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一意孤行好像还不对,因为朱元璋决定采取分封制的时候曾询问过手下大臣的意见,而所有大臣全部都表示支持朱元璋的分封决定,并称赞朱元璋这一决定是能够令大明朝长治久安的良策。随后,朱元璋又给大臣们举例子来表明自己的决策是经过历史验证的,认为分封制“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将周秦享国时间的长短归结于是否推行分封制,从而证明自己的决策并不是突发奇想。这下大臣们更是一个个都高呼“皇上圣明”了,比如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便称朱元璋这一决定使得“天子如首,诸王如手足”,依靠分封制将整个大明宗室连成一体,牢不可破。看到自己的手底下的这班大臣都十分懂得“揣摩圣意”,朱元璋也是很开心的,可以说是龙颜大悦。
于是,同月朱元璋便开始启动了分封诸王的程序,而在同年十一月份的时候朱元璋才大封开国功臣。对于自己先分封诸王,再分封开国功臣的这一举措,朱元璋还专门在册封诸王的诏书中进行了解释。其大意就是,本来分封诸王应该是在分封开国功臣之后再进行的,但是尊卑次序还是应该早点确定比较好。也就是说你们这些开国功臣固然为大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从尊卑次序上来讲你们还是比不了我这些皇儿的,毕竟他们都是龙子龙孙。正所谓尊卑有序才是正道,所以我先把我这些皇子皇孙们都分封了,然后接下来才方便再给你们论功行赏。可以说,通过这份诏书,朱元璋便直接确定了各地藩王的政治地位要高于朝中大臣。要知道,连开国功臣和各地藩王相比都属于“卑”的一方,更不用说朝中的其他大臣了。
怎么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这次分封?看上去皇帝说的在理,确实嘛,“周朝享国长久”这话当年也有人对秦始皇进谏过,始皇帝没听,因此“秦二世而亡”。而大臣们也从国家、宗室、皇权等多方考虑,最后纷纷点赞:老大说的对啊。但是这种说法靠谱吗?
打脸来得太快,朱元璋去世不到三十年,他的重孙子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时候曾和手下的大臣们就分封制的利弊进行过一次详细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朱瞻基自己就直接表示周朝和秦朝的享国时间之所以会有长有短,并不是因为有无分封诸侯王的原因,而是周朝以仁德治国,秦朝则以刑罚治国。朱元璋说的对还是朱瞻基说的对呢?这里不做讨论,但可以说明宣宗的这番说辞直接否定了朱元璋所说的实行分封制的根本原因。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朱瞻基手下的大臣能看出问题来,难道朱元璋的大臣看不出来?当年朱元璋手下的李善长、刘基、宋濂等人,这些都是一时之人杰,而且他们中不少人熟读史书,按道理来讲对分封制的弊端十分了解啊。但是令人诧异的是,他们在朱元璋推行分封的这一问题上都集体失声了,不仅不反对,反而还十分赞成。因此要想理清楚明朝推行分封制的原因,得分成两个方面,一是皇帝怎么想的,二是大臣怎么想的。
一个个来,先说大臣。前面已经说过,朱元璋的说辞糊弄普通人还说得过去,但是想蒙混他手下的那帮老油条没那么容易。而他们之所以赞同朱元璋的提议,主要是大臣们对分封制的提出早有心理准备,因为这并不是朱元璋的突发奇想。早在朱元璋还在参加元末群雄逐鹿的时候,他就经常派自己所收的一些义子去镇守新被攻克的城池,即“太祖于国初以所克城池专用义子作心腹,与将官同守”。一个“专用”说的好,这些被派去各要塞的义子奉命镇守一方,对所管辖区域拥有绝对大权。而朱元璋之所以要选用义子,是因为相比将领,他更信任义子,元末将领反叛主公的现象十分频繁,因而朱元璋有此一招。开国之后行分封制,不过就是镇守城池的翻版,只不过是把义子换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顺带扩大了镇守范围而已。至于为什么不在元末的时候就直接派亲儿子镇守一方,有两个原因,一来朱元璋的亲儿子们当时岁数还小,连打酱油都还不够格;二来干儿子再亲也没有亲儿子来的亲,元末如此凶险的环境下,派毫无军事经验的亲儿子去送死,朱爸爸还是舍不得的。而建国之后,天下太平了,儿子长大了,自然也就不一样了。所以说一直跟随朱元璋的大臣们,早已经对朱元璋推行分封做好心理准备了,因而并不意外。
另一方面,这些大臣们都是和朱元璋相处多年,对朱元璋动辄杀人,性好猜忌也是相当了解,他们知道朱元璋推行分封制心意已决,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去反对,除非是活腻了。果不其然,六年后的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就真的有人亲身证明了当初老油条们的决定是多么的明智。洪武九年因天象有变,朱元璋特地下诏求直言,这时担任平遥儒学训导的叶伯巨便上书朱元璋,指出这是由于朱元璋开历史倒车,大行分封制,搞得上天都看不下去了,希望朱元璋能够吸取教训,废除分封制。结果朱元璋看了他的上书后勃然大怒,并直接说道:“这个小人是在离间我们父子骨肉啊,快将其速速抓来,吾要亲手弄死他!”后来虽然在大臣的劝解下朱元璋没有直接将其杀掉,但最终叶伯巨还是病死在了狱中。
最后,朱元璋虽然推行了分封制,但是并没有损害到这些开国功臣的利益和地位,相反还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因为朱元璋让他们也兼任了藩王府的官员,而那批顶尖的功臣们则兼任了东宫的官员,这就等于彻底把他们和老朱家绑在了一辆战车上了。既然待遇不变,荣誉还有所增加,自然犯不上拿着自己的饭碗跟朱元璋死磕,反正老朱家的天下,他爱怎么弄怎么弄。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人做事首先要考虑的是利益。大臣们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赞同分封制。而朱元璋坚持分封制是什么原因呢,也是为了利益吗?答案是肯定的。
有种说法认为朱元璋大搞分封制,是骨子里的老农思想在作怪,这就导致朱元璋尽管当了皇帝,但由于对家人的溺爱,不惜用最高规格来犒劳大明的宗室。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朱元璋行分封制主要还是吸取了元朝的教训。元朝一开始入主中原后,并没能形成一套合理的权力交接制度(事实上直到元朝灭亡也没有),而元朝宗王权力都较大,这就导致元朝中后期经常发生宗室争夺皇位的现象,更为要命的是,相当一部分王爷夺位还成功了,这就造成元朝大统不断转移的现象,为了保住皇位,元朝的历代皇帝都在想方设法限制宗王的势力,最终也确实形成了“限制宗室”的格局,元朝末年宗王造反的现象比起中期要大为减少。但凡是制度自然有利有弊,皇帝要削弱宗王的权力自然要有帮手,而从宗王手中收回的权力也需要有人分担,元朝的皇帝将目光投向了朝臣身上,削弱宗王此举虽然使得宗室无法威胁皇权,但也导致“主轻臣重”,元朝后期权相频出,把持朝政、废立皇帝的事例比比皆是。
即使到了元朝快要灭亡的时候,还发生了权臣孛罗帖木儿“清君侧”这样的事件。因而朱元璋认为,元朝的所为使得皇帝失去了宗室力量的倚仗,一旦天下发生变故,皇帝连个帮手都没有。而分封制便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即使将来有藩王反了,至少江山还是朱家的,况且,朱元璋非常自信,认为凭借自己的精密设计,藩王造反这种事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