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官职体系中,还有一种叫流外官。
前面讲过,所有的职事官都有自己的品级,也有对应的散品,从正一品到从九品下不等,这些属于九流以内的官职,叫流内官。
拿尚书省来说,最高首领是尚书左右仆射,官居从二品,最低级别的官员是各司的主事,官居从九品上。主事虽然是最低级别的官员,可好歹拿着朝廷的俸禄,穿官员的正式服装,享受正式的福利,属于“国家公务员”。
在尚书省内部,除了这批官老爷外,还有一群胥吏。比如,尚书省有令史、书令史、亭长、掌固。
汉高祖刘邦曾经就做过亭长,他的工作是维持地方治安,相当于地方派出所所长。亭长的任务就是每天定时开启、关闭本部的府门。除了开门,还要给领导跑腿,比如吏部想把公文送到中书省,就是亭长的职责;掌固则主要负责看守部门的仓库,看护内部的陈设。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主要负责部门的文书工作。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吏部有许多机密档案,存放档案的地方就叫甲库(机密档案室)。大家都知道,警察局都有专门的枪械管理机构,刑警调取枪支、归还枪支,都要经由他们登记。平时,他们也要经常维护枪械。甲库令史的职责其实和枪械管理人员一样。
除了尚书省,吏部也有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吏部各司也有令史、书令史、掌固。
胥吏数量非常多,光是尚书省的胥吏就多达数百人,远超过尚书省的官员。然而,他们只是一群打杂的,是供官员驱使的群体,基本上没有政治地位。有个词语叫官吏,正式的公务员才叫官,给官员打杂的就叫吏。
在那个年代,每个衙门口都有胥吏,而且职务称呼五花八门,很难穷尽。根据官方统计,全国至少有三十万的胥吏兢兢业业地为领导服务。
当然,吏也是分等级的。您在尚书省、中书省打杂,就比在吏部打杂强;在吏部打杂,肯定比在京兆府打杂强;在中央机构打杂,要比州县的胥吏强。比如,尚书省要下发文件通知,需要誊抄,要由内部的令史负责;其他部门或者州府发来公文,数量繁多,又没有电子办公,也由他们手工分类、整理,再送到领导的办公室。他们的工作虽然很低端,却可以接触到很多信息,又经常在领导面前露脸,如果业务本领过硬,运数好点儿,还是有发展前途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叫流外官,那到底是官,还是吏?
有人因为它的名字叫流外官,就认为它是官。然而就像鲸鱼虽然叫鱼却是哺乳动物一样,按照唐朝的官场习俗,流外官属于吏。
《资治通鉴》载:“上患吏多受贿,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瞧瞧,在官方的称呼中,令史之流确实是吏。
虽然是胥吏,可您要上岗,也得拿到吏部的正式任命书。
古代的朝廷很讲究,既然是聘用你,那就得精心制作任命书,让你有做官的仪式感。临时聘用、外包合同统统不存在。
胥吏也有品级,最高的叫勋品,也就是一品。比如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令史,各部门的楷书手,都是勋品级别。最低的是九品,比如殿中省尚辇局的主辇、奉辇(皇帝出行的跟班)。胥吏是没有正、从之分的。
和职事官一样,胥吏也是国家公职人员,也是拿朝廷俸禄的。然而,和职事官比起来,他们属于低薪阶层,俸禄只能满足自己的温饱。想让自己的日子好过些,要么努力上进,跻身职事官的序列,要么贪污受贿,中饱私囊。
从官方记录来看,唐朝贪污的胥吏不多。一来,他们没有实际的权力,没法以权谋私,充其量只能出卖机密信息,换点儿零花钱;二来,胥吏也要接受吏部的考核,他们有四等评价,其中“背公向私、贪浊有状”属于下下等,如果得到这种评价,说明是个官场垃圾,以后就很难在社会立足。
至于办公服装,职事官根据自己的品级,有紫色、绿色、红色等诸多选择,胥吏只有一种,黄白相间,以铜铁为饰,和庶人一样。您家里有点储蓄,想给自己置办点儿金银装饰、金玉腰带?对不起,那是僭越的行为,小心挨板子。
每天早晨,官员们都是骑马上班。
您可能会说,电视剧里官员都是坐着轿子上班,不怕日晒雨淋的。可是在唐朝,轿子还没有完全普及,皇帝都是选择步辇、舆辇(车驾)出行。所谓的步辇,就是几个人抬着皇帝,皇帝双腿盘在一块木板上,大家可以看到皇帝本人的那种。如果想有直观的感觉,可以看看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连皇帝都没轿子可坐,更别说普通官员了。
在唐朝,马匹的价值很贵重,只有官员才买得起,而且唐朝尚武,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都以骑马为荣。可是对胥吏而言,他们没有经济实力,就算有也得低调行事,加之政治地位低下,只能骑着小毛驴上班。
至于法律豁免权、荫封等政治特权,胥吏是完全享受不到的。
那么,在唐朝哪些人可以做胥吏呢?
