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学校大致分为三种:中央官学、州县官学、私塾。
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子监,相当于教育部。最高领导是国子祭酒,从三品;次要领导是国子司业,从四品下。
在现代电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这种场景:某某人端着一杯酒,跪在祭祀台前,然后举起酒杯,念诵祷文,随后手腕画一道弧线,潇洒地将酒浇在地上。
这种礼仪叫“浇奠祭祀”,完成祭祀礼仪的官员就叫“祭酒”。在古代,国子监是最高级别的教育主管机构,而儒家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祭祀,扛把子叫国子祭酒,可谓名副其实。
国子监是主管机构,也是办学机构,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所高校,这些都是中央官学,统称为“六学”。
如果您想学习儒家经典,那就上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如果您想学习专业知识,那就上律学、书学、算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是大唐官僚的培养基地,未来统治阶层的摇篮。至于律学、书学、算学,就算是中央官学,也只是高级专科学校。
在唐朝,国子学招收300名学生,三品以上的高官子弟才能报名。太学招收500名学生,五品以上的官员子弟才能报名。四门学招收1300名学生。唐太宗时期,为了推行普惠教育,施恩平民子弟,李世民规定,500个四门学名额留给官员子弟,剩余800个名额要留给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当然了,如果想报考四门学,您得有一技之长,而且要深得州县长官的青睐。
说白了,您得有能力给他们长脸。
开国初期,招生门槛确实挺高,可到了后来,中央官学的编制扩张到8000多人。如果您在太学读书,经常会看到吐蕃、南诏、回鹘等国的留学生。这帮人毕业之后,部分人会留在长安混生活,其他的可能回国传播大唐的文化。
想上学,那是要交学费的,老祖宗们很讲究,他们给学费取了个优雅的名字:束脩之礼。束脩就是腊肉,孔子规定,如果您想求学,请背着十条腊肉去拜师,十条腊肉是全国统一定价,童叟无欺。
而在唐朝,如果您想上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每人要缴纳2匹绢,其他三所学校则缴纳1匹绢。另外,每人需要送一瓶酒、一条腊肉。
算起来,唐朝的学费比孔子的标准要低很多,这是历史的进步。
您只要交了学费,剩下的只管专心学习。如果有人敢擅自收费,国子祭酒肯定会严惩他。不仅如此,朝廷还提供一日三餐,统一发放校服。这就是特权阶层的待遇。
既然有学费,那肯定就有授课的老师。
首席教师叫博士,相当于教授级别。您没看错,唐朝就有“博士”这个称呼。最初,博士取其字面意思,也就是博学之士。到了后来,博士成为一种官名,也可以理解为职称。
能够在中央官学做博士的,必须是博学大儒。
在唐朝,官学是教育机构,朝廷为了培养优秀的青年,不再看重老师的家庭背景,只要你有学问,哪怕是乡野的老师,朝廷也愿意聘请您。
比如,贞观年间,河南学者王恭在家乡教书,学生数百名,声名远播,李世民就将他招到长安,命他做了太学博士。
二号教师叫助教,相当于副教授级别。您没看错,“助教”也是唐朝的称呼,现在大学的助教,都是沿用老祖宗的称呼,而且现代大学助教和唐朝助教的工作内容也很相似。博士是首席教师,精力有限,而学校的课程太多,助教就要承担起讲授经书、监督学业的重任。
三号教师叫直讲,相当于讲师级别。直讲也可以授课,但多数时间是在辅助国子祭酒、博士、助教,比如整理课程资料、组织考试。博士休假、生病时,就轮到直讲激扬文字了。
既然上了学,耗费了青春年华,肯定要学点知识的。
官方早就给您安排了学习课程表。
必修科目包括《孝经》和《论语》,学习周期为一年;小经科目包括《易经》《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易经》学习周期为两年,后三本学习周期各为一年半;中经科目包括《诗经》《周礼》《仪礼》,各学两年;大经科目包括《礼记》和《春秋左氏传》,各学三年。
在古代,考试内容是随机的。比如一本《礼记》,老师翻到某一页,觉得这一句是个考点,于是就将它作为考题,让你背诵上下几段的内容,然后让你聊聊自己的见解。因此,古代人读书,很多时候是死记硬背。
您算算,几十万字的古文,如果把他们全部背下来,简直就是要命啊。
听起来很恐怖,可是唐朝规定,您可以自己选择段位。
低级段位(高中水平):通晓两经,大经和小经,或者两本中经。
中级段位(大学水平):通晓三经,大经、中经、小经各一本。
高级段位(研究生水平):通晓五经,大经全部通晓,中经、小经学三本。
鬼才段位(全能学霸,遇到就膜拜吧):全部通晓。
您学习效果怎么样,学校会组织考试来评判。
