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夏,辽东已然是剑拔弩张,气氛颇紧。有人说万历抗倭援朝第二次战争爆发都怪石星一味促成议和的狗屁主张,激得丰臣秀吉大怒再起战心。这个想法不免有些幼稚了,要说丰臣秀吉真的愿意放弃战争,从此和平相处,我绝对不信,不仅是他,全日本直到现在依然对侵略和占领有着难以抑制的热情,他不过是为战斗积累精力和时间,韬光养晦去准备新一轮的侵略。在领土和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日本整个民族侵略称霸的心都只可能愈加疯狂。所以要把第二期战争根源都归在主张和谈的大臣身上,我们就把日本和丰臣秀吉想得太简单了。主张大臣只是为复战制造了导火索,让丰臣秀吉可以以此慰藉自己,将自己埋藏于心底统一东亚的大梦付诸实践罢了。
鬼子再度进村,第二轮交锋正式开始,虽然议和之事仅仅拖拉了几年,可辽东战场上却是全无旧貌,物是人非:曾几何时在平壤战功赫赫的大将李如松,却很不幸地在之前抗击蒙古之战中遭遇伏击,以身殉国,沙场未还,可惜啊,一代名将就此终结!而与李如松水火不容的经略宋应昌,后来也因为力主议和失误被弹劾革职。
主干将有杨镐、麻贵、李如梅等,新上任的总指挥杨镐显然跟李将军不是一个水准,他领导的第一次蔚山战役本来可以是和平壤战役一样大胜的,却因队伍不整、军心不齐而战斗力减弱,加之后来日方援军赶到,胆小的杨镐匆忙撤军,阵脚大乱,使得这次战役明军伤亡巨大。不过好在一场激战下来,日方也损失不轻,双方各自守着半格残血在紧张中对峙。万历一怒把杨镐调回,换上了邢玠,而这位邢玠呢,之前一直在播州处理杨应龙叛乱(我们下一章会讲到)的事,那边事态平稳以后,万历就将邢玠调到了辽东。邢玠后来接替石星做了兵部尚书,还兼任蓟辽总督,是一个比较具有深谋远虑和军事才干的人。不过,辽东战场复杂,日军实力不可小觑,虽然邢玠自从带上队伍以来一直想方设法认真部署,但战局依然胶着顽固,输赢反反复复,始终也没有出现什么决定性的大进展,这就让中日双方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可怕消耗战。和每一场侵略一样,日本资源匮乏、后备不足,丰臣秀吉希望速战速决,一旦进入持久战的泥淖,岛国的有限实力是撑不住太久的。更有利于明朝的是,明与朝鲜的水军相对发达,他们在日军供给必经的对马海峡直接截断了来自日方本土的后勤力量。而邢玠上任以后,也时刻谨记碧蹄馆战役李如松马失前蹄的重要短板——粮草,多次向万历强调物资补给的重要性。补给充足的明军与缺衣少食龟缩的敌人就以这样无限循环的抗衡模式持续下去,一直拖到了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
虽然老朱家账面上的银子在几场大战的消耗下已经快见了老底,但是到了那个时候,日本在明军不断的打击下力量更是已经越来越弱,眼看就撑不下去了。丰臣秀吉快要没有办法了,对外战争的失利使他在国内名声大损,又不甘心就此放弃,眼中钉德川家康趁着他在朝鲜战场上脱不开身,暗中积累了巨大实力,丰臣秀吉生怕自己一归天,丰臣政权就会不保,会被德川家康取而代之。
然而思虑过甚终究是对于身体健康无益,终于在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八月,又急又气的丰臣秀吉在伏见城病死了。丰臣秀吉的死给遥遥无期的中日战场带来了巨大转机,日方军士大概早就想回国了,首领都死了还打个毛线,急于离开战场的日军顿时阵脚大乱,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下匆匆撤军。看到日本方面一团混乱,万历同志满意地笑了,历史告诉我们,笑到最后的人永远是活得最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