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多样的地方院校(1 / 1)

不是每个人都有好命数的,能进三品大员的家门,那是您的荣幸,您就偷着乐吧。部分人就悲剧了,生在县令、县丞的家里,或者老百姓的家里,发现家徒四壁,只有几亩薄田。这种情况,您想进中央官学肯定是不现实的。如果想靠读书来改变命运,州学、县学等地方官学恐怕是第一选择。

唐朝地方官学有三种:经学、医学、崇玄学。

其中,经学归地方都督府、州府、县府掌管,医学归中央的太医署掌管,崇玄学归尚书省礼部的祀部掌管。

一般而言,学校的入学名额为40人至80人,根据地方户口规模而定。比如,长安的官学是80人,上州(4万户以上)的官学是60人,中州(2万户以上)的官学是50人,下州的官学是40人,县学也是一样的道理。

州、县官学的入学门槛不高,七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州县胥吏的孩子,经济条件优越的农家子弟都可以上学。中央官学的定位是培养官僚,而州、县官学的定位是素质教育,为大唐王朝培养梯队人才。因此,州、县官学配备的老师,学校的福利,包括考试的及格标准都很低。

比如,60个学生的官学配备一个博士和两个助教,50个学生的官学只配备一个博士和一个助教;又如,学校没有规定学习年限,如果您能学会一经,考试通过就算毕业。毕业之后,您可以报考中央的四门学,选择继续深造,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再不济,和州县的领导打个招呼,回老家做个低级胥吏(府衙打杂)。

不管是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都属于高等教育,可以理解为大学。在这些学校上课的,基本是14~33岁的青少年和大龄青年。完成大学学业后,就要参加科举考试,开始全新的人生旅程。

不过,在考进官学之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启蒙教育,这部分课程全部在小学完成。所谓的小学,也可以理解为“私塾”。

要搞小学教育,政府没有财力和精力,只能放任不管。这样一来,民间便大量地私设学堂,以至于教育方式五花八门。

第一类:家庭私教。

有些家庭就是书香门第。

对了,别以为书籍闻起来有油墨的香味,就叫书香门第。在古代,如果家里有大量藏书,是需要防虫防霉的。通常,古人会将一种叫“芸香草”的植物放在书籍里面,或者搁置在书架上,时间久了,一打开书籍,就会闻到一股清新淡雅的植物香味。没有两三代读书人的打理,没有纯正的书香,或是家里不出一位文官,就不能算正统的书香门第。

一般而言,这种家庭的老爷子可能是进士出身,或者是学术大佬,学风非常严谨。小孩子的启蒙教育,完全可以通过家教来完成,也可以说是精英教育。

第二类:门馆。

有些儒生的学识很高,在地方的名气很大,会选择以教书为生。通常,他们都会在自己家开设学校,或者租用村里的祠堂、庙宇,招收附近乡里的小孩子读书,这种模式就叫门馆。当然了,为了维持生计,门馆肯定要收学费的,至于日常的膳食,就得靠学生自己解决。

第三类:村塾。

在古代,村里的百姓基本都是同姓的,他们可能有血缘关系,可能是同一个先祖,也会有少数的外姓。村中辈分最高、德高望重的精神领袖就是族长,家族的祭祖典礼、家庭的纠纷,张家生了大胖小子,隔壁家有人去世,都是族长出面主持。

教育村里小孩子这种事,自然也由族长来操心。

一般而言,族长会找个地盘当教室,聘请一位老师。如果是富豪村,那就聘请一位有学识的大儒,如果经济条件一般,那就聘请一位落第学子,实在不行,就让村里读过几年书、认识几个字的人来当老师。

隋朝有个超级贵族叫李密(瓦岗军首领),曾经是隋炀帝的侍卫,后来参加杨玄感的谋反活动,成为全国头号通缉犯。在逃亡途中,李密隐姓埋名,靠着自己的学识,成功打动乡里的百姓,做了一位私塾教师。

这种情况,族长通常会给老师送点钱财、粮食、腊肉,这就算工资了。

第四类:家族私立学堂。

在县城或者州府,是不存在族长的。城里只有商界富豪、大地主、退休官员,他们可能自己出资,聘请优秀的老师办学堂。生源包括自己家族的孩子、好朋友的孩子、生意伙伴的孩子等。

第五类:自学成才。

如果您家徒四壁,交不起学费,每天还得下地干活,上学肯定不现实。这种情况,您家里肯定没有藏书,最好找村里的读书人借本书,然后效仿古人,在大晚上头悬梁,锥刺股,或者凿壁偷光,或者“画地为字”(书法),自学成材。

如果您年满7岁,家长就会送您去学校,开始启蒙教育。在学校,几乎都是和您一样的孩子,大家在一起读书、写字,玩泥巴、过家家,非常热闹。

有时候,您会碰到十几岁,甚至是二十几岁的青年,请不要诧异,因为启蒙教育就是教大家认字、写字、读书。碰到插班的大哥哥,您就多包容吧。

在古装历史剧里面,您可能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在一所私塾里,老师拿着戒尺到处转悠,小孩子们摇头晃脑,口中念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

博学的您一定知道,他们念的是《三字经》和《神童诗》。

如果真是这样,那肯定不是唐朝的历史剧。因为,我们所熟知的《三字经》《百家姓》都是宋朝时期的著作,《千家诗》也有宋朝版和清朝版两种。在唐朝的历史剧里看到这样的场景,那一定是导演和编剧杜撰出来的。

因为小学是启蒙教育,所以政府没有规定学习年限。如果您天纵英才,两年时间搞定全部课程,那就退学吧,找个高端的老师做家教;如果您没有追求,可以在学校混个7年时间,到14岁报考官学。怎么学习,完全看您自己的意愿。

私塾的基础课程:《论语》《孝经》。

这是必修的课程,老师会不断地给您讲解“忠”“孝”两个字的含义,还会给您讲古时候的经典故事,比如黄香温席。这是想告诉您,做臣子要忠君,做儿子要孝顺父母,这些都是您以后混江湖的立身之本。

基础课程学好后,老师会让您学习《千字文》《诗经》《文选》等课程。

另外,虽然是农村孩子,可唐朝允许男女自由恋爱,基本的情话还是要会说的。比如,和村里的小芳约会,可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对没读过书的女孩子来说杀伤力还是很大的。

如果是面对受过教育的姑娘,可以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显得您更有文化。

如果您碰到特别有水平的老师,他们可能会讲授《周易》《老子》《庄子》等课程。毕竟,唐朝皇室崇尚道教,多学点“玄学”总是有好处的。

您可能发现了,在课程安排上,小学和大学的内容会有重复。原因很简单,小学的教学目标就是认字和写字。比如,要过年了,您能帮村里的邻居写几副春联;老人家要给在幽州服役的儿子写信,您能代笔;县里发了公告,您能帮大家念念;村里缺一位记账先生,您能顶上去,这就足够了。至于对书籍、文化的理解,那都是官学博士、助教的任务。

在唐朝,您上完小学,可以直接读大学,没有小升初、初升高的阶段。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其他的看您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