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的吃瓜群众眼里,朱见深同志这辈子,让后人印象深刻的举措真心不多,但还是有一些的,比如平反于谦、处理荆襄流民问题、威宁海子之战等等,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那段平凡又**燃烧的岁月吧。
平反冤案
当初明英宗夺门之变后重新当上了大明天子,明代宗朱祁钰就成了个失败者。朱祁镇把弟弟废为郕王,死后上谥号为“戾”,骂他死不悔改,是个极富贬义的评价。朱祁镇还把弟弟耗费巨资修建的皇陵给毁了,在西山重新找了块地皮安葬。由于事件敏感,天顺年间,大臣们都不敢提,更不要说为朱祁钰争取点什么待遇了,他们生怕被封号,不敢触碰政治禁区。
朱见深登基后,终于有人敢开口说话了,湖广荆门一个叫高瑶的,此人于景泰年间中了举人,会试没考上,成了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为了大明王朝的基层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高老师给朝廷写报告,为朱祁钰喊冤,他说,正统末年先帝已经被蒙古人抓起来了,皇上您还小,在东宫嗷嗷待哺。江山社稷命悬一线,要不是郕王挺身而出,继承皇位,使国家有了长君,真不知道这场劫难能不能平安度过,英宗还有没有机会顺利回来。再说朱祁钰在位的六七年间,天下太平,田里的稻谷屡屡丰收,功劳实在是不小呀!可惜某些贪功之人,横加诬陷,使郕王没有好下场。希望当今天子能够明察,追加庙号。
高老师这番话相当有官场水准,明明是朱祁镇故意整朱祁钰,以报被囚南宫之仇,高瑶却说是徐有贞、曹吉祥他们贪图功劳,蛊惑圣上,导致朱祁钰没有好下场。帮领导甩锅的本领简直是在血液流淌的,不服不行呀!先帝怎么错也是先帝,也是朱见深的亲爸爸,不管怎样都是要留面子的;徐有贞他们就不一样了,是做臣子的,还是些罪臣,当然可以把责任都往他们身上推。既然高老师的报告已经交上来了,朱见深就让大臣们讨论讨论,头脑风暴。大家一看涉及先帝,触及宫廷斗争,都不怎么愿意发表意见。最后汇报皇帝:郕王以前做过什么事,实录里面都记载得很详细,他的庙号不是我们这些臣子可以妄议的,还是请皇帝自己决定吧!朱见深一看,好小子,把皮球又踢给了朕!没过多久,一个叫黎淳的官员也上奏,要求平反朱祁钰。朱见深刚刚当上领导,还没有做好否定先帝决策的准备,他决定缓一缓、压一压,于是放话:景泰皇帝以前的过失,朕不是很介意,但他的功过,也不是你们这些臣子可以评价的。
之后的几年,依然有大臣提到这件事情,套路也都相似,就是说整朱祁钰不是明英宗的本意,而是石亨等人蛊惑的结果,希望朱见深同志看在叔叔为大明立过功的分儿上,给朱祁钰恢复名誉,至少不能给个恶谥。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明宪宗的态度彻底改变,他下定决心给叔叔平反,可是,这个决策是先帝做出的,如何既不损害父皇的威望,又给叔叔翻案呢?他实在是太聪明了,诏书上说:朱祁镇生前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没有及时纠正便去世了。你看,把责任都推给曹吉祥他们,朱祁镇也是“受害者”;接下来又把母亲拉过来做伪证,说自己询问过皇太后,皇太后也说先帝有类似的意思。我身为儿子,要听从母亲的慈训,也要考虑景泰皇帝与我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打赢北京保卫战,对社稷的功劳。总而言之,恢复朱祁钰皇帝尊号,谥号也由礼部重新议定。
虽然同意平反了,由于考虑到自己的父亲,朱见深对叔叔的待遇也有所保留。一般皇帝死后有庙号也有谥号,朱祁钰只有谥号,没有庙号,“代宗”是南明弘光政权给他追封的,朱祁钰泉下有知,定会感谢一番。谥号也只有可怜的四个字:恭仁康定,其他皇帝都有十六个字。不过仔细想想,能够给一个相对正面的评价就不错了。朱见深在奉天门为叔叔举行加谥典礼,规格并不高,也没有大肆宣传。礼部说:皇上!咱们把这件事情诏告天下吧!朱见深摇摇头说,算了吧!当年他废掉我太子的事情,我现在还记得呢!他是有功于社稷,但对我们父子也的确有对不住的地方。
平反了皇帝,还有一个大功臣于谦也要平反。这件事情做得比较快,成化初年就已经办好了。用的还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套路,说于谦被石亨等人诬陷,蒙受了不白之冤,现在石亨等人阴谋败露,应该正视于谦的功绩,洗刷他的冤情。当时全天下都知道于少保是被冤杀的,朱见深当然也清楚,他对于谦还有一种仰慕之情,曾命令翰林院写祭文,称颂他功劳很大、力挽狂澜,当初被奸臣谋害后,先帝已经知道他是冤枉的,现在朕十分怜惜于谦的忠心。朱见深做的这两件事情,可以说是顺应民意,顺应人心,为自己加分不少,让天下臣民充满希望。
规律的生活
