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朱棣开启恶例(1 / 1)

而在朱元璋之后有赖几任皇帝的纵容,使得宦官一步步走上权力舞台,并一跃成为朝堂上能和文官集团分庭抗礼的政治力量。而开启这个魔盒的正是英明神武的永乐大帝朱棣,朱棣的皇位来得不正,是通过造侄子建文帝的反搞到手的,一直都被尊礼守节的文官集团鄙视。执政期间还因为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如五征蒙古、七下西洋、南征安南、迁都北京等,和政治上偏向内敛的文官集团关系紧张。而宦官就不一样了,在朱棣夺位过程中,南京宫中的宦官是立了大功的。正是由于这些被建文帝打压的太监偷偷向朱棣传递宫中消息,才令朱棣最后能够逆风翻盘。除原南京皇宫中的宦官外,朱棣身边的宦官还有直接参与靖难之役,并立下战功的,比如三宝太监——郑和,《明史》中便称其“从起兵有功”,郑和七下西洋的副手、太监王景弘同样也是在靖难之役中有军功,朱棣是个爽快人,太监们帮助了他,他也很乐意让太监们升官发财。可以说,一场靖难之役打下来,不仅使得朱棣认为宦官忠心,也使得朱棣认为宦官对于维护统治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宦官是完全依赖皇权而生的,在朱棣看来,他们才是最可信的。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开始重用宦官。

朱棣在位初年,围绕着太子之位,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双方势力你来我往,不断拉帮结派,几乎将朝廷的所有势力集团都牵扯进去了,里面甚至还包括皇帝最应该信任的天子亲军——锦衣卫。作为朱棣最仰仗的特务机构锦衣卫的首脑纪纲坚定支持汉王朱高煦。但这样使得皇帝对锦衣卫很不放心,锦衣卫本应该是皇帝的耳目,但现在在立储之事上竟然有了偏向,这还怎么让皇帝能够放心它的情报来源。锦衣卫不能信任了,怎么办?于是,朱棣想到了宦官。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朱棣的示意下,明朝政府正式设立由宦官领导的东厂,用于监视锦衣卫。朱元璋的祖制是不让宦官干政,但东厂是监视和督促锦衣卫干活的,锦衣卫名义上是天子亲军,东厂的职责不涉及朝政,所以,它的建立没有遭到太多阻碍。

但是随着宦官越用越顺手,朱棣还想让他们负责其他事物,这就要涉及朝政了。而这时朱元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祖训就成了朱棣必须要克服的一个障碍,以遵奉祖训为起兵和即位借口的朱棣当然不会否定朱元璋的祖训,这等于是自掘坟墓。针对这一问题,朱棣采取了“曲线救国”的方法,他没有否定朱元璋的祖训,而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解释朱元璋所规定的这条祖训。朱棣声称自己坚决遵奉太祖遗训,没有皇帝的命令,宦官不得擅自调发“一军一民”。表面上看,朱棣这句话似乎是在表明自己会遵循朱元璋制定的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但潜台词则是在说,宦官只要服从皇帝的命令,那么他们就可以干政。朱棣的这一规定算是彻底打开了宦官干政的大门。

随着宦官所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对他们文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越高,于是朱棣便安排专人进宫来教导宦官了,而随着宦官文化水平的提高,皇帝也相应地会让他们处理更多的事情。可以说,一方面皇帝对宦官的重用要求宦官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宦官文化水平的提高又使得皇帝对宦官更加重视。事实上,朱棣大规模起用宦官的根本原因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至于朱棣之后的明仁宗朱高炽虽然和文官集团关系密切,很多军国大事都采纳文官集团的意见,但是他却依然在一些事务上任用宦官。尽管朱高炽似乎对于宦官并不怎么感冒,比如宦官黄俨便“素为世子(朱高炽)所恶”,尽管朱高炽是一个儒学修养较高的君主,儒家经典中对宦官的评价也会影响到他对宦官的看法。但就是这样一位不太喜欢宦官的皇帝为什么还是任用宦官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要利用宦官来牵制外朝大臣们的权力。

事实上,宦官权力的增长是和外朝大臣权力的增长成正比的,朱元璋时期由于其对朝堂的多次清洗,使得朝中大臣基本上都“夹着尾巴做人”,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根本不需要宦官来牵制外朝。但是,随着朱棣的即位及大明朝国家战略开始由外转向内,外朝的权力开始逐渐增强,此时为了牵制外朝,势必要推出一个人来和外朝打擂台,相对于外戚势力来说,更让皇帝放心的当属宦官集团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宦官开始逐渐得到皇帝的重用。不过在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此时的朱棣及朱高炽虽然任用宦官帮自己处理一些事情,但是却还没有让他们参与到大政方针的运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