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先生住在上海一所偏旧的小区,楼层一共26层,住着近百户人家。最近,他遇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就是每次下班回家的时候,他都要等很长时间的电梯,因为电梯每一层都要停,但根本没人从电梯出来。
这天,马先生下班早了些,他正准备进电梯时,刚好一个妈妈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也进了电梯,小男孩看起来有些调皮,一进电梯就开始乱蹦乱跳。
见这位妈妈并没有制止孩子的意思,马先生忍不住提醒:“小朋友,电梯里不能这样。”
结果这位妈妈不以为然地回答:“孩子小,不懂事儿。”
几秒钟后,小男孩把电梯每一层的按钮都按亮了,这种电梯比较老式,若每一层楼都要开关一次真的很慢。马先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之前就是这些熊孩子捣乱,于是皱着眉指责道:“小朋友,你这样做是错的。如果这栋楼的住户有急事的话,这样需要等很长时间的电梯,很容易误事的。”
妈妈也不甘示弱:“他还小,你那么凶干什么!”
“这种做法明明是错了!”马先生有些生气。
“和小孩这么计较,真没教养!”妈妈拉着孩子嘟嘟囔囔走出了电梯。
熊孩子虽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袒护熊孩子的父母。
现实中,不少父母总是喜欢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孩子的不好,但真的有外人指责自己孩子做错事时,大多数人却总拿“孩子还小,不懂事儿,你别计较”这句话当作借口,过分袒护孩子,纵容孩子的所作所为,推脱对孩子的管教无方。但年龄再小,也不是孩子逃避错误和责任的借口。
试想,如果父母不让别人指责孩子做错了,自己也不告诉孩子哪里错了,孩子犯了错意识不到,也不用付出代价,就无法分辨是非,这是多么可怕的认知,这是对孩子成长的严重不负责,不是吗?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父母的默许和不以为然,很可能会变成一种变相的鼓励。
《弟子规》中有这样一段话:“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意思是,假如无意当中做了坏事,叫作错误,而故意犯错,则是罪恶;知错能改,错误自然慢慢地减少直到消失。但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百般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可见,犯错不是过,不改才是错。
那么,面对孩子的错误和过失,父母如何做才算正确呢?
孩子犯错了,父母要及时制止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不能因宠爱而迁就,而应该严肃指出孩子的过失,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即使孩子一时想不通,耍些小脾气,也不要太在意,只要坚持下去,孩子才会真正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坚决不能做的。比如,当孩子破坏公物、随地扔垃圾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制止,告诉他不可以那样做,并提醒他要爱护公物、垃圾入桶等。
引导孩子把错误当成学习的过程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的学习过程都遵循这样一条规律:错误——学习——尝试——纠正,在这样的不断循环中,他们才能够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如果父母故意帮着孩子掩饰过失,虽然孩子暂时免于责骂或担责,但同时也就失去了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岂不是得不偿失?
所以,面对孩子的错误或过失,父母不仅要及时严厉地制止,而且应该抓住机会,引导孩子把错误当成学习的过程,教导孩子正确地看待错误,在错误中得到真理,找到做事的正确方法,这就是犯错的价值和意义。人都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日积月累,孩子自然会越来越优秀。
让孩子为自己的犯错付出代价
有些孩子自制力比较差,如果没有为相应的错误受到惩罚,那么错误还会延续下去。比如,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犯错后马上纠正,可能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但由于没有受到惩罚,所以印象并不深刻,导致错误一再地出现。所以,让孩子为自己的犯错付出代价,是促使其成长和历练的一种方式。
有个11岁的男孩在院子里踢足球的时候,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向男孩索赔12.5美元,当时这笔钱可以购买大约125只鸡。
男孩无力偿还,无奈之下,只好回家找爸爸。
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
男孩低着头回答:“是!”
爸爸说:“你踢碎的你就得赔。”
男孩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
爸爸说:“这12.5美元我借给你,一年后还我。”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男孩开始了一边学习一边打工的艰苦生活,他起早贪黑地擦皮鞋、送报纸,一年后终于挣回了12.5美元并归还父亲。
这位男孩叫里根,后来成了美国总统。
在回忆这件事时,里根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让孩子为自己的犯错付出代价,虽然他会辛苦,但却成长快速。