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史上最差劲的皇帝(1 / 1)

首先,是对建文帝一系的否定。建文帝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要否定他的正统性,就得先从他这个人开始下手,提起建文帝,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个什么印象呢,一定是一个文质彬彬,有些柔弱,勤学上进的好青年形象吧。这个形象实际上是经过后世,特别是晚明和清朝翻案美化后的形象了。在朱棣一朝的时候,朱允炆是一个集暴力、偏执、变态等各种标签于一身的皇帝。

朱棣登基不久之前还抱着建文帝的尸体大哭,叔侄之间好不和谐,但等到朱棣登基的时候,在他的即位诏书中建文帝已经完全变了一个模样,诏书中罗列了建文帝在位四年的各种胡作非为,像什么残害诸王,重用奸臣,偏听偏信这些都是小意思,朱允炆在位四年间大兴土木,搞得天怒人怨,地震、蝗灾这种自然灾害频发,这都是上天给他的预警,他不仅不有所悔悟,反而更加荒**无度,而且还重用宦官,将太祖皇帝的祖训都抛诸脑后了,说实话建文帝在打击宦官这一块那是很遵守祖训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才逼得宦官投靠朱棣,也正因为宦官立下大功,朱棣上台后才重用宦官,明朝宦官干政的源头实则在朱棣。

但不管了,反正能扣的帽子全给朱允炆扣上,当然在否定建文帝同时朱棣也不忘继续塑造自己的合法性,先是称自己起兵靖难实在是在万般无奈之下不得已的行为,之后又声称自己能接连击败建文帝的军队并最终取得胜利,是因为有“天地祖宗之灵”的保佑,最后更是说自己对皇位不感兴趣,只是诸王大臣们再三请求自己无奈之下才为了天下苍生才登基称帝的。

即位诏书中黑了朱允炆一波,但是朱棣即位之后又觉得自己当初诏书中所写的相关内容不够详细,对朱允炆黑的力度还不够大,而且只是说了朱允炆在位期间的不法作为,这只能说明朱允炆不是一个好皇帝,朱元璋看走眼了,至于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炆这一点依然没有突破,不管朱允炆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朱元璋将正统传给了他这是大家都看到的。所以要继续对建文帝否定,力度还得加大,于是,在朱棣的授意下,以其即位诏书中的相关内容为蓝本,一本奇书——《奉天靖难记》诞生了。

在这本书的记述中,对建文帝一系的抹黑达到了一个巅峰,不光描述了建文帝的种种恶行,甚至一路追溯到朱标做皇太子的时候。书中说到早在朱标还是皇太子的时候,朱元璋就特别欣赏朱棣了,认为这个儿子有勇有谋,最像自己,甚至有了让朱棣继位的想法,而朱元璋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因为看出了朱标这个人不行,当时朱标的所作所为丧德败行,生活上也是骄奢**逸,相当腐化,更有甚者,朱标竟然在东宫阴养死士三千余人,这是要干吗?这是打算造反啊,说实话如果朱标做到这一步,都不用朱棣日后来揭发,朱元璋当时就能给他灭了。但朱棣就是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朱标,一个阴谋家,根本不配做皇位的继承人。

朱标死后,朱元璋赐其谥号“懿文太子”,朱允炆登基之后呢,追尊其父朱标为“皇考孝康皇帝明兴宗”,相比百余年后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了追尊自己的父亲为皇帝,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礼议”事件,朱允炆追尊父亲的行为不仅没有遭到群臣反对,相反还挺受支持。这是因为,朱允炆的父亲朱标本身就是朱元璋立的太子。如果他不是死在朱元璋的前面,他当皇帝是肯定的。只不过因为他死的时候,朱元璋还没死,因此,不可能立他为皇帝。由于朱允炆的皇位,是直接从爷爷朱元璋那里传下来的,中间隔了一代,因此谱系便不是很连贯。为了表示谱系的连贯性,朱允炆必须追尊他父亲为皇帝,并且给他父亲上庙号。

