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永乐大帝手下办事可不是好差事(1 / 1)

在永乐一朝,“三杨”的主要职责为协助朱棣处理政务,辅佐太子朱高炽并捍卫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杨荣因其“警敏”“达政务,善应变”,所以在这个时期主要是协助朱棣处理政务,尤其是军务。杨荣在处理军务方面的能力,连作为“三杨”之首的杨士奇都自叹不如,杨士奇曾公开承认,杨荣作为一个文官,能在军务方面有如此造诣,自己自愧不如。不过,杨荣之所以能够进入朱棣的视线之内则是因为他在朱棣打算即位时所说的那句话,即“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凭借这句话,杨荣也算是“简在帝心”了。随后杨荣便被朱棣选入文渊阁,开始参与到政务处理中,也开始展示出自己在军务方面的能力。先是宁夏城被围的军报传来,朱棣紧急召见文渊阁的七位大臣(解缙、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但是当时天色已晚,只有杨荣一人还在文渊阁内,其余六人已经出宫回家了。

紧急之下,朱棣只得把杨荣一人召来与其商议此事,结果杨荣看到军报后一点也不担心,反而对朱棣说道:“宁夏城池坚固,城中百姓经常参加军训,实战力量很强,没什么大问题,这份奏章是十几天前发出的,相信现在宁夏已经解围了。”果然,到了半夜,第二份奏章送到,宁夏已经安全了,这令朱棣对杨荣大感佩服。从此以后,朱棣就经常将一些军务交给杨荣来处理,比如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的时候,朱棣曾命杨荣前往甘肃视察,并嘱咐杨荣将当地的山川形势、风土人情汇编一下,回来向自己报告。回朝后杨荣将相关情况一一上报给朱棣,朱棣对于杨荣的奏报十分满意,当时天气比较炎热,朱棣为了犒劳杨荣亲自切西瓜给他吃。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十一月,朱棣又命令杨荣经略甘肃,结果这趟差事杨荣也办得极好。除此之外,朱棣每次北征时都钦点杨荣随行出征,由其处理北伐中的军务。

同时,随着朱高炽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被立为太子,杨荣也被晋升为右谕德,成为太子的属官之一,而从此以后他也成了朱高炽的坚定支持者。虽然杨荣时常陪朱棣北伐,平常和朱高炽接触的不多,但是他却在最关键的时刻展现出一个坚定的“太子党”的修养,当时朱棣病逝于榆木川,太子朱高炽远在京城,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变故,而杨荣作为军务的主要负责人,镇定自若、指挥大局,尽全力保证皇位能够顺利传给朱高炽。当时杨荣和金幼孜等少数人经过周密的筹划,秘不发丧,一切有如朱棣在世时一般,令军队没有起疑心。

除了协助朱棣处理军务之外,杨荣更是“事君有体,进谏有方。”《明史》中也曾记载“帝(朱棣)威严,与诸大臣议事未决,或至发怒。荣至,辄为霁颜,事亦遂决。”就是说朱棣这个人为人十分威严,与大臣商讨事情的时候经常容易发怒,而这个时候只要杨荣到来,朱棣必然能消散怒气。那么杨荣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呢?杨荣曾亲自举例说道,有一次他曾经看到朱棣读《千字文》,将其中的“天地玄黄”读成了“天地玄红”,这要是一般比较直的人可能就上去直接说陛下读错了,但这样一来会让皇帝很难堪,况且如果是皇帝故意读错,或者其中蕴含什么深意呢?所以直言是对双方都没好处的,而杨荣是这么做的,等皇帝再读几次,自己发现有不对劲的地方,询问杨荣时,杨荣也不直说是皇帝错了,而是回答自己小时候读《千字文》的时候好像记得是“天地玄黄”,不知道记得还对不对了,让皇帝自己去发现错误,这样一来自然就没那么大的矛盾了,这就叫劝谏的艺术。通过这一件事,便可看出杨荣之机敏。也正因此,杨荣成了“三杨”之中唯一一位未曾受到朱棣惩罚的人物。

至于杨士奇和杨溥二人在永乐一朝主要负责的是辅佐朱高炽及维护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其中因杨士奇工作十分认真,而且公私分明,绝不会徇私舞弊,再加上他在皇帝面前举止恭顺、回答得体,所以深受朱棣的信任。也正因此,杨士奇也成为朱棣与朱高炽发生冲突之时的调和剂。在当时由于汉、赵二王的挑拨,再加上朱棣本人对朱高炽的不喜,使得朱高炽这太子每天是如履薄冰。朱棣每次北伐的时候,都会委任太子朱高炽监国,同时也会任命杨士奇等人辅佐太子监国。每次朱棣北伐回来后都会召见杨士奇询问太子监国的表现,但凡杨士奇在汇报的过程对朱高炽进行指责,那么朱高炽这太子之位就危险了。但是杨士奇从来没有这么做过,总是列举朱高炽在监国期间的重大作为,坚定地在朱棣面前维护朱高炽的形象,为朱高炽加分。

比如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杨士奇回答朱棣的“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的“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等。除了力保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外,杨士奇也曾在朱棣面前给朱高煦上眼药水。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朱棣对于朱高煦的不轨之举有所耳闻,因此特别召集蹇义进行询问,结果蹇义不敢应对。于是朱棣又召见杨士奇进行询问,杨士奇则回答自己与蹇义都是太子的属官,因而外人不会跟他们说汉王朱高煦有什么作为的。但是皇帝几次下诏让朱高煦就藩,而朱高煦一直要赖在皇帝身边不走,现在皇帝打算迁都北京,而朱高煦却希望能够留在南京,希望皇帝能够仔细考察其中的深意。杨士奇的回答可以说是十分巧妙,既没有检举朱高煦的种种不法行为,又没有为朱高炽抱不平,只是提醒朱棣要好好考虑一下,为什么朱高煦始终不肯前往自己的封地就藩,还在迁都北京的时候主动要求留守南京。

这些话都在引导朱棣往朱高煦有不臣之心的方面去想。果然,朱棣听完后沉默不语,没过几天就让朱高煦就藩去了。至于杨溥在这段时间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当时朱棣追究朱高炽迎驾迟到的罪过,杨溥挺身而出揽下了这个罪名,而代价就是他自己被朱棣压入诏狱关了十年,直到朱高炽即位后才被放出来,这也使得杨溥在永乐一朝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除了坚决维护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杨士奇、杨溥二人在辅佐朱高炽的时候也会提出自己的建议。比如针对朱高炽喜欢“诗词”,杨士奇便劝谏朱高炽,将这个当成一个小爱好就可以了,但是不可过分沉迷于此,以免玩物丧志。杨溥也曾因朱高炽夸赞汉文帝宽仁而将汉文帝的相关事迹进行收集分类,最后编纂成册呈给朱高炽,从而帮助朱高炽进一步理解汉文帝的“宽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