朱见深当领导后,平时工作、生活都非常有规律。正常情况下,每天都上朝面见大臣,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被迫穿上秋裤的冬天,莫不如此。有官员称赞领导:古代的圣君明君,都比不上您这么勤奋,数十年如一日啊!朱见深听见了笑笑,说“是”或者“照例”。这是他的口头禅,熟悉朱见深的人都知道,如果他认可某位大臣的意见,一般只会说这三个字,不会讲其他内容。为什么呢?皇帝比较高冷?惜字如金?非也!其实是因为心虚!朱见深同志有口吃的毛病,话说得比较多,便容易暴露,让群臣笑话。因此他尽量少说话,把字数控制在最少,只说一个字,别人就听不出来了。
后来为什么改成说两个字了?唉!说出来都是泪,悄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朱见深的舌头烂了,没有保养好,连说个简单的“是”都有难度。一个叫施纯的大臣很体谅领导,出了个主意,建议他说“照例”两个字,朱见深练了几次,别说,还真管用!不错不错,施纯甚得朕心,提拔为礼部侍郎,没过多久,又提拔为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别人写万言书都不一定能得到提拔,施纯仅仅用两个字就当上了正部级干部,很快,这件事就出名了,人们打趣说:“两字得尚书,何用万言书”,讽刺成化皇帝用人的随意。
领导开会,常常要做很久的讲话,朱见深同志如此口吃,不得讲得磕磕巴巴?那你就猜错了,他老人家竟然朗朗上口,一气呵成,完全没有违和感。有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登台时的潇洒,朱见深常常要把讲话内容准备好,在前一天晚上多加练习,读熟、读顺,虽然用不了十年的磨炼,但也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要把最好的发挥留在朝会上,不丢老朱家的脸。假如他看过《国王的演讲》,一定会对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产生强烈的共鸣。
除了上朝,朱见深同志长期坚持的事情还有好几件。比如说郊祀,每年正月跑到南郊祭祀天地,皇帝是天子,在人间无法无天,却要接受老天爷的监督,地震了,洪水了,都是上天在对你的工作表达不满,所以皇帝要按时祭天,与“爹”搞好关系。再比如经筵,身为皇帝,也要听文官们给他上课,讲讲儒家经典、治国道理什么的,小时候要上学,长大了还要听课,把终身学习的理念很好地贯彻下去。朱见深算是个比较守规矩的皇帝,祖制要求参加的活动,他都会参加,不像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那样另类。参加是参加了,可对于经筵的内容,朱见深不是很感兴趣,老学究念经,枯燥乏味,浪费朕宝贵的时间,你们这帮文官简直是“谋财害命”!明明不喜欢,又要朕参加,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来个消极应对,无论讲得是好是坏,朕就是不发表意见,无论你说什么,我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让你们自己都觉得尴尬。辛辛苦苦准备的讲义,皇帝什么态度都没有,老师们自找没趣,久而久之,他们自己都变得消极了。臣子老师和皇帝学生一起相对无言,敷衍了事。
在传统的孝道上,朱见深做得也不错,按时看望两位母亲大人。一位是亲妈,周太后;还有一位是钱太后,是他礼法上的母亲。父皇朱祁镇在位时,钱太后是皇后,英宗皇帝的正妻,地位比周太后还要高呢!后来钱太后去世了,葬入了天寿山皇陵,朱见深只要问候亲妈就可以了。上朝、祭祀、请安,皇帝的本职工作都按部就班地参与,但有一件事让朝臣们很有怨言:朱见深几乎从来不单独召见大臣。有什么问题,要不上朝解决,要不奏章解决,要不让太监传个口谕,想要单独面对面汇报工作,实在是太难了。假如某位太监居心不良,在口谕里夹几句私货,你都不知道。而且,没有单独见面的机会,大臣们深深感受到自己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殊不知朱见深只不过是超前得了一种现代社会的通病:社交恐惧症。
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十二月,天空出现彗星,如果发生在今天,将有成千上万的天文爱好者欣喜若狂,参与观测,但在大明,按照“天人感应”的理论,这是大凶之兆,预示着将有噩运发生。当时的人们深信天象变化与我们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都是老天给我们的密码信,宫廷上下,庶民百姓,个个惊惶不安。照例,朱见深狠狠地做了自我批评,同时也要求各位大臣好好反省,想想究竟做错了什么,让老天爷如此震怒。大学士彭时、商辂要求面见皇帝,共商国是,君臣上下共同克服此次危机。国家都到这步田地了,朱见深还能说什么呢,再社交恐惧症,这时候也只能破天荒地答应下来,因为实在是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呀!