这样一来,太庙里的祖宗牌位,才比较完满。朱允炆追尊父亲是有先例可循的,而朱棣继位后立刻取消朱标的庙号、谥号,恢复其“懿文太子”的称谓,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来朱标的庙号是朱允炆给的,朱棣不承认朱允炆的一系列行为,而“懿文太子”是朱元璋赐的,朱棣要遵祖训,所以改了回来,这也堵了群臣之口;更重要的是朱允炆追尊朱标是为了体现权力交接的完整性,即朱元璋到朱标再到朱允炆,而朱棣直接从朱标这里截断,导致朱标朱允炆一系的谱系直接断了,让朱允炆成为非法皇帝。

黑完了朱标,接着再来黑朱允炆,《奉天靖难记》称朱元璋临死之前曾下诏让燕王朱棣入京,但是建文帝和齐泰等人矫诏强制朱棣返回自己的封国。对于建文帝的继位,书中称他是矫遗诏嗣位,潜台词就是朱元璋临死前的遗诏是让朱棣回来继位的,是朱允炆等人篡改了遗诏,所以朱允炆才是篡位者,朱棣只是拿回原来就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已。对于建文帝继位后的所作所为,书中也有所记载并且记载得十分详细。据说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对朱允炆很严格,所以朱允炆怀恨在心,在朱元璋出殡的时候,朱允炆和他的弟弟朱允熥拿着剑站在宫门口,指着朱元璋的梓宫(棺材)说道:“老东西,你现在还能说话吗?还能再斥责我们兄弟了吗?”说完大笑不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仿佛兄弟二人老早就等着爷爷归天了。

朱允炆当了皇帝以后更是肆无忌惮,大兴土木、不理朝政这些就不说了,他甚至没事的时候喜欢焚烧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画像来取乐,这在古代可是大不敬的啊。而且这个朱允炆啊,别看年龄不大,色心可不小,经常派人去宫外搜集美女回来供自己**乐,就连王爷府中的女眷,但凡有些姿色的,通通留在后宫,这个就算**了,更有甚者朱允炆特别喜欢吃**,一吃**就容易进入迷幻状态,那么朱允炆通过什么来缓解药力呢,朱允炆很会玩,他强暴老太太,甚至和老母猪**,就能做出这种事情的,别说皇帝了,正常人肯定干不出来,这个朱允炆一定有精神病。

正是因为朱允炆的所作所为引起人神共愤,所以他在位的时候什么荧惑守心、山崩地震、水旱疫疠,那是连年不断啊,这都是上天给的预警啊。反正在这本书的记载中,建文帝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而朱棣起兵是替天行道的,是名正言顺的。篡位者抹黑前朝皇帝,这是一个惯例,将被废黜的皇帝描绘成这个典型的被迫害妄想者,他们的行为举止已经不能用正常人的思维来考虑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尤以南北朝在这方面最为突出,根据后世研究南北朝被废的众多君王,他们的罪行几乎是一模一样,明显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而朱棣的这本《奉天靖难记》可以说是集古往今来之大成,但凡历史上有的罪名恨不能全给懿文太子和建文帝安上,不过用力过猛,明眼人一看就是怎么回事,所以后世没几个人相信这本书的记载,并且直接指责这本书是胡编乱造的。虽然后世没人信,但是从这本书的出现和流传也能看出当时朱棣塑造自己继位合法性的迫切心情,乃至于不惜改写历史,这也正应了“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

人身攻击完了之后,朱棣开始对建文一朝否定。朱棣直接下令把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第二年则为永乐元年。以此类推,建文元年为洪武三十二年,建文二年为洪武三十三年,建文三年为洪武三十四年,这就等于不承认建文帝在位的四年,这样做是为了直接将建文帝从明朝的皇位继承顺序中除名,也再次向世人证明朱棣继承的朱元璋的皇位,和建文帝没有任何关系,毕竟洪武之后就是永乐了。

