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开国皇后(1 / 1)

大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氏为皇后。至此,马皇后正式成为一国之母,其角色也从辅助朱元璋南征北战转变为协助其处理国政。要知道,朱元璋继位后吸取前代“女祸”的经验教训,特地命文臣们编撰了《女诫》一书,规定后宫不得干政,但是这不包括马皇后,马皇后仍能向朱元璋提出建议。

不过两人之间也曾发生过一次小冲突,有一天,马皇后问朱元璋,老朱你那么厉害一统天下,现如今也不打仗了,听说家家户户也都分到了田安心种地,不知道老百姓现在过得怎么样,能不能吃饱饭了。朱元璋一听这话,立刻警惕起来,皇后询问天下百姓过得怎么样,这是想要干政啊,但既然皇后问了,总得有个回答吧,于是朱元璋对马皇后说,这不是你应该问的问题。马皇后一听就知道老朱又敏感了,随后就开始敲打起了老朱,说道:“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马皇后话里有话,一方面体现出马皇后爱民如子,另一方面则是告诉朱元璋,我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你不就是怕我干政吗?但本后要提醒你,关心黎民百姓不只是出于政治上的,更是出于情感道德上的,不仅打消了朱元璋的胡思乱想,也从法理层面确立了她对政事有限的干预所具备的合法性。

马皇后的爱民如子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也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每当百姓遇到灾年,马皇后就率领后宫吃粗茶淡饭,节省开支(朱元璋时代的公务员真不容易),并为百姓祈福,尽管这种行为对缓解灾荒没多大用处,但首先作为帝制时代的皇后,她这样做已经是尽最大努力了,其次,她营造的同甘共苦的舆论氛围最大程度降低了百姓因为吃不饱饭而可能对统治者产生的不满情绪。朱元璋是一个疼老婆的男人,看到马皇后都不吃饭了,特别心疼,他开导马皇后的方法也很有趣,竟然是对马皇后说已经派人前去赈灾了,皇后不必如此苦着自己,马皇后手眼通天,还不知道朱元璋的伎俩嘛,但是夫妻相互关爱真的很有爱。

事后,马皇后提醒朱元璋“事后赈灾比不上事前做好准备积蓄”,咱们要是平常多存点米,不就不至于饿死人了吗,朱元璋听后认为马皇后说得很有道理,随后便下令全国设立预备仓,以防备荒年。由此观之,马皇后的干预政治,不是没事找事的晒存在感,每次都能提到点子上,是对朱元璋提供帮助,有借鉴意义的。由此观之,朱元璋虽然规定后宫不得干政,但是这一规定也是要分人的,遇上马皇后这样能力与智力并存的“干政者”,朱元璋也是会虚心接受的。

虽然马皇后提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建议,但是真正令马皇后名垂千古的却是她对大臣的护犊子。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性格急躁,并且崇尚“乱世用重典”,对于大臣说打就打,说杀就杀,在他手下当官那滋味可不好受,担惊受怕,早上去上朝,晚上不一定回得来。而这个时候,唯一能让朱元璋消气的只有马皇后一个人,马皇后在劝谏朱元璋的时候也是很有智慧的,他知道朱元璋正在气头上,她不会直接指出朱元璋判断有误,与朱元璋互怼,要是这样朱元璋估计早受不了了。

马皇后深知倔驴就要顺毛撸,就像当年的长孙皇后劝谏唐太宗一样。作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就是初中课本中《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本来已经告老还乡,在家安心养老。但是他的孙子宋慎却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受其牵连,宋濂一家遭祸,宋濂本人按律当斩。为了说情,马皇后摆事实讲道理,宋濂为明朝宗室特别是太子普及文化有功,对老朱家有师恩,而且一个退休多年的老干部,一个退居二线后不再参与政治的老头子,本来就行将朽木,活不了多少年了,杀个老头子又没啥意义,说出去还不好听,杀他干吗?结果遭到朱元璋无情拒绝。于是,当天马皇后在为朱元璋准备的御膳中,只有素菜,没有酒肉,朱元璋对此大为不解,于是问马皇后这是何意,马皇后答道自己是在提前为宋先生做福事,搞得朱元璋很不愉快,一怒之下扔了筷子就走,连饭都不吃了。但是第二天,朱元璋还是改了对宋濂的处罚,免去死刑。