退朝后,成化皇帝来到文华殿,命令太监传唤彭时、商辂、万安三位重臣过来面君。三个人就往文华殿走去,太监对他们说:话不要太多,朝廷的弊病也不要揭露得太深刻,让皇帝下不了台。领导这是第一次单独召见大臣,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最好和谐一点。双方正式见面了,彭时最先开口,说彗星实在是太可怕了,我们要审慎对待此事。朱见深说知道了,我们的确应该如此,你们身为国家的高级干部,更要尽心尽力。彭时又说了第二句话:“昨天有御史上书,老天爷对朝廷的工作不满意,请求扣在京官员的工资,我看还是别扣了吧!”朱见深点了点头,准奏!没想到刚汇报完第一项工作,领导同意了,旁边的万安突然跪下磕头,高呼:“万岁”。商辂、彭时听见了,也只好跟着喊“万岁”,三个人就退下去了。“万岁”是跟皇帝告辞的礼节,好比现在的“再见”,彭时才说了一件事,万安就来了个“万岁”,真是让人无语。他的光荣事迹很快就流传开了,太监们戏谑道:平时总说皇帝不召见你们,现在召见了,你们又只会喊万岁,不知道脑子里成天想的都是些什么。
自此以后,万安就多了个绰号:“万岁阁老”,就是讽刺他这件事的。虽然召见大臣的次数屈指可数,朱见深奏章还是要看的,全国上下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得心中有数。对于绝大多数公文、请示,这位领导不发表意见,常常批示转交相关部门,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按照制度、惯例,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偶尔遇到感兴趣的,还会批示批示。虽然很少发言,但每当朱见深自己提出某项政见了,内阁首辅万安、大学士刘珝、刘吉都没有什么意见,即使皇帝做得再不靠谱,他们都不会去反对领导的指示,点点头执行而已。舆论给这三个人起了个外号:“纸糊三阁老”。而吏部尚书尹旻、户部尚书殷谦、礼部尚书周洪谟、兵部尚书张鹏、刑部尚书张蓥、工部尚书刘昭则被称为“泥塑六尚书”,平时上班就喝喝茶,迟到早退,皇上有什么做得不对的,也不提出,咱们开心就好。这种从上到下的佛系心态塑造了成化一朝奇特的风气,所有人都习惯了慢节奏的生活,官场风气都堕落了,有的大臣竟然连朝都不上。文武百官,人数太多,往往高级官员才能看到皇帝的容貌,品级不高的官员就站在殿外,根本不知领导长什么样。由于人浮于事,部分官员就不上朝了,朱见深得知后非常不爽,就跟我们老板晚上十二点从办公室出来发现全公司都没有人加班的心情一样愤怒。朱见深心里不平衡了,我都照常上班,你是皇帝我是皇帝?连班都不上!不行!必须严格约束考勤制度,没来的,一律扣三个月工资!要让这些老油条知道疼!他们真的疼吗?一点都不,都当中高级干部了,各种灰色收入自然应有尽有,谁还靠死工资过日子?这条处罚,表面上看是惩戒了,实际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泛滥的传奉官
朱见深的职业是皇帝,上完朝,阅读完奏章,不召见大臣共商国是,他能干什么呢?那当然是做他感兴趣的事了,像作画、听戏、看表演、品段子、烧香拜佛等等,只要不是上班,都是他喜欢做的。因此,成化朝的宫廷常常会有画家、演员、高僧、道长、文人骚客等专业人士出现,让皇帝、后妃感觉满意的,就直接封个官职,不用经吏部考核、重臣商讨。在人们眼中,这种官职好像不是朝廷的,而是皇帝个人的,只要他觉得满意,就可以给。朱见深同志领导大明二十三年,封了几千个这样的官员,称之为“传奉官”。