朱棣打出来的另一个旗帜是“恢复祖制”,之前建文帝在位期间曾对朱元璋所确立的各项政治制度进行过调整和改革,其中固然有一些不合实际的措施,但有一些还是合理的,毕竟朱元璋的政策实行了三十多年已经有一些跟不上时代了,但朱棣不管这些,他宣布这些都是朱允炆的恶行,于是凡是建文帝所制定的策略,凡是与朱元璋时代所相抵触的,一律废除,一切以洪武旧制为准,就这样,朱棣打着维护祖制的名义,将建文帝在位期间所有的政治措施全盘否定,不仅让建文帝背上了违背祖制的罪名,更是表明了自己是祖制的维护者,是朱元璋的正统继承人。但是朱棣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连手下的大臣们都有异议,比如时任吏部尚书的蹇义便曾对朱棣进行过劝谏,表示建文帝的政策也不全是坏的,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朱棣不听不听就是不听。

对于那些在建文朝遭受贬斥的官员,特别是因为建文帝削藩而受到牵连的大臣们,朱棣都一律恢复他们的职务。除此之外,朱棣还下令把建文一朝的文书档案资料全部销毁干净,从而进一步抹去建文一朝的影响。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朱棣又对《明太祖实录》下手了。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基本上每一个王朝中一位新皇帝继位,就会组织修撰前一位皇帝的实录。《明太祖实录》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开始修撰,前后历时三年,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修撰完成,既然是建文帝修的,那么实录自然是要维护建文帝一系的。而这一段时间正好也是“靖难之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所以其中的内容可想而知,里面直接说朱棣一伙是逆党。这种说辞朱棣绝对是难以接受的,于是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十月,此时距离朱棣即位过去还不到四个月,朱棣迫不及待下令重修《明太祖实录》。

此次重新修撰仅用时八个月,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六月便修撰完成。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修撰完成,内容可想而知,史称这个版本的实录是急于求成,所以质量堪忧。不过朱棣当时急于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对此也没有表示不满,反而对这个版本的实录大加称赞。然而过了八年之后,朱棣发现了这个版本的问题,并且很有可能这个版本没有充分证明其继位的合法性。因为朱棣在下令第三次修撰《明太祖实录》时,曾公开指责第二个版本的监修官李景隆等人“心术不正”。第三次修撰耗时将近七年,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开始到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结束,正所谓“慢工出细活”,因此朱棣对于此次修撰完成的《明太祖实录》十分满意,史称“披阅良久,嘉奖再四”,并称这个版本的实录很符合朱棣的心意。

说了这么久朱棣的证明行动,可见朱棣抹黑建文帝一系可谓是想尽办法、不遗余力。以至于有人认为朱棣继位后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更适合当皇帝,比如有人认为朱棣在位的时侯的几次北伐和组织编纂《永乐大典》都是朱棣为塑造自己继位的合法性而采取的措施,朱棣想利用这些来证明自己比朱允炆做得更好,更适合做皇帝。这里就要稍微为朱棣鸣个不平了,因为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有点牵强附会了,因为朱允炆只做了四年的皇帝,如果他能继续做下去最终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谁都不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也因此他和朱棣在做皇帝这件事上根本没有可比性,所以不能因为朱棣是起兵夺位的缘故,就把朱棣在位期间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想当然的看作是朱棣在塑造自己继位的合法性。

可以说,朱棣为了塑造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做了极大的努力,不惜虚构事实将自己的大哥和侄子塑造成反面人物,并且还将自己大侄子在位的四年从整个明朝的历史中抹去。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朱棣也只能这样做,身为礼法中名不正言不顺的篡位者,如果他不这样做的话那么他和他的后世子孙都逃脱不了“篡位”的罪名,将会始终背着“来路不正”的包袱,屁股下面的皇座也会一直坐不稳。朱棣的后世子孙们明显也明白自己这位老祖宗的意图,所以虽然在朱棣去世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明朝士大夫们都呼吁要给建文帝正名,但朝廷或者说是皇室都对此不置可否,一直到了万历年间才勉强承认了建文帝的年号和帝位,但是仍然拒绝给建文帝封个庙号,而没有庙号建文帝就进不了太庙不能受到后世的祭祀。这个问题一直拖到了清朝才得到了解决,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乾隆皇帝下旨追谥曰“恭闵惠皇帝”。事实上,南明的弘光帝曾给建文帝定庙号为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但是由于南明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被视为正统政权,所以这里还是以清朝的追封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