究礼仪的群体,比如小老百姓。

如果您是低级官吏,可以学学作揖。基本动作是这样的:左手抱着右手,身体略微弯曲,保证您的眼睛可以看到自己的脚面。如果碰到向别人道歉、致谢、祝贺、请教、敬酒的场景,作揖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提醒您注意,在一般的场合,尽量不要总是作揖,因为您向别人作揖,别人也要还礼,这个动作挺费劲,恐怕会惹别人不高兴。

所谓长揖,就是将您的手臂举高,然后做作揖的动作。至于打躬,就是将您的身体弯曲成弓形。一个注重手臂的运动幅度,一个注重身体的弯曲程度。

在那个年代,有些读书人清高自傲,不愿意向权贵行跪拜礼。于是,打躬就成了完美的选择,既可以显示对尊者的礼敬,也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份。

官员和官员之间,也有很多礼仪。

唐朝规定,三品及三品以下的文武官员,只要见到一品官员,都要行礼。四品拜二品,五品拜三品,只要是隔级官员,在街上碰到,都要下马行礼。

大和年间,御史中丞温造上街,刚好碰到了左补阙李虞。御史中丞是正五品上,左补阙是从七品上,按照规矩,李虞应该下马回避的。谁料想,李虞就是不想回避,温造非常恼火,于是命人痛揍了李虞的仆人一顿,让李虞吃了个哑巴亏。

身为官员,如果遇到小老百姓挡道,也可以随意训斥,甚至拘留。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次,他骑着小毛驴逛长安天街,时值秋风劲吹,落叶飘旋,贾岛诗兴大发,吟出一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一句好诗出炉,贾岛得意忘形,结果竟然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的车驾。刘栖楚大怒之下,请贾岛到长安监狱住了一夜,最后才将他放出。

礼仪是官员的必修课。身为官员,了解朝廷礼仪,既可以避免犯错,也可以耍耍威风,确实很有必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