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员对传奉官极为鄙视,要求领导赶紧醒悟过来,把这些人都给裁员。士大夫们为什么对传奉官不满意呢?第一,官职并非皇帝的私人物品,他也是朝廷的,是天下的。现在皇帝和嫔妃们开心了,就直接封某某为官,连最基本的考核都没有,降低了官府的声望与公信力,使老百姓都感觉荒唐。比如你通过高考考上了211,而有的人因为和教育局局长一起去唱了歌,玩得很高兴,特批不用参加高考,直接进了985,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很失望,自己的努力像个笑话?第二是感觉不公平,我们辛辛苦苦,读圣贤书,寒窗十几甚至几十年考取功名,为朝廷做出贡献,换来了身上的官服。有的传奉官连字都不认识几个,有的就会写点搞笑的荤段子,就与我们同朝为官,实在是太耻辱了。第三,在明朝,唱戏的、变魔术的、画画的,等等,都是被士大夫们看不起的下九流,他们认为,这都是与国家民生关系不大的雕虫小技。皇帝居然亲近这种人,私底下却连见都不愿意见官员,现在他们伺候好了皇帝,官职甚至比某些通过科举上来的官员还要高,让这些自恃身份的士大夫觉得非常憋屈。
反对声源源不断传入朱见深的耳朵里,他都没有特别当回事。抗议的分贝高了些,就免掉一批传奉官的职务;过一段时间,就旧态复萌,反正对他来说,侍奉官就是逗自己开心的,开心了就封,不开心了就免,也不会影响什么。太监梁芳推荐了不少奇能异士给领导,朱见深十分受用,给他们封了官职。陕西巡按郑时上疏皇帝,说梁芳做得不对,官职不能随便封;朱见深不开心,把他给贬了官。他离开西安当天,老百姓哭着喊着,送别郑巡按。消息传到北京,朱见深感觉自己错了,赶走了十个传奉官,还规定以后传旨授官,有关部门必须复奏,要谨慎一点,不能因为冲动就把官位送人了。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天象又一次出现异动,按照老规矩,皇帝让大臣们提意见,到底是哪里做得不好。文官们眼前一亮,抓住机会痛批传奉官,朱见深被官员们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动了,命令吏部列一个清单,哪些人是传奉官,应该被罢免的。后来吏部总结了五百多人,皇帝仔细看了看,留下六十七人,其他一律裁员,作为向老天爷的交代。实际上呢,两者并没有任何联系,官员们不过是借题发挥罢了。
传奉官的确有不合理的弊端,朱见深为什么不把他们通通罢免?道理很简单,这些人很多都是有真本事的,能够满足皇帝的某些需求。你一个文官说他们都是垃圾,有本事你也画个画,表演一段戏剧?怂了吧!就会乱叫,又没有人家的水平。
朱见深还十分笃信佛教,请来的高僧,既有中土的,也有番地的,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嘛。他们的名字十分生僻、拗口,有一个叫劄巴坚参,佛学知识渊博,被封为“万行庄严功德最胜智慧圆明能仁感应显国光教弘妙大悟法王西天至善金刚普济大智慧佛”,还有些名字叫劄实巴、锁南坚参、端竹也失、劄失坚参、乳奴班丹、锁南坚参、法领占之类的。朱见深封他们为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等等。平时朝廷用锦衣玉食供奉他们,出门了,还有皇家卫士做保镖,小日子过得可舒服了。
为了祈福,保佑家人与大明江山,朱见深还派人修建了不少庙宇,其中有些是他知道的,有些是他不知道的。继晓是江夏的僧人,通过太监梁芳见到了朱见深,被封为通元翊教广善国师。他天天劝皇帝礼佛,造寺庙,曾于北京西市建造永昌寺,逼迫数百户居民搬走,耗费资金数十万,被员外郎林俊弹劾。
有一天皇帝视察内帑,发现之前辛辛苦苦积攒的七窖黄金全都没了,空空如也,让他心痛得生不如死,于是质问梁芳和韦兴:“都是你们这两个败家子,将内帑里的钱都挥霍殆尽了!看看,这下朕的裤兜比脸还干净!”见状,韦兴吓得哑口无言,梁芳却说:“这些钱用在了显灵宫和其他祠庙的建设上,做工程款了,竣工后,可以为陛下求万年福啊!”好一个万年福,朱见深都不好反驳,钱是为我花的,用于祈福,又不是给他们自己花的,都不好降罪。修建寺庙、宫殿这种事,都需要工匠出马才能做好,为了鼓励他们卖力干活,朱见深常常会授予官职,作为激励手段。
