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赛儿起义:以百姓的名义(1 / 1)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正是北京紫禁城竣工的当年,一场轰动全国的农民起义在山东打响。令人诧异的是这场农民起义的领头人物,居然还是一个女子。这个女子不是别人,正是“白莲教”的首领唐赛儿。

唐赛儿是谁?后世给予唐赛儿的评价,大多是女中豪杰、巾帼英雄,甚至后世为其修建雕像,以此作为纪念。但用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对待一个反朝廷军队的头领,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尤其是这个“反贼”还出现在永乐盛世,按理说不应该啊,她不是应该被历史唾骂吗?要想理解这一切,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

这要从唐赛儿的家庭讲起。唐赛儿为山东蒲台人,自幼习武,后嫁给了同县的林三为妻。日子过得清苦,但总也算是一家齐全。所以,这个身怀一身武艺的女子也并没有想过要成为什么首领。然而,明初的政权是动**的。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虽成功登上帝位,但也对明初以来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而后朱棣执意搞修皇宫迁都修大运河这样的大工程,这些大工程的成功背后意味着无数人民的鲜血和家庭的眼泪。屋漏偏逢连夜雨,那几年的山东天公不作美,连年旱灾,瘟疫肆虐,弄得是民不聊生,十室九空。“卖妻鬻子,以求苟活”的事情更是不在少数。唐赛儿的父亲便是在这个时期,被抓去做了徭役,丈夫为了活命去官府抢粮,然后也被杀死。原本幸福美满的一家人,最终却只剩下唐赛儿一个人孤苦伶仃。看着寸草不生的土地,以及哀苦连天的百姓,起义的种子就此埋在了唐赛儿的心中。

然而,凭借着一个女子自然是无法组织这么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活动的。这时唐赛儿山东人的身份却恰巧给了她一个绝佳的机会。因为长期的食不果腹,生灵涂炭,滨州的百姓在现实生活苦无希望之下,都以信奉白莲教来当作精神寄托。唐赛儿便想到了办法,她在为丈夫扫墓的归途中,偶获了一个石匣,内藏有宝剑与兵书,她得到之后便勤奋学习。待到学有所成,她便向世人宣称她手中握有“白莲教”法宝(兵书与剑术),而她则是能够通晓过去未来的“白莲教佛母”。以此开始在山东蒲台、安丘、寿光等县城传教。贫苦的农民大多信奉她,而后信奉的人数居然数以千计,这为她成立“起义军”奠定了基础。永乐十八年二月,唐赛儿在益都县内的卸石棚寨内以红白旗为号,发动了起义。但是,很快就被朝廷知道了消息,青州卫都指挥使高凤率军前往石棚寨镇压。然而,在强敌面前,唐赛儿表现得更是英勇果断,足智多谋。她借着黑夜发起了袭击,一举便剿灭了前来围剿的明军,更是将指挥使高凤当众斩杀。初战告捷,这无疑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势,而后,唐赛儿将石棚寨作为根据地,开始攻打占领了莒州、即墨等县城。“毁官衙,烧仓库”,打击地主豪绅,接济贫苦百姓,惹得一众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星星之火就此燎原。这么一响应,原先只有千人的军队,瞬间就壮大到了两万人之多,而后震惊朝野。

唐赛儿在不断攻城略地,明军在拿她没有丝毫办法之下,朱棣做出了“招安”的决定。但是,唐赛儿不仅拒绝了招安,而且将来使斩杀于军前。这使得朱棣大为恼怒,随即派出五千精兵,交由提督总兵官柳升和都指挥使刘忠前往镇压。柳升此人一生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得以封官拜候。但就因为这累累战功,也让他落下了狂妄自大的弱点。唐赛儿便以此作为突破点,以“寨中食尽,并且无水”为由诈降。柳升居然不疑有他,直接重兵把守在东寨附近,准备将起义军活活困死在寨内。是夜,唐赛儿便趁此向防御薄弱的敌营发起突袭,不时便攻破敌营,将刘忠斩杀。待到柳升赶到时,唐赛儿已顺利将部众转移。此役亦是大获全胜,更助长了起义军的信心。

但随着镇压军队的各路集结,起义军便开始连连受挫,在经历了安州、莒州、即墨、诸城之战后,最终还是宣告失败了。然而唐赛儿却在群众的掩护下顺利脱险,而后不知所踪。朱棣震怒之下,在全国范围内对唐赛儿进行了大规模的逮捕。因唐赛儿是削发声称“佛母”起家,朱棣便下令将山东、河北等地的尼姑、道姑全部逮往京师,唯恐唐赛儿就此逃脱,但是依旧无获。无奈之下,朱棣便以“纵盗”和征讨不利的罪名,将山东布政使、按察使等一众官员诛杀,并拘捕了柳升,泄愤出气,至此才罢休。

这场起义前前后后只历经了短短两月余,规模也不算大。但是,最后却不得不出动大批军队去镇压,甚至接连被斩杀了两员大将,这不仅驳了朱棣这个帝王的脸面,戳破了他即位以来苦苦营造的盛世景象,也足以暴露出明初朝廷存在的致命缺点。起义最终虽以失败告终,然唐赛儿仍旧成为百姓口中口口相传的女中豪杰,巾帼英雄。这不得不让朱棣这个帝王引起反思。为了不再重蹈覆辙,以及维护自己的统治,朱棣最终还是向被剥削及压迫的农民做出了让步。

据明史记载:“是月,赈青、莱饥。”也就是在唐赛儿起义失败的当月,明成祖朱棣便赈灾青州、莱州。而后的第二年更是罢免徭赋及受灾的田粮。这种措施的颁布,与唐赛儿的起义是密不可分的。唐赛儿最终的踪迹还是无处可寻。但是她仿佛成了一种信念,一种传言活在了百姓的心中。或许唐赛儿的行为在明朝的朝廷看来是罪无可恕的,是大逆不道的。但是在贫苦的百姓心中,唐赛儿无疑成了英雄的存在。她说出了百姓的心声,甚至愿意为了百姓抛头颅洒热血。故而,滨州的百姓为了纪念唐赛儿,在滨州多处修建了唐赛儿雕像、唐赛儿祠,以此来歌颂这位农民起义女首领的功德。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唐太宗李世民极为推崇的一种理论。在与朝臣讨论国家治理问题时,均多次采用了这一观点。唐太宗明白人民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而懂得依靠这股力量也十分重要的。后世的帝王也大多采用了李世民的这一观点,而后懂得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然而,朱棣则是在唐赛儿起义后才明白了这一道理,并为之付出了不小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