严格来说,只要政治成分没问题,也就是除了商人、罪犯、手工业等末流之子以外,大家都可以尝试。可官场有自己的习俗,那个年代,有以下几类人经常参加胥吏选拔。
第一类:九品到六品官员的儿子。
五品以上官员的儿子可以享受门荫,只要选对了路,自己能力没问题,多少可以混个职事官。但是,如果您的老爹是六品以下,那您的选择就少多了。学习成绩好的,可以读大学,参加科举考试;如果没那个能力,只能拿着老爹的资历,再学个一技之长,参加流外官的选拔。
第二类:州县的佐吏。
他们已经是胥吏,业务技能过关,懂人情世故,有一技之长,可是在地方混迹,肯定不如中央的机会多啊。只要有点儿理想,他们也会参加铨选,早日做中央的胥吏,某一天转正做职事官也是可以期待的。
第三类:散官、勋官。
朝廷的坑位太少,等待分官的人太多,如果您的老爹没话语权,或者得罪了某位大佬,您可能一直和职事官擦肩而过。如果是这种情况,就退而求其次,做中央的胥吏,再找机会转正做职事官。
第四类:庶民。
如果是前三类人,几乎不用朝廷考核,可以直接参加铨选。可如果您是普通百姓,县令、州刺史就得先审核您的条件。如果合格,再推荐到吏部。
流外官的铨选流程和流内官是一样的。不过,流外官是给领导打杂的,有它自己的铨选标准:书(写字好看)、计(会搞算术,脑子运算快)、时务(能办实事,有办事经验)。只要符合其中一项,吏部就不会为难您。
牛仙客是开元时期的宰相,史书评价其“目不识书”。他因为读书不行,不能走科举考试的路子,一开始只能做个普通的胥吏。谁曾想,牛仙客有两大本领,一是会理财,二是会给领导办事儿。在鹑觚县工作的时候,牛仙客得到了县令傅文静的赏识,傅文静升官之后,将牛仙客带在身边,悉心培养,不断提拔,让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后来,牛仙客相继成为王君毚、萧嵩的下属,在两位大佬的推荐下,牛仙客直接晋升为中央官员,一直做到宰相的高位。
胥吏出身的钟绍京,算术不好,时务一般,却把小楷练成了一手绝活。在长安工作的时候,兵部尚书裴行俭欣赏钟绍京的小楷,将他提拔到中央。此后,钟绍京几乎包揽了宫廷的牌匾、楹联、门榜,一举成为大神级人物。名声在外,再加上不断地历练,钟绍京最后也做到了宰相的高位。
在那个年代,吏部郎中负责流外官的铨选工作。由于流外官的数量太多,而且缺乏门下省的复核监管(只有裴光庭的内阁监管过),难免存在营私舞弊的情况。比如给吏部官员输送利益,找熟人推荐,或者简历造假等。
有一个灵魂拷问: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流外官?
答案很简单:尽快转正,成为流内官。在体制内,不想做流内官的,肯定不是优秀的流外官。任何流外官都只是他们转正的踏板。
转正第一步:获得门户官的资格。
流外官有自己的晋升流程,每年考核一次,每三年晋升一次,如果您做到流外一品,就获得了转正的初步资格。
所谓的初步资格,意思是朝廷还要继续审核你的资格。不管怎么说,一个是官,一个是吏,两者有天然的鸿沟。为了填满这个鸿沟,朝廷给他们设置了八年的考核期。也就是说,就算是流外一品,也要再考核八年。
假设您二十岁做流外九品,年年都得优秀,每三年晋升一次,到流外一品的时候,您已经是个四十四岁的糟老头子了,再熬个八年,就是五十二岁,如果保养不好,恐怕已经满头白发了。对流外官来说,拿生命熬资历,苦命晋升确实很残酷,统治者已经帮您考虑到了。因此,每逢大赦天下,或者新皇帝登基,统治者都会减免流外官的考核次数,有时候是一年,有时候是两年。
假如您属于比较幸运的那一类,五十岁时熬出了头,这时吏部会组织三门摸底考试:一门是试判,需要考核您独立审案、做决策的能力;一门是经书;一门是史书。
在唐朝的体制内,想要做职事官,文化知识是绕不过的坎。您不想参加科考,所以去做了胥吏,可逃避了这么多年,您还是得学习。有理由相信,您在做胥吏的时候一定挑灯夜战,啃完了几本经书和史书。
考试通过,您就可以参加流内官的铨选了。
不要着急,您的选择有很多。
尚书省二十四司、门下省、中书省的都事、主书、主事;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宗正寺、鸿胪寺、司农寺、大理寺、太府寺的录事,也就是传说中的“九寺录事”;亲王府的录事、亲事府典军、帐内府典军;大理寺的狱丞;京县或州中的录事;县里的主簿、县尉。
看得出来,这些职事官都是流外官以前领导的岗位,按照官场规则,这些官职都是给流外官转正准备的,流内官很少染指。可到了后来,通过科举入仕的学子越来越多,尤其是新科进士,很少有合适他们的岗位。因此,县主簿、县尉几乎成为安排进士的主流去处。
仕途到了这里,您的人生已经打开了一扇窗。运气好的,可以留在京城做官,可绝大部分只能到州、县,或者节度使的府衙任职,至于后面的仕途,完全看自己的机遇。做得好,您可以晋升为宰相、州刺史,做得一般,您只能混个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