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之下的阴霾—从唐赛儿起义说起(1 / 1)

朱棣通过战争推翻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之后他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虽然登上了皇位,但却始终有一点不完美,毕竟在其他人看来他的这个皇位并不是正常得来的,而是篡位而来,尽管朱棣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正名计划”,但编的公关词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信。好在中国历史还给了这种皇帝另一个洗白的方案——建功立业。通过政绩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更合格、更适合的皇帝,前一个皇帝不行,所以新皇帝才能够取而代之。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领路人,现在朱棣打算重走这条路,而要做出成绩来,就必须有大手笔。朱棣大手一挥表示“没问题”。于是一批大的工程就此上马,由此朱棣亲手缔造了辉煌的“永乐盛世”。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基,下发的第一道旨意便是迁都。将原先的国都从南京迁移到自己的龙兴之地北平,并改名为北京。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明廷征调了多达三十万的民兵,历时公元14年,在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时,终于将这座气势磅礴的宫殿建造完毕了,一年之后朱棣便浩浩****地将国都迁至了北京。紫禁城一座占地面积约724250平方米(未含护城河与城墙绿化)的宏伟建筑,就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成为中央集权,帝王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

因朱元璋时期废除丞相制度,让朱棣早期登基之时,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处理。久而久之,便让朱棣察觉到了其中存在的弊端,故而为了能够使政务能够顺畅运作,他便完善了文官制度,组织成立新内阁(朱元璋时期产生萌芽),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发展到后世甚至皇帝政务或其他事务繁忙时,内阁能够代替皇上处理政务。内阁制度的成立,无疑将大臣们的能力进行了妥善的利用,而自身也能够得以解脱,不必为大小不一,且毫无章法的事情烦心。这个制度到后来一直被明清政府所采用。

朱棣在位期间共发动了五次对蒙古的征讨。虽然后三次征战有些虎头蛇尾,但前两次征战取得了巨大胜利,保证了明朝北地安全,遏制了蒙古部落的南下劫掠,为明朝北地的和平和经济恢复发展争取了时间。

朱棣在位时期还发动了安南战役,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这个自唐末以来就独立的地区再次回归。朱棣对安南的征讨无疑是成功的,而随后的东征西讨更是开疆扩土,《明史·地理志第十六》详细记载:“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据考证永乐极盛时期,国家的国土面积居然高达1000万平方千米,还是有点厉害的。

随着航海业的发展,朱棣对南海诸岛也进行了多次的勘查及妥善的经营。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开始,郑和便奉朱棣的命令,开始海上探险。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起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为明朝外交的巩固,以及西洋朝贡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其中,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好的契机。海上贸易因此形成。

而除了大的举措,在一些细微方面也能看出永乐盛世的繁华。永乐年间,是一个多重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造船业等多重产业在永乐年间并存。其中尤以造船业与制瓷业最盛。明初的造船业曾位列世界前位。造船的种类众多,包含战船、浅船、遮洋造等。其中以遮洋造最为巨大,可载粮食五百石。造船等优良技术也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先决条件。永乐年间的瓷器业也属于鼎盛时期。直至宣德年间,在景德镇的官窑便有58座之多。永乐年间,瓷器的制造开始采用了新的加工方法。其中以釉彩的成就最为突出。永乐年间所造,现存于世的瓷器,因其色泽鲜艳,工艺复杂,无不被奉为佳品。

古代的运输,走水路是比陆路更方便快捷的选择。故而,为了运输可以顺畅地运行,永乐年间,朱棣亲自下达了修复与重开大运河,疏浚黄浦江及开浚吴淞江的命令。使南北商业可以得到贯通,成为往来交易的主要动脉。随着运河等江域的修复,百姓也不必再为水患所苦。

除去以上,今天我们提到最多的就是永乐年间,朱棣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它被称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永乐大典》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比我们熟知的《大英百科全书》的出版还要早上300年。除此之外,朱棣还推崇儒家思想,尊重道教发扬。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巩固与建立奠定了基础。经济上的税负减免,军事上的疆域扩充,制度的完善建立,贸易的往来加强等措施的颁布与实施,将其称为盛世倒也相得益彰。然而盛世之下却出现了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