而医生,救死扶伤,解除病痛,朱见深就更需要了。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皇帝给御医施全、郑全、李平、李瑞等人升官,在明英宗去世前夕,这些白衣天使表现得尤为卖力,尽管没有救回朱祁镇的生命,但敬业精神可圈可点。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朱见深封太医院院使方贤为通政司左通政,通政司九卿之一,已经突破太医院系统的范畴了。做皇帝的,都巴不得自己长生不老,或者健康长寿,医生便是主要的伙伴。由于个人原因,加上万贵妃的毒手,朱见深即位初期皇子不多,中晚期开始大幅增长,背后当然也有医生的作用。
还有些人是靠特技让朱见深同志产生了兴趣,比如李孜省。他是江西南昌人,以布政司吏员的身份待选京职,没想到在江西贪赃枉法的事情被揭露出来了,他就躲在京城里,不敢回去。常言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殍”,听说当今圣上喜欢方术,李孜省不知道在哪报了培训班,学会了五雷法,据说通晓这种法术的人,可以让老天爷打雷下雨,还可以祛除身体病痛,真是厉害了。那怎么让皇帝知道我很牛呢?得找个人帮忙引荐引荐,于是托关系找到了太监梁芳、钱义,送了很多礼物,意思意思,求他们把符箓给皇帝看。借着“钞”能力,符箓来到了皇帝面前,朱见深看完觉得不错,封李孜省为太常丞,赐金冠、法剑,准许上密折。李孜省的法术肯定是灵验的多,失败的少,否则朱见深也不会封他官。他以前做过吏员,算是在官府里混过,如今又有秘密奏事的特权,就开始参与起朝政来。
有的官员看到李孜省颇得圣宠,就主动巴结他,希望他可以替自己在圣上面前多多美言。还有的看不惯他,上书弹劾,要求皇帝予以辞退。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天象有变,许多奏章的矛头直指李孜省。涉及政治利益,李孜省当然不会心慈手软,就跟朱见深告状,把主事张吉、员外郎彭纲都给逐出京城,其他官员如江西巡抚闵珪、冼马罗璟、兵部尚书马文升、顺天府丞杨守随也都受过他的打击。
除了五雷法,李孜省还掌握了扶鸾术,能够让皇帝与神仙沟通,占卜吉凶。有一次上天发出了指示:“江西人赤心报国”,朱见深就大力提拔江西人,礼部郎中黄景、南京兵部侍郎尹直、工部尚书李裕、礼部侍郎谢一夔都因此受益。对于公认的、声望高的优秀官员,李孜省还会主动给皇帝推荐,比如学士杨守陈、倪岳,少詹事刘健,都御史余子俊、李敏,朱见深也知道这些人比较好,因此认为李孜省没有私心,公忠体国,为国荐贤。从职位上看,从功劳上看,李孜省都不突出,但他深受皇帝信任,官员的升迁、罢免,如此重要的事情,他都可以左右。
除此之外,传奉官还有很多,比如万贵妃的兄弟,邵贵妃的家人,高级宦官的干儿子,通过种种关系,也可以不经考核,直接获得职务,弄得朝廷里鱼龙混杂,三教九流都有。纵观成化一朝,朱见深始终没有放弃传奉官,只是数量多多少少的变化。等到太子朱祐樘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文官们纷纷上书罢免传奉官,朱祐樘也感觉父皇太过分了,于是大手一挥,准奏!当年红极一时的李孜省等人顷刻间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很快就失去了职务,被赶去戍边,老婆、儿子被流放两千里。由于无法忍受严刑拷打,李孜省很快就死了。僧人继晓被科臣林廷玉弹劾,斩首于闹市。其他道士、番僧,地位高的降级,地位低的直接赶回老家。朱见深慷慨赠送的诰敕、印章、玉器等也都由朝廷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