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时代,家境殷实都是非常有利的。
想想看,如果您是穷人家的孩子,没钱买书,只能找别人借;没钱买蜡烛,只能燃薪为灯,埋头夜战;没有钱财,不能报考官学,想要参加科举考试,只能先成为县里的状元,再讨好州县的官员,和别人抢夺州里仅有的考试名额。到了长安,您必须到处找社会名流行卷,争取得到主考官的注意。
悲剧的是,您奋力争取来的终点,很可能只是官僚子弟的入仕起点。
在我们的印象中,县令的儿子已经算是干部子弟,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吧,可是在唐朝的官僚圈子中,他们属于低级的阶层。如果您经常在长安混,会看到一群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超级贵族,他们的入仕之路会让贫寒子弟纷纷汗颜。
权贵子弟的仕途快车道,就是传说中的“门荫制度”。
一句话解释,如果您的爹是朝中权贵,您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散官品级。有时候,您的儿子,甚至是您的孙子都可以获得散官品级。
请注意,朝廷只给您封散官,而不是职事官。
打比方说,您是兵部尚书的儿子,觉得可以不用读书,不用考试,靠老爹的面子便能直接在兵部混个员外郎的官职,那您就太天真了。皇帝靠门荫收买功臣,巩固自己的统治,却不会挖自家的墙脚。前面说过,散官只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可如果不到一定的级别,您没资格穿朝服,没资格领取俸禄(赚不到皇帝的钱),您想要做官,还是要老老实实地奋斗。
一句话,在皇权至上的游戏规则下,您再怎么算计,也算计不过皇家。
请注意,要知道您爹是什么级别,就看他的散官品级(本品)。比如,老爹是兵部尚书(正三品),本品却只有正四品,那您只能捞个正八品上的品级。
朝廷还规定,三品及三品以上的官员,曾孙可以享受荫封,孩子的辈分每降一级,官品也跟着降一级。五品及五品以上(不到三品)的官员,孙子可以享受荫封,级别要比儿子降一级。当然了,如果官员张三的级别是正四品,他的儿子张四却做到了正三品,那么张三的孙子完全可以抛弃他,选择老爹张四的荫封。
一般而言,如果您的老爹是高级官员,从您出生那一刻开始,您就已经有散官的光环了,这就是您的金钥匙。
拥有散官头衔,代表您的起点要比寒门子弟高,可前提是,您得有职事官的头衔。毕竟,荫封是一回事,荫封入仕是另外一回事。
作为荫封子弟,入朝为官的途径还是挺多的,比如担任太庙斋郎、郊社斋郎、挽郎等职务。
在唐朝,皇帝、皇后、太子、亲王等人去世,朝廷会选拔一批优秀青年,作为送葬队伍的挽郎(抬棺材,牵引灵柩,唱挽歌)。
一般而言,挽郎需要满足几个硬性要求:是贵族子弟,爷爷和老爹的级别为四品以上;要五官端正,只要有身体缺陷,一律不准入选;年龄要在十三岁到二十一岁之间。
比如李世民的儿子魏王李泰去世,朝廷会组建一支挽郎方阵,举办短期的政治礼仪培训班。大致课程包括:表情管理,要求是凝重肃穆,略带哀伤;还有方阵的步伐频率和大小,以及怎么唱好挽歌(悼歌)。
至于福利,包吃包住,朝廷配发统一的服装。培训结束之后,礼部会统一考核,如果各项考核都达标,就可以正式加入挽郎方阵。
丧礼结束之后,礼部会把档案移交给吏部,挽郎就正式成了朝廷后备官员,接下来,等着吏部铨选,到时候您就可以正式入朝为官了。
挽郎制度,表面上是皇权给政治贵族晋升的特权,捆绑大家的利益,其实是一种精神的奴役。在挽郎培训中,朝廷会制定烦琐的封建礼仪,灌输封建礼教中的等级、尊卑等思想,让贵族子弟觉得给皇族抬棺材、唱挽歌是一种政治荣耀和人生际遇。最主要的,挽郎还是差额晋升制度,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这也就意味着,选择权在皇族手里,贵族子弟需要找皇族讨要。
杨志诚在十三岁那年恰逢李世民去世,于是被朝廷选拔为挽郎。丧礼刚刚结束,杨志诚就晋升为潞王府典签(从八品下)。
唐朝官场就是熬资历,谁先入仕,谁就有机会做大官,贵族子弟借着这个优势,一直碾压寒门学子。而且,门荫入仕的官员越多,科举入仕的名额就越少。
唐朝统治者的国策,是利用科举考试提拔寒门学子,逐渐取代政治世家。门荫制度的发达,并不符合他们的统治利益。
武则天时期,就有朝臣上奏:“今贵戚子弟,例早求官。或龆龀之年,已腰银艾;或童卯之岁,已袭朱紫。千牛,辇脚之徒(挽郎)……少仕则废学,轻试则无才,于其一流,良可惜也(《通典》卷十七)。”
奏折的意思是,挽郎之徒如果过早做官,就会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进而导致才学贫瘠,无法做一流的官员。问题在于,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与务实能干、品行高洁不能完全画等号,而且论祸害朝政的水平,读书人似乎更胜一筹。
冠冕堂皇的背后,其实就是贬低门荫特权,争夺入仕的名额指标。
对有志青年来说,内心确实会鄙视挽郎入仕的群体。
唐高宗时期,姚崇被选为已故太子李弘的挽郎,明明有机会做官,可姚崇却拒绝吏部的选拔,重新参加了“下笔成章举”,最终做了濮州司仓参军。