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今安徽和县),有人向朱元璋告发,说他的儿子试图谋杀他,以子谋父,别说是在古代,在现代都是大不孝,对于注重孝道的朱元璋来说绝对不能忍,于是当场就指示,郭景祥的这个儿子必须干掉,这个时候又是马皇后出面出来劝阻,但是马皇后没有直接说告发不实,知道此时此刻说了也没有用,朱元璋气头上不会信,而是先提醒朱元璋郭景祥就这么一个儿子,如果直接听信告发,贸然杀了他,郭家可就绝后了,弑父这么大的事皇上难道都不派人再查证一下,他杀他爹图啥,又不是家里有皇位,朱元璋想了想觉得有道理,于是就派人前往调查,果然发现告发不实。事后,朱元璋感谢马皇后,如果不是她的劝阻,可能就真错杀了郭景祥的儿子。

当时,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义子兼外甥李文忠镇守严州(今浙江西部),位高权重,有人告发他有不法行为,以李文忠的地位,所谓不法行为就是造反嘛,朱元璋不假思索便立即将他调回,命他移守扬州,扬州距离京师特别近,朱元璋调他回来方便检查。关键时刻,马皇后再次出面,先是提醒朱元璋严州是军事重镇,突然调换大将是不合时宜的,然后又提醒朱元璋,李文忠是他们看着长大的,平日的表现是怎么样的朱元璋难道不知道吗,不可轻信小人的挑拨。朱元璋听后觉得依然有道理,便让李文忠还镇严州,之后李文忠果然立功,不法行为之说不攻自破。

除此之外,在朱元璋严厉要求大臣们的同时,马皇后则用自己的方法来抚慰朝中大臣,明制规定,若早朝议事过晚就留议事的大臣们吃午饭。一天,马皇后让宫人把大臣们用的午餐取来品尝,发现味道不好,于是在下朝后便提醒朱元璋要改善官员伙食,从而收拢贤才之心。本着教育强国的理念,马皇后还建议朱元璋在供养太学生的时候,也要供养太学生的妻儿们,当时也没有半工半读这么一说,一大家子少了一个壮劳力,实在度日艰难,这样一来,太学生们就免去了学习的后顾之忧。正是在马皇后建议下,朱元璋专门设立了“红板仓”,使这些学子们对朝廷感恩戴德,表示这辈子就死心塌地跟着大明干了。因马皇后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所以朱元璋将其比作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并称“家有良妻,犹国之良相”。

除了政治上的帮助外,马皇后在家务事上也是处理周到,她知道朱元璋处理政务已经很费心力了,所以在后宫管理和子女教育上从不让朱元璋操心,更何况,就算让朱元璋管,就他那说风就是雨,非黑即白的性子,马皇后也不放心呀。马皇后虽然贵为国母,但生活俭朴不喜欢奢靡华丽,不像一般的后妃,出门就必须满身名牌,丝绸得苏州的,首饰得杭州的,除了必要的朝会外,马皇后平常穿的就是用粗布织出来的衣服,破了也不舍得扔,缝补一下继续穿。

后来马皇后不知道从哪听说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用煮熟的旧弓弦织成衾绸,缝制衣服,就下令让宫女如法炮制,织成被褥和衣服赐给民间孤苦伶仃的老人,一时间大明后宫成了大型服装生产厂。朱元璋的儿女们从小吃香的喝辣的,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马皇后为了让他们忆苦思甜,就命人用裁剩下的零碎帛、丝制成次等的绢帛,分赐给诸王、后妃和公主们,让他们懂得蚕桑的来之不易。甚至在朱元璋因在位日久都开始变得有些不注重节俭的时候,马皇后仍然坚持着,并且还劝告朱元璋不要忘了之前的苦日子。

朱元璋每次吃饭,马皇后都亲自操持,如果在饭菜上出了什么问题,马皇后都一力承担,绝不会牵扯其他人。对于那些受宠有孕的妃子,马皇后则仔细安排人员照顾,大臣们的妻子们来拜见时,马皇后也不会端着皇后的架子来接见她们,而是像家人一样对待她们,令其倍感亲切。朱元璋有一次因宫女服侍不当,大声责骂宫女,马皇后马上也装作生气的样子,并下令将宫女送宫正司,朱元璋对此大为不解,问马皇后她平常那么和善的人怎么也这么大火气,马皇后则笑着答道“皇上在生气之下所做的处罚可能会加重,我将她交给宫正司,这样就能正常处罚了。”朱元璋又问道“你不是也生气了吗?”马皇后答道“我是帮陛下生气呀,我生气了,陛下就少生一点气!”朱元璋听了之后哭笑不得。

为了更好地管理后宫,马皇后询问宫中的女史们,哪一朝的家法最好,女史们回答宋朝的家法最好,于是马皇后干脆就让她们把宋朝后妃的行为规范从史书中抄录出来,做成小册子,自己经常翻阅学习。有人曾劝告马皇后说宋朝的家法过于仁厚,马皇后反问道过于仁厚难道不比过于刻薄好吗?

