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有一大讲究:“忙时心不乱,闲时心不空。”可崇祯的表现却是完全相反,眼前大厦倾颓的困境让他阵脚大乱,与其说崇祯在尽力解救明王朝的统治,不如说他是在尽力解救自己。因此他的惶恐与不知所措,导致的下一个性格缺陷就是多疑。《明史》评价他的一句话相当合适:“性多疑而任察。”多疑到他的世界只有他自己。干掉魏忠贤之后,他的朝廷并没有就此安宁,东林党卷土重来,党争问题只是换了一种形式,依旧如火如荼上演,不久之后,也就是在崇祯二年,朱由检就因为不信任朝廷官员而重新启用宦官了,是的,就在他咬牙切齿地发誓整死这些死太监后的第二年。他用宦官干什么呢?和以前一样,当眼线。因为他怀疑那些生理正常的官员背着他不好好干活,贪污军饷,于是他派出了太监做监军,就是监督军队的事宜。崇祯二年末,他让司礼监太监沈良佐、内官太监吕直任九门提督,那正是在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挥师救急的时候。之后,太监就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种任上。当年决心灭阉党的是他,现在重新用阉党的也是他,没什么矛盾,只是因为这个皇帝只相信他自己的直觉,他太多疑。
在崇祯一朝,对与错就在他的一念之间,他对于内臣的再度信任,让统治阶级内部引发了严重的危机,文官和太监的斗争,体现在对军务的干涉上面,这些太监多半没有文化,心理也比较扭曲,看看卢象升的死,就是典型的错误。
除此之外,因为地位的特殊,整个帝国都掌握在这个冲动的年轻人手中,崇祯的胡思乱想、无所适从直接后果就是整个天下的遭殃,他想着想着,感觉文武百官都是贱人,这些贱人没一个可信的。到了这种变态程度,崇祯只好用另外一种方式挑几个不太贱的人,什么方式呢?官方叫法是“枚卜”,大白话叫抽签,皇帝拜天祭祖后,摸出来几个写着官员名字的纸条,帝国高等公务员的挑选就算是完成了。任人之道求助于玄学,不要觉得扯,因为卜出来的人选并非儿戏,有个很出名的文人钱谦益就曾被这样枚卜过(如果您没想起来他是谁的话,提醒您一下,钱大人有个夫人叫柳如是)。然而因为党争,这个枚卜名单常常被操纵,所以整个过程比你想象的还要扯。扯淡的开始总会有一个更扯淡的结局,崇祯发现,他的官员还是那么不靠谱,于是他一遍一遍地让这些上任的大臣走人。
这个皇帝,他多疑到在短短十七年执政生涯中,把极为重要的内阁阁臣像走马灯一样换了五十次之多!后人调侃这叫“崇祯五十相”。国家宰相尚且如此,更别说六部乃至地方了,他换眼底下的文武比换袜子还勤,如此流水一般的统治集团,怎么能高效呢?可悲的是崇祯一直没发现自己的问题,他到死都在气急败坏地怨怼他的朝廷,将一切责任推在“诸臣误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