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大揽,孩子的生存力都会被扼杀(1 / 1)

璇璇和渊渊是一对龙凤胎姐弟,妈妈觉得两姐弟的父亲在外地工作,于是全心全意为他们,大小事情几乎全部代劳,一直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看到妈妈每天忙前忙后,有时姐弟俩也想帮帮忙。姐姐想帮着洗衣服,这时妈妈看一眼就皱皱眉头:“笨手笨脚的,也搓不干净,一边儿去吧,还不如我自己洗!”弟弟想帮着扫地,这时妈妈又会说:“这是干的什么啊?跟草上飞似的!忙帮不上,净添乱!”一把夺过扫把,“哗哗”自己打扫起来。

现在,姐弟俩已经10岁了,但是大小事情依然都由妈妈代劳。早上起床,无论是穿衣服,还是叠被子,他们都得妈妈帮忙;就连吃个苹果,他们都需要妈妈削果皮,切成小块放在盘子里。有时妈妈实在感到劳累,便叫两个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可是唠叨几遍他们都不动弹,无动于衷。

见此情景,每次妈妈都感到非常伤心,向他们控诉:“我辛辛苦苦照顾你们两个,你们怎么这么懒,我真是生了一对白眼狼!”

这时姐弟俩都会无辜地辩解:“不是我们懒,我们什么都不会呀?”

当孩子尝试自己倒水时,你是否因为已经预想到大半杯水倒在地上弄得一塌糊涂的情形而大声说:“宝宝别动,妈妈来帮你。”

你是否因为孩子尝试自己穿衣而把自己的小肚脐露在外面,对他说:“妈妈来帮你穿。”

你是否因为孩子尝试做饭,而把粥烧焦时说:“笨手笨脚的,还是妈妈来做吧。”

……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将来即使考上了清华、北大也会回来安静地待在父母身边,因为他有足够的理由待在父母身边。他无法自己换洗衣服,没有办法自己做饭,无法适应没有父母照顾的生活……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孩子,是不能够自己独立生活的,更别提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了。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每个父母爱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如果一个父母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一定会为孩子谋之深远。什么才是深远呢?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还是其他?这些方式都对,但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能够独立自主,经得起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不少父母习惯的做法是:当孩子不会做事的时候,毫不犹豫,大包大揽地替孩子做。但这种教养方式只会让孩子失去独立尝试的机会,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锻炼,而且还会对别人为自己做事习以为常,生存力都会被扼杀。在孩子习惯被照顾后,我们又抱怨孩子依赖性太强,缺乏独立能力。

对孩子越不放手,孩子越让你操心。

即使你为孩子做得再多,也不能替代他一辈子。

从长远看,如果我们真爱孩子,就应认真为孩子谋深远。

放开孩子的手,让他去实践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来做。可以根据年龄适当让孩子独立打理自己的生活,如3~5岁时自己刷牙、穿衣服、系鞋带等等;8~9岁开始学做饭、整理自己的房间、洗衣服等等。放开孩子的手,给孩子创造自己照顾自己的机会,形成一种“自己的事自己做,大人的事帮着做,不会的事学着做”的意识。通过实践,孩子也能够提高能力,积累经验,同时也积累自信。

赋予信任,相信孩子能够做好

父母放手的时候,也要做到放心,不要用怀疑的眼光看孩子,真的相信他,尝试利用短语来鼓励孩子,比如:“你可以自己做到!”“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让我失望。”来自父母的信任更能激起孩子的责任心,而且还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孩子失败了,父母也不要指责,而应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并给予指导,如此,才能让孩子放开手脚去做事,逐渐脱离父母,成为一个真正的个体。

例如,如果孩子要去洗碗,那么不要担心他洗不干净,或者弄湿衣袖,而只需在一旁观察,给予鼓励,并加以指导,让他自己练习就可以了。

不要插手,让孩子自己想办法

当孩子发出求助信号的时候,多数父母会第一时间上前去帮助。看似做了一件好事,却会让孩子养成一遇到问题不是自己思考而是求助的习惯。反过来想想,让孩子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效果不是更好吗?既锻炼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满足了孩子独立的需要,还减轻了父母的工作量,何乐而不为!

比如,当孩子不知道怎样才能把拼图拼起来的时候,不要无时不刻在孩子旁边指指点点,甚至亲自上阵帮孩子拼好,应多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好好想一想,怎么比较好”“你觉得可以的话,就试试这样做”……适当的时候也引导他们,先找最边上的部分,然后再寻找与每一块拼图有相同颜色的拼图。

孩子的成长是很惊人的,只要你相信孩子,给他们机会,他们一定会给你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