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流民走投无路,朝野兵变四起(1 / 1)

背景介绍完毕,让我们再回到咱们的故事中吧。崇祯刚执政,饥饿导致的民变最严重的地方便是上文举例提到的陕西,因为灾害频仍,流民量大,绿林好汉一声号召,便有成百上千的饿汉响应,几天便可聚成一支数量可观的起义队伍。像这样的队伍零零散散分布在黄土高坡的各个角落,他们各有各的名号,什么“神一魁”“一丈青”“虎王”(参看明代畅销小说《水浒传》)比比皆是,他们劫杀衙门,哄抢粮草,各种疯狂报复社会。一时间朝野震动,连远在地方的县官都听说了这里“流寇猖獗”,时任陕西三边总督的武之望因无力镇压而畏罪自杀。陕西就像第二个辽东,谁都避之不及。

崇祯很生气,在他眼里流寇不过就是一群“刁民”,怎么说都是自家手底下的存在,怎么就治不了了呢?皇帝一发威,吏部不敢怠慢,赶紧找人填补三边总督的空缺,找谁呢?这个人叫杨鹤。

说杨鹤你可能不知道,不过他有个儿子,叫杨嗣昌,杨嗣昌在后来镇压农民起义的表现中相当突出,这是后话,现在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父亲在剿抚大业中应对如何。

要说这杨鹤怎么就被吏部点击到了呢?不是因为他多能干,而是因为这个人性子太耿硬,得罪了不少人,如今有这么个没人接的鬼差使,杨大人自然成了吏部首选。所以同志们哪,平时做人一定要小心,不然就是这般光景。杨鹤接到调令时有点懵,他倒不是不敢去,而是不知道怎么做,从万历年起他就是干文官,哪平过什么农民起义呢?不过崇祯对这个安排倒是很满意,事实上安排谁他都满意,这年头,皇帝最大的着急就是人事的短缺,只要有人干,不管是谁都行。

崇祯对杨鹤安抚了一番,例行公事地做了鼓励,他还顺便问了一句,你打算怎么办。杨鹤倒是非常诚实,他直接说,自己是个文官,本来关于平叛之事没有什么经验,但是既然吏部把我安排到这个地方了,我也不能辜负陛下的信任,只能尽我所能一试了——一席话说了等于白说,不过崇祯也没有太难为他,毕竟陕西危急,人人都像避瘟疫一样不想应事,能有个杨鹤总比没有强,于是杨大人就带着满脑子问号,直接被送去了黄土高原。

杨鹤大人果然没有辜负他文人的高贵出身,面对残破萧条的陕西大局,他依然不忘用儒家“仁者爱人、以己度人”的指导思想作为行事方针,提出“清慎自持,抚恤兵卒”的战略,即招抚流寇,放其归农,经济嘛要顺其自然发展,现在灾害的影响下,百姓贫困、物资匮乏,所以急需要时间“与民休息,休养生息”,不可图一时之心急,应该待一切慢慢恢复。这文人只道是流民也是大明赤子,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还是会从良的。他不知道,这些“赤子”早已成了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亡命之徒,你不给他生活的保障,对全家都死光的灾民讲一大把忠孝仁义,无异于放屁。而经济慢慢恢复、休养生息之策虽然听起来没什么毛病,但是也只是纸上谈兵,陕西危机的局势根本就容不得缓缓行之,杨鹤大人所期待的“元气”实在难以在短时间内回血,若要等百姓自愈,恐怕要花上几代人的时间。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杨鹤,他不主张招抚好像也没别的办法,当时崇祯二年,三边的军队都在袁崇焕那边跟皇太极死掐呢,想动武都没力量,所以一开始杨鹤提出来能减少军事损耗的缓行之法,崇祯是同意的,只要能给他省钱,最好还能不惹事,那就再理想不过了,杨鹤的主抚少战、镇之以静的概念显然正中崇祯下怀。招抚工作一开始还挺奏效的,陆陆续续有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来向政府投诚,领了抚恤粮纷纷解散。但是,不久之后杨鹤就惊恐地发现,那些本已答应回归良民的流寇首领,在回去几天后又重新集结起队伍,跟朝廷对着干了,如此“背信弃义”之举在儒学夫子杨鹤眼里简直是不可思议!你看,不是我说文臣百无一用,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些流寇就是要吃饱肚子,你今天给他一袋米他走了,可明天吃完了他还得造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自然无异于扬汤止沸。

杨鹤在陕西工作的失败令崇祯相当生气,当时杨鹤说的“宽为之地,图之以渐”的大道理似乎很诱人,只要采取宽仁平和的方式,就能换回陕西的安宁。但是他画的大饼很快就破灭掉了,确实,杨鹤没有料到的是,招抚容易,招抚之后的善后工作却是难上加难,起义军可以不参加叛乱,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谁又会揭竿而起呢?杨鹤本以为将招抚后的流民安排在自然灾害比较轻的地方就可以分散压力,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愿意接纳这些流民,为避免更大规模的叛乱,杨鹤只好停止了这个计划。如果不能将流民分散出去,就只能靠国家的力量进行救急,可是国家已经没钱了,崇祯在支援了杨鹤几次后发现他的招抚工作就好像一个无底洞,陕西民变的窟窿太大,要想让破产的贫民全部恢复到之前基本能维持生活的状态,需要的财力实在是太庞大了,崇祯给不起那么多钱,所以面对杨鹤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赈济款项时,他的耐心就越来越耗尽,“主抚、招安”这样的字眼也很快让他感到反感,当赈济链条断掉以后,民变卷土重来,崇祯便有了足够的理由处罚杨鹤,他直接将这个老官叫回了京城,怒气冲冲地责问他为什么这么久了,钱花了不少,民变却依然屡禁不止。当然,他并没有给杨鹤什么辩称的机会,而是随后就将其革职,差一点处死,幸好在他儿子的上疏请求下得以保命,然后被扔到了江西袁州。

杨鹤感到委屈,在上任之前他就已经说过自己做了大半辈子文官,不懂平叛,所以每行一步计划都会向崇祯仔细报备,崇祯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异议。而今招抚成绩不佳,崇祯却将责任全部推到了杨鹤身上,实在是冤得很。但是崇祯是不会在乎杨鹤的,领导怎么会有错呢?这个年轻的皇帝再聪明也毕竟孩子心性,遇事急躁而冒进,在面对晚明一系列难以拯救的烂摊子时,越烂的地方他就越想赶紧改善,恨不得明天就仓廪充盈、政治清明,他从来都是不关心过程只在乎结果,当任何一个官员在他预期的时间内没让他看见预期的结果,崇祯变脸都会像翻书一样快。

只要是他感觉到风头不对了,哪怕曾经无条件信任过,也直接就立刻再见。对袁崇焕是这样,杨鹤也是这样,还有后来很多人都是。

陕西,像一只不断折腾大明后方的手,因为那里灾荒太严重了。还记得上文讲的一个遭灾地方叫米脂吗?听说米脂这个地方出美女。

不过这时米脂更出名的不是美女,而是一个如假包换的糙汉子。

一个叫李自成的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