第一种考试是旬考。在唐朝,学校每十天放假一次,称为“旬假”。放假的前一天,班级会组织旬考,也就是每个月考三次,相当于随堂测验,考官就是您的主讲老师。到了考试那天,老师会让您默写三段文章,并且背诵前代大儒对经书的解释。如果能答对三分之二,您的考试就算合格。
第二种考试是年考,每年一次,相当于年终测验。老师会出十道题,让您口试背诵,并且聊聊您对经文的见解。如果您答对八道题,成绩就是上等;如果答对六道题,成绩就是中等;至于其他的,全部评为下等,意思就是您挂科了。
第三种考试是毕业考。比如,您选择的是中级段位,在学校学了七年时间。时间一到,国子祭酒就会亲自给您举办考试。测验还是老一套,如果您合格了,就可以去参加尚书省举办的选官考试(公务员考试,过关就等着吏部给您安排职事吧)。
当然了,如果您有追求,可以继续深造,比如从太学转学到国子学,学习内容一样,可是您毕业的学校变成全国最高学府,说出去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如果您是个学渣,在毕业考试中挂科,那对不起,请您回炉再造。别以为您是贵族子弟,就可以在学校厮混。如果考试不合格,学校会停止您的膳食待遇,那时候没有外卖服务,没饭吃的时候,您就得让家人给您送饭了。
如果三次年考不合格,旷课超过三十天,请事假超过一百天,学校会正式通知您,他们这座小庙容不下您这尊大神,请您回家吧。
国子监是唐朝的中央教育机构,下设的学校都是国立大学、高等学府,生源有三品高官的孩子,也有六品以下低级官僚的孩子,甚至还有平民子弟。
国子监高端大气上档次,却不够神秘,不够贵族。毕竟,超级权贵的孩子怎么会和老百姓的孩子混在一起呢?而在长安,还有两所超级贵族学校,分别是崇文馆和弘文馆。
崇文馆隶属于太子宫,原来是太子殿下读书的地方。可以说,崇文馆的老师都是全国最牛的,他们精通经学、史学、书法、诗文。闲下来的时候,可以和你谈风花雪月;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教你宫廷权斗的智慧。不仅如此,崇文馆还是皇家藏书馆,里面汇聚了历朝历代的书籍,公开发行的、限量发行的、孤本书籍等,应有尽有。
弘文馆则隶属于门下省,同样也是国家级的图书馆。
能够在两馆读书的只有这几类人:皇帝、皇太后、皇后的近亲;宰相、一品散官、封爵者(有实封)、京官职事官(从三品以上)、中书侍郎、门下侍郎等人的儿子。可以说,这帮人就是长安的顶级权贵,他们的社交圈子就是贵族圈。
因为是贵族学校,两馆的入学名额各只有三十个,实行小班教学。如果您赶上权贵小孩都要上学的高峰,需要报名入学,恐怕得找皇帝说点儿好话。
如果您没有过硬的背景,那就上律学、书学、算学吧。
律学相当于政法类大学,是唐朝法律专业的最高学府。律学的审查条件没那么苛刻,报名的都是全国郡县从事刑狱工作的官吏,如果顺利毕业,可以回到老家,掌管州县的刑狱,如果出了成绩,到大理寺或刑部做官也是可以的。
书学,就是书法学院,简单来说就是练习写字的。
书学有文化课程,比如《国语》《说文解字》《字林》等,除了理论知识外,日常课程就是练字。您可能很纳闷,练字也能成为一门学问?事实上,您写字的水平可以决定您的命运。
从您的口袋里翻出一枚铜钱,上面写着“开元通宝”四个字,那就是唐朝楷书大家欧阳询写的。皇帝想切磋书法,皇子要练习书法,中书省要起草诏书,各官府要誊写公文,权贵们写奏章,那都要会写字的人才,缺口很大的。
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都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因为书法成就突出,深得皇帝的欣赏,朝廷还特地给他们加封“翰林侍书”的头衔。在那个年代,这帮人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只要皇帝有书法上的需求,肯定会传召他们。
李世民是个酷爱书法的皇帝,臣僚的字写不好,他也很着急。有时候,李世民会在弘文馆开设书法培训班,让欧阳询、虞世南亲自主讲,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集体参加,场面之壮观,堪比后世的托福、新东方英语培训班。
说得再现实点儿,如果您考进士,碰到笔试和面试成绩刚好一样的对手,您的字写得差,可能就直接被淘汰了。
算学就是数学院。如果进了算学,那就好好学习吧。那时候没有计算器,没有Excel,学数学完全靠脑算和心算,研究起来肯定费劲。这样吧,您先把《九章算术》《缀数》《周髀算经》《五经算术》《海岛算经》等课程融会贯通,如果考试合格,运气不错,在工部或将作监捞个官职应该没问题。
如果您是有志青年,可以继续深造,做独立学者。中国古代的数学水平还是领先的,数学专著层出不穷,但是到了唐朝,学术研究却戛然而止,最终被西方超越。
如果您想学习医学,做唐朝的“华佗”,可以报考太医署。
如果您想学习天文学,搞星象研究,那就报考司天台。
如果您想研究马匹、牛羊,那就报考太仆寺。
如果您对玄学有兴趣,尚书省礼部有个祀部,下设玄学研究院。
总而言之,不管您的理想是什么,总有一款学校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