在对于后宫子女上,马皇后更是做到了无论是否亲生,都一视同仁地对待。每当朱元璋和子女有什么矛盾的时候,马皇后都会主动斡旋。在得知皇子们开始攀比时,马皇后将所有孩子都叫到一起,教育他们古代圣人是如何做的,他们的父皇又是如何做的,他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好好读书,开明心志,不可沉迷于奢侈并心生攀比。因此,马皇后虽然仁厚,但是在王子公主中的威望很高。举个例子,马皇后的儿子朱橚(还有一种说法称朱橚生母为碽妃)被封为周王并就藩开封,由于朱橚小的时候就比较调皮,长大了性格也比较**不羁,所以马皇后十分不放心,于是委派江贵妃同行监督,并赐给江贵妃自己身上穿的一件旧衣和一根木杖,告诉江贵妃如果周王不听话,江贵妃就穿上马皇后的衣服拿着马皇后给的木杖,代表马皇后体罚周王,如果这样周王还不认错,就直接上报朝廷。所以马皇后在世的时候,周王一直都老老实实待在自己的封地,生怕犯错惹马皇后不开心。在对待外戚上,马皇后也特别有原则,坚决不同意朱元璋为自己的家人加官晋爵,因此朱元璋最后只是赐给了马皇后族人金帛而已。

可惜天不佑贤,马皇后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因病去世,享年51岁。在其病重的时候,群臣上书朱元璋请求为马皇后举行祈祷仪式并寻求名医,马皇后拒绝了这些请求,并告诉朱元璋生死有命,不须做这些,并嘱咐朱元璋不要因为自己的缘故来怪罪那些为自己治病的医生。最后马皇后还是不放心朱元璋,在临死时还嘱托朱元璋“我知道陛下很爱我,希望我死以后,陛下能将这份爱分给世人。”马皇后说这句话不是无缘无故的,在她去世的前两年刚发生了胡惟庸案,其中被杀的、被牵连的官僚多不胜数。

也许马皇后从这件事中看出朱元璋是可以和群臣共患难的,但是要与群臣共享乐就比较难了,正所谓“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正因此,马皇后担心自己死后再也无人敢劝谏朱元璋,朱元璋会变得更加偏激(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所以才会在临终时嘱咐朱元璋不要忘了当初和群臣共患难的日子,希望朱元璋日后能够宽和一些。

最后说一说马皇后的子女问题,据《明史》记载马皇后生有五子二女:长子懿文太子朱标,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晋恭王朱棡,四子明成祖朱棣,五子周定王朱橚,以及两个女儿宁国公主、安庆公主。但是据当今史学家考证,懿文太子、秦王、晋王三位皇子为李淑妃所生,燕王、周王之母为碩妃,只有宁国公主、安庆公主为马皇后所生,也就是说马皇后并没有自己的儿子。但是五位皇子全部寄养在马皇后膝下,并且认马皇后为亲生母亲,应当是朱元璋从中干涉,从此也能看出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

纵观马皇后的一生,可以看出其一生基本上都在为朱元璋的事业而操劳。如果要对马皇后的一生做一个评价,最合适的可能就是清朝所编纂的《明史》中记载的那样“高皇后从太祖备历艰难,赞成大业,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马皇后死了,朱元璋很伤心,但他知道自己只能伤心一会儿,必须擦干净眼泪,因为来自很多人一直在盯着新生的大明王朝。当年朱元璋攻克元大都的时候,从元大都的府库缴获了一大批元顺帝没来得及运走的宝物,马皇后看到运输车队故意问朱元璋从元府库里拉来了什么东西,朱元璋觉得马皇后这个问题问得很奇怪,府库里能有什么东西,不就是宝物吗?不明白马皇后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但还是告诉马皇后运来的是宝物。随后,马皇后便追问朱元璋,元朝有这么多宝物,为什么却丢了天下了?

这个时候,朱元璋恍然大悟,明白了马皇后的意思,表示皇后是在告诫我宝物是死的,要想守住天下,得有人才,人才才是最大的宝物啊。朱元璋从此不看重宝物,但是失去这些宝物的元顺帝却追悔莫及,身在草原的元顺帝时时刻刻都想回中原拿回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