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之“仁”:朱高炽的皇帝生涯(1 / 1)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在位仅九个月的大明皇帝朱高炽驾崩于北京皇宫的饮安殿,时年48岁。一般皇帝死了之后有一个专用名称叫“大行皇帝”,朱高炽就是明朝不到一年内的第二位大行皇帝(之前一位是他父亲朱棣),但是这个称号是临时的,因为古人讲究盖棺定论,皇帝死了之后,会由新任皇帝及大臣总结先皇一生的经历,而为大行皇帝上一个属于他的专门称呼,称呼有两种——谥号和庙号。

谥号是皇帝死后用来评价其功过的文字,本来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短小精悍,通常是一两个字;其次就是意含褒贬,也就是说谥号不一定都是美谥,也有平谥和恶谥。但是随着朝代的推移,谥号的选定发生了质变,基本上只要不是亡国之君或被政变推翻的皇帝,其死后都能得到美谥,平谥和恶谥越来越少,而从武则天开始谥号不光是对皇帝一味地溢美,而且字数也不断增加,到了明朝时期皇帝的谥号已经达到了十几个字。比如朱高炽之子朱瞻基登基后,为朱高炽所上的谥号为“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如此长的谥号充满了溢美之词,显然已经失去了评价皇帝功过的作用。

好在还有庙号,庙号这种东西,一开始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享有的,只有有大功大德的帝王才能享用,一个王朝可能每个皇帝都有谥号,但是只有那么几个特别厉害的皇帝才能有庙号。唐朝以后庙号逐渐泛滥,几乎每位皇帝都拥有了庙号,正好谥号这时候已经被玩坏了,所以后来庙号反而起到了对皇帝盖棺定论的作用。朱高炽的庙号是“仁宗”,在中国几千多年的正统王朝中,庙号为仁宗仅有四位。

除了明仁宗朱高炽之外,另外三位分别是宋仁宗赵祯、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仁宗的“仁”取自“仁者圣人”,应当说这是一个极好的庙号,体现这位皇帝是有大作为的,而在这四位“仁宗”皇帝中明仁宗朱高炽仅有短短一年,按理来说在位时间如此之短能有多大的作为,所以明仁宗在凭什么能够被称为仁宗呢?

在之前的章节里提到过朱高炽虽然当皇帝的时间短,但是他当太子监国的时间长啊,由于朱棣经常出征在外,所以很多具体政务是朱高炽负责的。朱高炽监国期间十分关注民生,针对保障民生采取了种种举措,所以有人认为这二十年的太子生涯为其死后被称为“仁宗”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要注意的是,不可因此过分夸大朱高炽监国期间的功绩,因为当时朱棣还活着,大明朝的最高统治者不是朱高炽,而是朱棣,这一事实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住了朱高炽的手脚,使其不敢有太大的动作,总体还是按照朱棣的执政方针进行的。

而关于朱高炽为什么能被称为“明仁宗”,《明史·仁宗本纪》中有一段记载最为准确,称其“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就是说别看朱高炽仅在位不到一年,但是这一年所施行的仁政是数不胜数啊,甚至最后还十分惋惜地说道,如果朱高炽活的时间够长,那么他足以和汉文帝、汉景帝这两位皇帝相媲美。由此观之,朱高炽之所以能被尊为“仁宗”,主要还是依靠这不到一年做出的不朽功绩,那么朱高炽这么短的时间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