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露头角(1 / 1)

大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为契机,正式宣布罢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雷厉风行、一气呵成,从而将国家大权全部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朱元璋这一行为固然加强了皇权,但也使得皇帝的工作压力增大,本来丞相的作用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现在没有丞相了,这一切都得皇帝独自完成。据统计,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度后,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这时的朱元璋就算权力欲望再大,也要考虑一下实际情况了,在这种情况下,内阁便应运而生了,但是朱元璋时期的内阁只是一个雏形,直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内阁制度才正式建立。

但是每一个新生事物最初的实力都是比较弱小的,力量也是不够强大的,内阁当然也不例外。在其建立之初,只是一个顾问机构,在国家政治中没有太大的话语权。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内阁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也在水涨船高,作为阁臣的内阁大学士(又被称作阁老)更是成了大明朝“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的实际丞相了。同时,在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未算入南明政权的存在时间)既出现了“止知呼万岁耳”的“万岁阁老”万安,又出现了“屡为台谏所论,而上宠眷不衰”因“其耐弹”而人送外号“刘棉花”的阁老刘吉;既出现了“窃人主之喜恕为威福”的严嵩,也出现了“起衰振隳”的同时也“威权震主”的张居正。

如果让明朝的人们来投票选择三个自己最不满意的内阁大学士,可能一千个人会给出一千个答案来,但是如果让他们选出三个自己最满意的内阁大学士或是说大明一朝最名副其实的“贤相”,那么他们可能将会给出同一个答案——“三杨”。《明史》中称:“是以明称贤相,必首三杨”,这一观点也在明人的著作里面得到了体现,明人焦竑在其著作《玉堂丛语》中也曾提到“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那么三杨是何许人也?

他们就是“西杨”杨士奇、“东杨”杨荣、“南杨”杨溥,同样在《玉堂丛语》一书中给出了他们称号的来历并对三人的能力做了概括性评价,该书记载道:“正统间,文贞(杨士奇谥号)为西杨,文敏(杨荣谥号)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谥号)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就是说杨士奇和杨荣两家人一个住在西边,一个住在东边,所以得到这个外号,而杨溥的外号则来自其郡望。三人之中,杨士奇有宰相的才华,杨荣有宰相的功业,杨溥有宰相的气度,三人合作可谓相得益彰。讲到这里,接下来就要具体看看“三杨”在明初政局中都有何种表现,他们又是凭借什么成为大明朝“贤相”三巨头,他们在几十年的政坛起伏中又展现了什么样的能力。

“三杨”之中的“西杨”杨士奇为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泰和澄江镇)人、“东杨”杨荣为福建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南杨”杨溥为湖广石首(今湖北石首)人,从三人的出生地来看似乎“三杨”这一辈子都可能没什么交集了。但是古语有云“学而优则仕”,“三杨”各自的学识是毋庸置疑的,在这种情况下三人进入仕途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有的时候历史就是这么神奇,“三杨”虽然出生地、成长经历不同,但他们却几乎是同时入仕的。

杨士奇这个人小时候家里是很穷的,但杨士奇非常好学,因而学问很高,他并非科举出身,甚至曾经为了糊口做过很多年私塾老师。杨士奇能进入仕途得益于别人的推荐,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允炆下诏召集文臣编修《太祖实录》,杨士奇因为才华出众得到举荐,被征召为翰林,纂修《太祖实录》。就这样杨士奇算是正式踏上仕途了。杨荣、杨溥二人则是通过正常的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并且杨荣、杨溥二人都是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的进士,因此两人也算是“同年”,两人考中进士后被授予的官职都是翰林编修(该官职的职责为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该官职设置的目的是培养政府所需人才,担任此官职的人则类似于现代的实习生)。

由此可见,“三杨”进入仕途的时间十分接近,并且三人都在翰林院任职,年龄相仿加上志同道合,使得三人有所接触,并结下了友谊。但要指出的一点是,杨士奇虽然也在翰林院任职,但是与杨荣和杨溥不同,其在当时担任的官职并不是翰林编修,而是“吴王府审理副”(其职责为“佐审理正掌推按刑狱之事”,也就是各地藩王封国内掌管刑罚的二把手,一把手则是审理正)兼“实录纂修官”,直到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杨士奇才改任为翰林编修。不过,“三杨”虽然在建文初年便进入了中央政坛,但是终建文一朝,“三杨”却并没有受到重视,处于一个边缘地位,估计都没怎么见过建文帝。

也正因此,想让他们对建文帝保持忠心乃至于在建文帝兵败失国之时宁死不屈或者以身殉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三杨”在朱棣打入南京之时就直接投靠了朱棣,这也成了他们三人在政治上崭露头角的开端。由于当时的朱棣正想要招揽人才,打开初入南京的政局,“三杨”的投奔无疑是很好的宣传,于是在投靠朱棣之后他们便迅速摆脱了当年在建文一朝的边缘地位,官职也直线上升,其中杨士奇、杨荣二人被朱棣选入内阁,负责处理一些机要事务,杨溥则担任“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朱高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