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将“教书”和“育人”联系起来。本来,教书只是一种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是谋生技能;育人则突出一种责任,彰显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若能将二者完美结合,自然会受到后人的敬仰。
就中国近代艺术教育而言,李叔同可谓启蒙者。他的教学态度和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更是超越时代的局限,成为尊重学生、言传身教的典范。
刚从日本毕业回国的李叔同,迅速转换自己的身份和穿戴打扮,“他换上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衣鞋子。留学时戴的金丝边眼镜,换成了黑的钢丝边眼镜”。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由内而外全面“西化”,回到国内,却也能够欣然接受传统的一身布衣,可见其兼容中西的旷达情怀。
他把艺术真真正正带进了生活中。在李叔同的带动下,学校的艺术氛围愈加浓厚。漫画家丰子恺、国画大师潘天寿、音乐家吴梦非、书画家钱君陶等,江浙一带文艺界名流,几乎都曾受到李叔同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和艺术素养的培养。——他要做老师,便将一身本领毫无保留地向学生倾心相授。
李叔同对待教学十分认真,他上一小时课,备课的时间大约要半天。为了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每一节课的五十分钟,他总是把必须写在黑板上的内容都预先写好。
头堂课下来,多数同学的姓名他都叫得出来,令学生们感到非常震惊,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认真负责的老师。其实,态度认真的李叔同,早在上课之前就拿着学生的花名册逐一默认。他的教学态度之认真,他做人做事之严谨,可见一斑,怎不令人折服?
课堂上,总有不听话的学生,有人在音乐课上不唱歌却看别的书,有人在音乐课上随地吐痰,有人在下课回家时莽撞而用力地摔门。李叔同的教学态度,按照其得意弟子丰子恺最贴切的形容,就是“温而厉”,他会私下里向某个学生批评这种不对的做法,语气温和而严厉,然后说完向眼前的学生深鞠一躬。虽然一顿说教,但也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尊重,学生们大多明事理,免不了脸红羞愧,欣然接受批评,不再犯错。
有些时候,遇到学生言行不美或犯了过失,李叔同当时不说,过后特地叫学生到他房间里去,和颜悦色,极其委婉,甚至是低声下气地谆谆教导。
他的教育艺术,主要表现在对人对事的诚敬态度上。李叔同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温和、认真、威严的教师形象,成为浙江第一师范的学生们眼中最受人尊敬的老师。
李叔同这种“温而厉”的教育方式,在学生心灵上产生震撼,使他们久久无法忘怀,再有过失就能立即猛醒。
后来成为著名记者的曹聚仁曾这样说:“在我们的教师中,李叔同先生最不会使我们忘记。他从来没有怒容,总是轻轻地像母亲一般吩咐我们……他给每一个人以深刻的影响。侍候他的茶房,先意承志,如奉慈亲。”
李叔同向来少说话,主张“不言之教”。凡受过他的教诲的人,都有着深刻的体会。虽然平时十分顽皮,一旦见了他,或一到他的课堂,便自然而然地严肃起来,李叔同这种自带气场是其他老师所没有的。但他对待学生并不总是严厉,和蔼可亲居多,可以说是人格的感化了。
丰子恺说:“李先生不但能作曲,能作歌,又能作画,作文,吟诗,填词,写字,治金石,演剧。他对艺术,差不多全般皆能,而且每一种都很出色。专门一种的艺术家大都不及他,要向他学习。他的教授图画音乐,有许多其他修养做背景,所以我们不得不崇敬他。借夏丏尊先生的话来讲:他做老师,有人格做背景,好比佛菩萨的有‘后光’。所以他从不威胁学生,而学生见他自生敬畏,他从不严责学生(反之,他自己常常请假),而学生自会用功。他是实行人格感化的一位大教育家。我敢说:自有学校以来,自有教师以来,未有胜于李先生者也。”
他真的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教学期间,他努力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一切,对有特长的学生,总是及时提携,不埋没人才。
他思维灵活,常常能够打破陈规。1914年秋天,李叔同首用人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鼓励学生画人体。三年后,刘海粟在上海张园公开举办学生人体习作展览,引起轩然大波。社会上都知道了刘海粟的“裸模”,却不知李叔同更早引入,实际上,李叔同首用**男模,而刘海粟首用**女模,后者更让人“难以接受”罢了。
对待不同性情的学生,他能够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当一个生性憨直、锋芒毕露,曾“冒犯”过他的学生毕业时,他还幽默而不失严肃地去信附赠一副对联:“拔剑砍地,投石冲天。”既赞扬他的大无畏精神,又蕴含警戒之意,关怀之情,溢于言表。
他非常看中刘质平在音乐方面的天赋,时常鼓励他到日本深造。因为知道刘质平家庭贫困,他还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每月挤出一部分作为刘质平学习、生活的费用,竭尽所能提供帮助,甚至为了遵守诺言,推后了遁入佛门的时间。
李叔同的恩情,在刘质平的心目中,超过了自己生身父母的关怀。他是个知恩图报的性情中人,时刻不忘李叔同的恩情。自李叔同出家以后,二十多年,他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对恩师的供养,从未间断。
丰子恺的绘画强过音乐,李叔同让他和刘质平相互学习,互取长短,共同进步。
有一次,性格直爽的丰子恺同训育主任发生矛盾,甚至动起手来,按照校规会被开除。李叔同早就看出丰子恺天资聪颖,在绘画上终会有一番成就,爱才心切的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才让学校没有开除丰子恺。为了开阔丰子恺的艺术视野,李叔同主动辅导他日语,从而使丰子恺能够阅读更丰富的西方艺术理论知识。
从刘质平、丰子恺这两个学生的表现中,便可看出老师李叔同其教育精神、教育方法和人格力量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李叔同对于教育的重视是发自内心的,诚如他那首咏菊诗所言:“我到为种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李叔同以自己几年的教学经历与实践,以自己高尚的人品,以自己的师德师风,成了令人敬仰的“教书育人”典范和楷模。他的教育精神、教育方法及其感化力量留给我们无尽的启示与思考。
“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宽广的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这是17岁的丰子恺进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时,第一次见到李叔同的样子。都说天庭饱满的人智慧非常,李叔同先生确乎如此。
一群青春活泼的学生,踩着预备铃,走进李叔同的音乐课,却不想这位老师已经端坐于讲台之上,一双澄澈的眼睛淡然地望着他们,认真而威严。刚才还在唱着歌的学生,你追我闹笑声一片的学生,皆在这双澄澈而威严的眼睛下,戛然而静。仿若这门槛成了两个世界的分界线,一边红尘滚滚,一边清净庄严。李叔同就这么坐着,身旁的钢琴琴盖开着,琴谱、笔记、粉笔整齐有序地摆放在讲台上。直至上课铃响起,他起身而立,深鞠一躬,开始授课。金色的时表,反射着金子般的光辉,射向教室里每一个挺直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