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经济、政治的并存发展,使朱棣成为一个兼具“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也让后世对他做出了“永乐盛世”的评价。然而,这个盛世的背后,是复杂的,也是布满阴霾的。迁都北京、五征漠北、七下西洋虽都是永乐帝的功绩。然而这功绩的背后,却处处不透露着劳民伤财,人民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朱棣轻易做出迁都的决定,但历时十四年,才将那座气势恢宏、美轮美奂的宫殿打造完成。而打造一座宫殿的先决条件,便是人力、土地与钱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紫禁城的选址一被敲定,那么,注定贫苦的百姓就要面临流离失所的结局。和现在的拆迁种种补偿不同,那会儿的拆迁都属于“强拆”。只要在皇城范围内的民居,且又是黄土瓦片结构,只待“开发商”的一声令下,便在顷刻间夷为平地。紫禁城有多大,那么意味着被推倒的民居范围就有多广。当然朝廷也不会再管后期的安居工程,为此背井离乡的百姓不在少数。
除却迁都造宫殿的劳民伤财,因北京地处北边,离鱼米之乡的江南甚是遥远,所以每年都要花费很大的人力及物力将粮食运往北京。然而,这高得吓人的运输成本却还是要老百姓自己承担的。明朝这个”小气朝廷”倒真做的是名副其实。
朱棣的好大喜功,终究是让一众无辜的百姓为其买单。或许是天道轮回,朱棣迁都仅三月余,一场天火便将紫禁城内的三座宫殿付之一炬,也算是上天给朱棣的一种警示吧!
比起迁都,更为严重的是吏治腐败。朱元璋是著名的“乞丐皇帝”,因而他的为人也是小气的,或许是穷怕了,所以在朱元璋底下干活的朝臣无疑是拿着低收入高压力在办公的。在朱元璋看来,属下干活是应当的,给予的薪水只要不让人饿死就可以了。要知道,当时的一品大员能拿到的月俸米仅有八十七石。而随着官位的递减,至从九品官只有五石的俸禄。虽然达到了朱元璋饿不死的标准,但是这样微薄的俸禄下,官员不贪污才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朱元璋时虽然大力惩治贪官污吏,然而因为这“小气的朝廷”,贪污事件自是屡禁不止。而后到了永乐年间,这种低廉的“用工制度”并没有得到改善,而朱棣也继承了父亲朱元璋小气的性格,永乐年间,即使为了公务出差也是要自费的。
故而,巴结上级需要钱,过日子需要钱,出公务需要钱……那么多钱从哪里来呢?自然是搜刮民脂民膏。
另外一面,因为永乐帝开创的东厂,也让一众宦官变得气焰嚣张。因是掌握着情报的机密组织,基本上是掌握了大臣与百姓的生杀大权,从这点来说宦官基本上是拥有了无上的权力。然而,我们严谨地说,宦官得势,少有不是残忍的、贪婪的,至此便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宦官敲诈之风。
敲诈的范围包括:通过利用采办、岁办的皇权,向地方勒索贡品。什么是岁办?岁办就是各地方每年要向朝廷上贡的物品,包含地方特色的特产。而采办就范围更广了。皇帝要什么,就去买什么。仅此两项,光是敲诈便可榨出很多油水,其中以岁办数量大得最为惊人。
征商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提倡的是“重农抑商”,针对商业活动的收税相当高,故而,宦官掌握税务机构后,商税更是多如牛毛,大大加重了商人的负担。
以上还只是宦官敲诈的九牛一毛,例如我们熟知的生辰纲、建生祠等,都在宦官的敲诈范围内。所以在宦官及官员的双重夹击下,百姓只剩下了被剥削的命运。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苦不堪言啊!
除了经受剥削与压榨,百姓生活的环境也是水深火热。靖难之役将原本已经初见成型的明朝经济,瞬间打回了原形。然而,这时朱棣又是要迁都,又是要打仗,又是要下西洋,尽搞一些形象工程,这一系列的决定虽然在助长着大明朝的声威,但潜移默化间却在加重百姓的负担。百姓一方面要抵御着贪污官员的搜刮,其次还要承担庞大的税赋。
因为紫禁城的营建,四处不断的征战,无数农民、囚犯都被充当了劳动力拥入了京城。其中大多都是来自河南、山东等中原地带。唐赛儿的父亲便是因此被充当徭役,被抓走的。要知道,仅营造紫禁城就耗费了30万的人工。
就这些形成了恶性循环,随着劳动力的流失,许多地方的田地也就落得无人耕种。而后又是遇上旱灾,又是遇上瘟疫,又是遇上连年的战火。朝廷更是没有半分减免税赋的打算,可以想见贫苦百姓过的是怎样的生活。食树根,食草皮,为了能够吃饱,百姓已经无所不食。然而,就这样活活被饿死的人,不在少数。抢粮、暴乱等活动也是时有发生。因此唐赛儿起义绝非只是偶然。皇帝要功绩,官员要活命,然而贫苦的百姓却已经没有活路。迫于无奈之下,揭竿而起是必然。
永乐一朝前后共达二十二年。然而,“永乐永乐”,身处在无尽的剥削与食不果腹困苦中的百姓,自然是不知道什么是永乐的。充斥在他们身边的,只有无尽的痛苦与想要生存的希望。朱棣用种种功绩,战果辉煌,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明君,一个贤主。然而与贫苦百姓所正在遭遇的悲惨生活相比。所谓的“永乐盛世”,也只能算作是属于朱棣一个人的盛世,一块经不起推敲与琢磨的“遮羞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