对有理想的学霸来说,参加科举考试,获得正经荣誉才是王道,谁也不想做官之后被同僚这样评价:这货是靠抬棺材起家的。
除了挽郎,您还可以做斋郎。
简单点说,李唐皇室有供奉祖宗的太庙,有祭祀天地的皇家庙宇,斋郎就是打扫卫生、准备祭礼物品,或者站岗的人。朝廷给您享受门荫的机会,您就得为皇家服务,完事后再愉快地做官。
葬礼年年都有,可皇帝、皇后、太子和亲王的葬礼,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没机会做挽郎,您就得想其他办法了,比如到朝廷的五府三卫、千牛卫服役。
穿越回大唐,您想到皇宫里逛逛,肯定会遇到宫门卫士的盘问。善意地提醒您,别以为他们看守宫门,就是个普通的门卫。就拿太极宫的承天门、长乐门、永安门来说,值班卫士都是权贵子弟,到了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随便拎出一个卫士,他们的人生起点,可能就是您奋斗的人生终点。
简单地说,唐朝的太极宫、大明宫、太子宫有一群看门卫士,他们有特殊的编制,分别叫亲府、勋府、翊府。其中,勋府分为勋一府、勋二府,翊府分为翊一府、翊二府,所以统称为“五府三卫”,总编制为4963人。
每个府都有扛把子,官名叫中郎将,级别正四品上。请注意,这是领导级别,属于职事官。如果您想服役,只能做亲卫(正七品上)、勋卫(从七品上)、翊卫(正八品上)。很显然,亲卫的级别是最高的。
在那个年代,您的老爹必须是三品以上的高官,或者爷爷是二品以上的高官,您才有资格做亲卫。就算是做最低级别的翊卫,老爹的级别至少也得是五品。而且朝廷还规定,只有年满21岁,年富力强者,才能入选三卫。
朝廷就一个原则:越靠近皇帝,越靠近核心宫殿群,说明您家的资历越深,级别也就越高。毕竟,三卫负责皇帝的安全,谁也不敢把寒门子弟安插在里面,万一谁心怀不满,趁着值班的机会捅皇帝一刀,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除了五府三卫,您还可以到左右千牛卫服役。
在唐朝历史剧里,千牛卫的身影随处可见,比如《神探狄仁杰》中的李元芳就是千牛卫大将军,官居正三品,非常神气,也非常神秘。
在古代,“千牛”指的是千牛宝刀,意思是砍杀一千头牛,钢刀依然不断。如此好货,自然要给皇帝随身佩带使用。问题是,皇帝亲自携带佩刀很不方便,也没威严,所以就把刀交给了身边的卫士。随着历史的发展,皇帝的贴身卫士就成了千牛卫,替皇帝拿刀的卫士就叫千牛备身。
千牛卫是禁卫军,有完整的编制体系。其中,扛把子叫千牛卫大将军,属于职事官。如果您想服役,可以选择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太子千牛。
千牛备身就是拿千牛宝刀的群体,编制十二人。这些人都是权贵子弟,往上数两代,必须是家世清白的贵族后裔。基本要求就是:武艺出众,胆气豪迈,不能给皇帝丢脸的同时,更不能把千牛宝刀砍向皇帝本人。
备身左右就是拿御用弓箭的群体,编制十二人。在尚武的年代,皇帝很在意出行的排场,身边的卫士必须拿着武器,这才觉得有面儿。
瞧瞧唐高祖李渊,7岁就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可李渊想入朝为官,先要给隋文帝杨坚做几年千牛备身,服役结束,隋文帝满意,才将李渊外放为刺史。
在五府三卫、千牛卫服役,确实是您的荣誉,可荣誉毕竟不能当饭吃。更何况,朝廷对服役的时间也有限制,比如千牛备身就要求服役五年。您19岁服役,24岁出山,已经算是大龄男青年了。而且虽然您走的是武官路线,可唐朝的统治者都喜欢有文化的官员。政府规定,您也得学习文化知识,先接受兵部的考试,只有考试合格的人才有资格参加下一环节的选拔。
简单点说,您在军中服役过,代表您有资格参加选官,可吏部给您安排什么职务,什么时候安排,完全是个未知数(要和散官、科举士子一起铨选)。
更何况,五府三卫的编制有四千多人,究竟谁能做官,还得继续拼爹。因此,到了中唐时期,只要家里有点儿权势,都不会让子孙通过这个途径入仕。
说来说去,最靠谱的还是读官学。
想想看,您靠着老爹的门荫,已经获得散官的头衔,可以直接报考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崇文馆、弘文馆,混个几年,拿到文凭,然后参加礼部的考试。对于门荫子弟,礼部的要求很简单:五官端正,写字好看,背过几本经书,脑子清晰,说话有条有理。您就等着吏部给您安排职事官吧。
说来说去,大致流程都是先靠门荫获得散官封赏,再读大学,或者服役,考试合格后参加吏部选官,这都属于间接入仕的途径。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更加简单的模式,比如依靠门荫,直接做朝廷的职事官?
答案是肯定的,古代是人治社会,既然皇帝说了算,万般皆有可能。
比如,您的老爹有爵位,您是家里的嫡长子,可以继承老爹的爵位,然后直接做官。就拿贞观名相房玄龄来说,他去世之后,嫡长子房遗直继承了梁国公的爵位。永徽年间,唐高宗李治下诏,封他做了礼部尚书、汴州刺史。开元年间,宰相张嘉贞的孙子,张延赏的儿子张弘靖,直接以门荫做了河南府参军。
当然了,房遗直是功臣的后代,又是李治的姐夫,能有如此高的仕途起步是非常罕见的。大多数孩子只能和张弘靖一样,从低级官员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